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优质服务视域下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措施分析

  • 来源:消费电子
  • 关键字:电力优质服务,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
  • 发布时间:2025-04-12 09:59

  王宝德

  【摘 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力企业面临着提质增效与优质服务的双重任务。电力营销线损管理作为衡量供电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然而在用电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传统线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亟需从优质服务的视角出发,构建精益化的线损管理体系。因此,探索电力优质服务视域下的线损精益化管理措施,对于提升供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电力优质服务;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

  引言

  电力营销线损是指在电能传输、分配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有功电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供电量与售电量之间的差额。作为电网企业的重要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电力营销线损涉及电量从上网到销售给终端客户的全过程,充分反映了电网的规划设计、生产技术和运营管理水平。在电力供应服务链条中,合理控制和管理线损不仅关系到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是提升供电质量和优化用电服务的关键环节。通过精益化管理手段降低线损率,将有效推动供电企业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的全面提升。

  一、电力营销线损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技术性线损的主要构成要素

  技术性线损是电力营销线损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电能输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供电设备运行过程中,变压器铁损、铜损以及输电线路的阻抗损耗构成了技术性线损的核心要素。电力设备在长期运行中,导线截面不合理、设备负荷分配不均衡、电压质量不稳定等因素都会导致技术性线损的增加[1]。同时,配电变压器容量选择不当、低压线路过长、导线规格选择不合理等问题也是造成技术性线损升高的重要原因。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线路电阻产生的焦耳热损耗、变压器空载损耗以及负载损耗都会对技术性线损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在供电区域负荷密度较低的情况下,由于供电半径较大,输电线路损耗会随之增加。

  在复杂的供电网络中,电能计量装置的准确度、计量设备的选型以及安装质量直接影响着技术性线损的测算结果。此外,供电设备的老化程度、运行环境的温度变化、负荷特性的动态变化等因素也会对技术性线损产生显著影响。配电网络中的接头接触电阻、分接开关接触电阻等局部发热点的存在,也是构成技术性线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补偿不足会导致功率因数降低,进而增加线路损耗。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技术性因素往往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电力营销环节的线损水平。

  (二)管理性线损的关键影响因素

  电力企业管理性线损也是电力营销线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源于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不规范行为和管理漏洞。电能计量管理环节中,计量装置定期检验不及时、计量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抄表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会直接导致管理性线损的产生。而在用电检查方面,由于检查频率不足、检查质量不高、违约用电查处不及时等原因,造成了电能计量数据失真。电费核算过程中,由于电价执行错误、电量统计不准确、电费结算不规范等因素,也会引起管理性线损的增加。在日常运营管理中,供电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岗位责任界定不清晰、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会增加管理线损。其中,营销业务流程不规范、业务档案管理混乱、供用电合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而在供电服务质量方面,由于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流程繁琐、服务响应不及时等原因,容易引发用户投诉,间接影响管理性线损的控制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管理性因素往往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管理问题网络,对电力营销环节的线损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三)外部环境因素对线损的影响

  外部环境因素对电力营销线损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高温天气会导致导线电阻增大,加剧线路损耗;而雨雪天气则容易造成绝缘子表面漏电,增加线损率。地理环境的特点也会影响线损水平,山区地形复杂、供电半径大,配电线路较长,导致线路损耗增加;沿海地区空气含盐量高,设备易受腐蚀,影响供电效率[2]。社会环境因素同样对线损产生深远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用电负荷的分布特征,工业密集区域由于用电量大、负荷集中,往往面临供电设备超负荷运行的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用电需求快速增长,使配电网络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日益突出。用电客户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线损水平,大工业用户、商业用户、居民用户等不同类型用户的用电特性和负荷曲线存在显著差异,给线损管理带来挑战。电力市场环境的变化对线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力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市场化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用电方式和用电习惯的改变直接影响着线损水平。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新型用电设备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供用电模式,增加了线损管理的难度。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影响电力营销线损的外部环境体系。

  (四)人为因素在线损管理中的作用

  人为因素在电力营销线损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行为规范两个方面。电力营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线损管理的质量,部分工作人员对电力设备运行规律认识不足,在日常检修维护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抄表人员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疏忽大意、记录错误等行为,会导致电量统计数据失真。计量装置安装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准参差不齐,在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出现的接线错误、参数设置不当等问题,造成了计量数据偏差。供电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执行力对线损管理效果产生深远影响。部分管理人员对线损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制度执行和监督检查方面存在松懈现象。基层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不强,导致线损管理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客户服务人员与用户沟通不充分,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用电异常情况。稽查人员在违约用电查处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影响了线损治理效果。同时,工作人员对新技术应用的接受程度和适应能力不足,在智能化管理手段推广应用中表现出抵触心理,制约了线损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些人为因素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累,最终形成难以根除的管理顽疾。

  二、基于优质服务的线损精益化管理目标

  电力企业基于优质服务的线损精益化管理目标应立足于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实现线损管理的全面提升。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着力构建涵盖计量管理、统计分析、考核评价等环节的完整管理链条,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精准性和效率提升方面,力争实现线损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建立精确的线损计算模型,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和管理决策水平[3]。同时,推行标准化作业流程,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实现线损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在客户服务质量方面,致力于打造便捷、高效的用电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的用电方案,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切实提升客户满意度。

  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的协同提升是线损精益化管理的最终目标。降低线损率,减少电能损耗,可以实现供电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在服务质量方面,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优化供电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响应速度,增强服务人员专业素质,打造优质服务品牌。电力企业应用智能化手段,可实现线损管理与客户服务的深度融合,建立起快速反应、精准服务的现代化营销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线损管理的社会效益,推动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的多重目标统一。这种基于优质服务视角的线损精益化管理目标体系,将有力推动供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三、电力优质服务视域下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线损计量与监测系统

