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古寻洋白垩纪的海中狂鲨:白垩刺甲鲨

  文/江氏小盗龙

  白垩刺甲鲨名字的由来

  1822 年,《南唐斯的化石》一书出版,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吉迪恩·曼特尔(以下称曼特尔)和玛丽·安。曼特尔是第一个科学研究恐龙的人,他命名了禽龙。书中,曼特尔描述了自己发现的8 枚鲨鱼牙齿化石,并且认为其中较大的牙齿化石来自双髻鲨。

  1843 年,瑞士学者路易斯·阿加西斯检查了曼特尔发现的鲨鱼牙齿化石,并将其与博物馆中收藏的鲨鱼牙齿化石进行对比,证明其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史前巨鲨,并命名为白垩刺甲鲨。白垩刺甲鲨学名本义是“白垩纪的尖吻鲨”,依据是两者的牙齿外形非常相似,本来翻译为“白垩尖吻鲨”更为合适,之所以被叫作“白垩刺甲鲨”很可能是名字“尖吻”让人联想到刺甲用的长矛。

  1890 年,化石猎人查尔斯·斯腾伯格在堪萨斯州发掘出一具完整的白垩刺甲鲨化石,这具化石不仅包括250 枚牙齿,甚至连软骨都保存了下来。

  白垩刺甲鲨能长多大?

  提起白垩刺甲鲨的体形,大家肯定会与大白鲨对比。作为现存已知体形最大的掠食性鲨鱼,大白鲨的体长可达5.83 米,体重约2 吨,可在白垩刺甲鲨中这个体形只能算是青年个体。已知最大的白垩刺甲鲨,体长可达8 米,体重约4.5 吨,是不折不扣的巨鲨。

  尽管我们发现了大量白垩刺甲鲨的化石,但是却没有保留关于其颜色的信息,古生物学家推测其颜色与今天的鲨鱼相似,背部及体侧呈深色,腹部则接近白色,起到隐蔽和伪装的作用。

  白垩刺甲鲨自带武器?

  白垩刺甲鲨是海洋中的大型掠食者,靠满嘴的尖牙利齿捕食。白垩刺甲鲨的嘴里长有约250枚牙齿,牙齿呈三角形,表面有光滑坚硬的牙釉质层,两侧为无锯齿的切削刃。白垩刺甲鲨嘴巴中央的牙齿最长有8 厘米,并且左右对称,向两侧的牙齿逐渐变小,且向侧面倾斜。像其他鲨鱼一样,白垩刺甲鲨也有好几排牙齿,当最前面的牙齿脱落之后,后面的牙齿就会补上来。

  当锁定猎物后,白垩刺甲鲨就会用像矛一样的牙齿刺中和固定猎物,然后用倾斜弯曲的牙齿将猎物咬碎,它不仅能将肉撕成大小合适的碎片,连骨头也不放过。

  除了成排牙齿,白垩刺甲鲨长有一双圆溜溜、乌黑发亮的大眼睛。它们的视力很好,能够及时发现猎物或是危险,就算下潜到200 米也能察觉到猎物。

  白垩刺甲鲨吃什么?

  白垩刺甲鲨的主要食物是海洋中的大型动物,包括大型鱼类、蛇颈龙类、沧龙类、海龟等。古生物学家甚至在一具无齿翼龙的脊椎骨中发现了嵌入的白垩刺甲鲨牙齿,看来它在低空掠过海面的时候被一条突然跳出来的白垩刺甲鲨袭击了。白垩刺甲鲨的嗅觉不如同时代的其他鲨鱼,不过依然能够作为辅助搜索食物。在一具破碎龙的化石上发现了白垩刺甲鲨的牙齿咬痕,可属于鸭嘴龙类的破碎龙生活在陆地上,古生物学家推测它是死亡后尸体被冲入海中,然后被闻味而来的白垩刺甲鲨当成了美餐。对于白垩刺甲鲨而言,它们会袭击一切有兴趣的东西。

  白垩刺甲鲨是如何灭绝的?

  白垩刺甲鲨的名字表明其生活在白垩纪时期,具体生存年代为距今1.07 亿至0.73 亿年,也就是说在白垩纪末的大灭绝发生之前它们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白垩刺甲鲨可谓“出道即巅峰”,出现之后就立即登上了海洋食物链的最顶层,成为大杀四方的恐怖杀手,成为导致上龙类消失的“祸首”之一。此后,白垩刺甲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张,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海洋分布。

  巅峰之后,持续繁荣了1000 多万年后,白垩刺甲鲨出现了衰落的迹象,然后生活在不同海域的种群先后消失,最后是整个物种彻底消失。虽然古生物学家还无法解释白垩刺甲鲨消失的全部原因,但沧龙类的崛起是一个重要因素。就像白垩刺甲鲨将上龙类逼上灭绝之路一样,它们又遭到了后起之秀沧龙类的挑战,成了被挤轧的一方。

  虽然白垩刺甲鲨提前退场,但它们生存的时期却是鲨鱼家族在整个中生代最辉煌的时刻,而它们的亲戚——大白鲨将在下个纪元创造更辉煌的篇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