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天文台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飞翔,天文台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3-31 10:03
2010年5月,SOFIA完成第一次科研飞行,兴奋的科学家们语无伦次地表达着荡漾在内心的幸福:自打柯伊伯机载天文台退役后我们等了SOFIA近15年啊!它是新的里程碑,我们将用它透过星际气体和尘埃,去研究恒星与行星的形成,了解生命所必需的有机物的演变,甚至观测位于遥远星系中心黑洞的运转机制!总之,多种之前无法进行的天文学观测都将在SOFIA上成为可能。
之所以让科学家们激动万分,是由于为了摆脱大气层对天文观测造成的折射、散射、过滤等影响,人们通常把天文台建立在高海拔地区,或者干脆发射进太空。但前者收效甚微,后者仅适用于财大气粗的国家或组织,因此,机载天文台就显得很有小资情调,既避开了绝大多数大气影响,又让科学家们的钱花得恰到好处。1965年美籍荷兰裔的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灵机一动,向NASA租借了一架Convair990客机进行红外观测,此事让对科技极其敏感的NASA看到了机载天文台的巨大潜力,并着手改装一架C-141“运输星”大型运输机,成就了最早的专业机载天文台。1975年,为了纪念这位已故两周年的大师,该平台被命名为柯伊伯机载天文台。柯伊伯机载天文台1974年服役,工作飞行1400余架次后在1995年光荣退役。重要发现囊括了1977年首度观察到天王星的光环,1988年证明冥王星有大气层,观测了银河核心的强大远红外线辐射,在超新星1987A爆炸后,它又追踪了铁、钴、镍等重元素的熔合过程。
柯伊伯机载天文台退役后,NASA设计了功能更强大的SOFIA来接替其工作,并于1997年从联合航空公司手里购买了一架三手的波音747SP客机用于项目改装。没错,三手的,NASA是这架1977年出厂飞机的第三个东家,该机是波音747的短机身型号,载客减少但航程有所增加。2006年NASA项目管理委员对技术和执行方案重新审查后,追加了拨款,开始了设备测试和试飞。SOFIA搭载了一台总重17吨,孔径达2.5米的反射式红外望远镜,配合多套其他观测仪器进行可见光、红外线及亚毫米波光谱范围内的天文观测。SOFIA巡航高度约一万三千米,能提供十小时以上的连续观测时间。
除了红外图像质量能优于最大的地面红外望远镜外,SOFIA更大的意义是其机载天文学使者计划。这项计划可以让教育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都参与到科研飞行和天文事业中,这是其他国家目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目前SOFIA已经能达到太空红外望远镜80%的效能,虽然科学家们都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主,但是在NASA拿出新玩意前,咱们来自印度的天体物理学家Raj博士一行人也只好借助于SOFIA盯着浩瀚的星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