  线损管理作为电力营销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供电质量和经营效益。传统线损管理存在计量设备精度低、数据采集滞后、系统割裂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期精益化管理要求。因此,电力企业完善线损计量与监测系统是实现精益化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需要从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两个层面同步推进[4]。在硬件设施方面,传统模式主要依靠0.5级普通电能表和人工抄表方式,导致数据准确性不足。以浙江省B市供电公司为例,投资3200万元全面更新升级了计量装置,采用0.2S级智能电表替代传统设备,使计量精度提升65%。在220条10 kV供电线路关键节点安装了142台PQMS-3000型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对原有168台配电变压器加装DTU-W系列智能测控终端,实现数据自动采集频率从传统每月1次提升至每5分钟1次。同时,将分界计量点间距从原有3公里压缩至800米,形成覆盖更密集的监测网络。通过每季度对计量设备进行校验和维护,使得数据准确率从95.2%提升至99.6%。在软件系统建设方面,传统管理模式下各业务系统相互独立,数据更新存在24—48小时延迟。B市供电公司投入1800万元构建智能化线损监测管理平台,打通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营销业务系统和配电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基于Hadoop大数据框架,实现数据15分钟内更新集成,较此前提速97%。此外,平台还设置了±2.5%的线损异常预警阈值,建立了基于AI算法的异常研判模型,可提前12小时预测潜在异常,准确率达到92%。

  (二)强化线损数据分析与应用

  线损数据作为电力营销管理的核心资产,其分析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管理效能。传统线损管理往往重采集轻分析,数据价值未被充分挖掘,管理决策缺乏精准性。以山东省D市供电公司为例,投入1200万元建设了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了数据应用的全面升级。在数据采集环节,制定了包含42项指标的数据质量标准,采集频率从传统日采集优化为5分钟/次,数据准确率从93.5%提升至99.3%。针对重点用户,如年用电量超过500万千瓦时的368家大工业客户,开发专项分析模型,实现用电负荷特性的精准画像,发现其中42家企业存在明显的窃电特征。经多维度分析发现,该市开发区在工作日10:00-16:00时段线损率达6.2%,较其他时段高1.8个百分点;老旧小区配变负载率普遍超过85%,较新建区域高23个百分点。基于这些发现,公司投入850万元进行设备改造,使区域整体线损率从5.8%降至4.2%。在数据应用方面,建立了“1+N”考核体系,将线损指标与部门绩效挂钩,基层单位降损积极性提升56%。开发移动端数据分析APP,现场人员可实时查询设备运行状态,处理效率提升75%。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营销、配网等七大系统数据联动,业务协同效率提升62%。

  (三)推进线损管理智能化改造

  随着电力系统向智能电网转型,传统线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求。因此,电力企业推进线损管理智能化改造,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必然选择。在供电设备层面,传统机械式电表和人工巡检模式存在较大局限。以广东省某市供电公司为例,2023年投入4500万元进行智能化改造,将辖区内15万只机械表更换为具备双向计量功能的智能电表,在2600台配变安装DTU-H100智能终端,实现95%以上用电数据5分钟内自动采集,较此前人工月抄提升采集效率98%。同时完成350个配电站房智能化升级,安装SF6气体在线监测、智能温控等系统,环境参数异常预警时间从原来4小时缩短至10分钟,设备故障率下降46%。在管理平台建设方面,传统管理方式依赖人工经验判断,缺乏科学预测能力。C市供电公司投资2600万元构建基于阿里云的智能化管理平台,运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线损预测模型,准确率达到93.5%,可提前24小时预警异常情况。引入大疆MG-1P系列无人机20台,配备红外测温仪,月均完成特巡400公里,较人工巡检效率提升280%。开发基于知识图谱的故障诊断系统,故障定位时间从平均2.5小时缩减至18分钟,年均减少线损约320万千瓦时。

  (四)建立线损管理责任制度

  线损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然而传统管理模式中往往存在责任界定模糊、考核标准不清、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导致管理效果难以保障[5]。因此,电力企业建立科学完善的线损管理责任制度,构建全方位的责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以湖南省E市供电公司为例,该公司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线损管理体系。首先,在组织架构上设立线损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营销、计量、运维、稽查四个专业团队,共计186人。其次,制定了《线损管理责任清单》,将全年1.2%的线损管理目标逐级分解,明确各层级85项具体任务指标。通过这一改革,该公司线损管理效率较此前提升68%。在考核激励方面,公司创新建立“4321”考核模式,即按照40%月度考核、30%季度考核、20%半年考核、10%年度考核的权重比例开展全过程考核。同时,根据供电区域特点,将辖区划分为城市、城乡接合部、农村三类区域,分别设定5.2%、6.5%和7.8%的差异化考核标准。为确保考核激励到位,建立最高可达基本工资50%的线损管理绩效奖励机制。

  结语

  在电力优质服务发展的新时期,线损精益化管理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持续提升线损管理水平,对提高供电质量和服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精益化管理将推动电力营销服务迈向更高水平,为电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张之昱.加强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促进电力供应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商界,2024(09):70-71.

  [2] 邢鹏,王玥.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措施的研究[J].自动化应用,2023,64(S2):207-209.

  [3] 黄鑫.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路径研究[J].今日财富,2023(19):61-63.

  [4] 成坤,黄欣琰.基于同期线损的电力营销精益管理实践[J].企业管理,2020(S2):266-267.

  [5] 余捷.电力营销线损精益化管理的有效举措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20(18):76-77.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