酒量大的人真的“麻不倒”吗

  文|杨悦

  酒量大的患者在围术期有哪些影响

  在医学中,乙醛脱氢酶和乙醇脱氢酶存在于肝脏中,是决定酒量大小的关键因素。当肝脏里的这两种酶含量匹配时,酒精很快就被分解,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天生酒量大。酒量大的本质其实是其抵抗酒精的麻醉能力比较强。

  长期饮酒、酒量较好或者习惯性饮酒的人,乙醇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于脑内的阿片受体,使人产生对痛觉反应迟钝、嗜睡等效应,从而对其身体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酒量大的人,其肝脏在体内的代谢环境被酒精破坏,使得肝药酶增多,从而导致肝脏功能的减退,同时可能会继发心脏疾病(心律不齐、心脏传导功能障碍、心衰)、神经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水、电解质离子紊乱等。而肝药酶的增多则是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加速(即抗药性体质)的主要原因。

  长期大量饮酒者,尤其是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可能引发其肝、脑、肾等重要脏器线粒体受损,使得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生成较少的三磷酸腺苷,继而影响了各重要器官的功能,导致其围术期出血、感染、肝脏病变、心肺系统并发症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同时也会影响麻醉药物的代谢,最终导致麻醉耐受能力下降、影响麻醉效能。

  长期饮酒或习惯性饮酒者,麻醉后易出现POCD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四种。一是长期饮酒导致的大脑萎缩,以及神经细胞长期在酒精的作用下产生的脱水性坏死,使得酒精对神经突触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二是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对人体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及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产生影响,使得这类患者受到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术后神经细胞功能受到明显抑制,继而诱发POCD的发生。三是酒精依赖的患者脑灌注压的降低导致慢性脑缺血、缺氧性改变,这种改变可出现在大脑右侧扣带回、右侧尾状核以及双侧额叶。四是长期过量饮酒使得大脑海马中胶质细胞数量显著下降,进而导致记忆能力、学习能力的减弱。

  酒量大真的“麻不倒”吗

  一般来说,对于需要接受非全身麻醉,如局部浸润麻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或椎管内麻醉的患者来说,饮酒量的多少对麻醉效果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是因为饮酒过量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椎管内麻醉已经不适用,全身麻醉则是其更好的选择。

  对于需要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来说,目前常用的静脉全身麻醉药物,如丙泊酚、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等,对于酒量大的患者需适当加大剂量。因为大部分麻醉药物经肝脏代谢,长期大量饮酒会使肝微粒体酶的活性显著增强,加速麻醉药物代谢,从而降低其药效。

  另外,有每日饮酒习惯特别是嗜酒的患者多合并肝功能异常,而肝功能异常可导致球蛋白增加。在临床麻醉中,使用的很多麻醉药物都可以和球蛋白结合,因此其药效会降低。酒精进入人体后,会抑制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导致肾脏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影响麻醉药物的分布和代谢。对于长期饮酒者可能对静脉麻醉药产生耐受性,所以需要更大剂量的静脉麻醉药物和镇痛药物。

  对于长期饮酒或习惯性饮酒的患者来说,常规麻醉剂量的使用会导致其术中出现麻醉深度不足、较强烈的疼痛刺激、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以及术中知晓的发生,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继而对该类患者的术后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

  探其原因,我们认为,长期或习惯性饮酒可降低需要人体下丘脑、垂体合成释放的β- 内啡肽的含量,从而降低人脑内能与其结合的阿片受体的密度,并减少可与其结合的区域,继而产生阿片类物质的戒断综合征,使得这类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降低。除此之外,对于慢性酒精中毒的患者来说,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及磷脂体含量增加等效应,脂溶性麻醉药物的作用也会有所降低。

  当然,并不是所有酒量大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时都需要加大麻醉药剂量。长期饮酒或习惯性饮酒的患者确实不易被麻醉,可是一旦被麻醉,跟普通患者相比,其更不易恢复。因为药物的半衰期会由于酒精的作用而延长,酒精本身又具有麻醉作用。对于酒精中毒或长期大量饮酒或醉酒的患者,由于肝脏长期受到酒精的损害,转化麻醉药物的“解毒”能力较弱,在手术中麻醉药物的追加量则应减少,否则两者麻醉效果叠加很可能导致中枢抑制,严重者可致死。

  总而言之,对酒量大的患者,不会出现“麻不倒”的情况。

  酒量大的患者围术期有哪些注意事项

  对于有长期饮酒习惯的患者来说,术前一定要和麻醉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详细说明个人日常饮酒情况,条件允许者应遵医嘱戒酒,以便麻醉医生进行详细且全面的个体化麻醉风险评估,并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麻醉药物及剂量,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麻醉风险的出现,以此保障该类患者围术期的安全与健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