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戴芜
我的故乡在山西交城,一座被称为“千年古县”的小县城,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节期间到奶奶家过年,我终于品尝到牵挂已久的味道——莜面栲栳栳。它形似“蜂窝”,所以也被称为“莜面窝窝”。
“交城的大山里,没有(那)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还有(那)山药蛋。”每当奶奶哼唱这首民歌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跟随奶奶的身影,来到厨房,看着她做莜面栲栳栳。绕过枯枝败叶,奶奶爬进地窖,翻找出事先准备好的莜面粉。凛冽的寒风吹来番茄酱酸甜的味道,原来邻居也在做莜面栲栳栳。
做莜面栲栳栳,奶奶有一套独特的秘诀。她告诉我,要想做出好吃的莜面栲栳栳,关键在于开水和面、快速捏卷,以及掌握火候。奶奶先是用滚烫的开水和面,一边倒水一边搅拌,直到莜面呈现雪花状,稍微晾一晾后再揉成面团。紧接着,她将面团揪成许多小剂子,搓成条,用手掌在光滑的面板上将其压平,而后把它巧妙地卷成“猫耳朵”一样的空心筒形,长一寸,薄如叶。做好之后,奶奶将栲栳栳整齐地挨个排放在蒸笼内,乍一看极像浅黄色的马蜂窝,凑近嗅一下,似乎还有股莜麦的清香。
奶奶小心翼翼地把握着火候,如果蒸的时间不够,吃起来会有些沙感,让人很不舒服;如果蒸的时间过长,则吃起来不筋道,色味欠佳。等待的间隙,我问奶奶:“栲栳栳是什么意思?”奶奶用浓厚的晋家话夹杂着蹩脚的普通话讲了一个故事,我半听半猜,大概是这样:唐朝李渊父子常用莜面犒劳三军,而“犒劳”与“栲栳”谐音,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现在的栲栳栳。
吃莜面栲栳栳,当然少不了一碗鲜美的羊肉汤。奶奶将土豆丁及其他调料混合炒出香气,然后加入切成碎末的羊肉、一把清香嫩绿的芹菜段,还有必不可少的陈年老醋。绿绿的葱花、白白的蒜末在锅里欢快地跳跃,把羊肉的鲜美全都激发了出来。汤汁熬至浓稠便可浇在蒸好的莜面栲栳栳上,一道传统美食也就大功告成了!
不知不觉,夕阳告别了地平线。烟花在黑色的天幕上绚丽绽放,家家户户的门楼上都挂着火红的大灯笼,灯光映着有着独特建筑风格的晋家大院。“吃晚饭了!”奶奶呼喊道。
饭桌上,莜面栲栳栳泛着淡淡的光泽,犹如大地的颜色被揉进面团里,朴实无华。麻油与羊肉碎末交织出浓郁的香气,翠绿的芹菜与金黄的土豆丁相映成趣,陈年老醋的酸爽更是为这碗汤增添了几分灵动。当莜面栲栳栳蘸上那浓郁的羊肉汤,一口咬下去,筋道的莜面在牙齿间顽强抵抗咀嚼,羊肉的咸、鲜、香在嘴里弥散开来,令人回味无穷。
奶奶看着我品尝美味,眼神中全是藏不住的爱。我一边吃,一边盯着她苍老的双手,每一根手指都带着时间留下的痕迹,却依旧灵巧有力,深深的褶皱记录着无数次揉面、熬汤、调味的经历……
每当冬日寒风凛冽之时,交城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会摆上这道美食,以祈来年全家和睦、人运亨通。这就是老百姓眼中顶天的大事吧!
江苏省南京市七里河中学
指导老师 俞永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