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大物博”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词。1100多年前的唐代诗人韩愈就写道:“物众地大,蘖芽其间。”
如今的中国究竟还是不是“地大物博”?我们国家的资源究竟枯竭到了什么程度?
2008年,国家宣布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共有12座。
2009年3月,又有32座城市被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名单。
全国1100个大中型矿山资源潜力调查结果表明,600多座矿山储量逐年萎缩,占了近63%。
无度的疯狂挖掘使资源枯竭,不断削弱我们“地大物博”的底气,越来越多的城市被迫跻身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行列。
资源枯竭型城市,指的是由于该城市资源丰富,把资源开发加工作为主导产业,但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经济出现大滑坡。如今,这样的中国城市不是几个、十几个、几十个,而是上百个。
150年前,一位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随外交使团来华。两赴山西考察后,这个德国人说:“中国是世界第一石炭国,山西煤炭资源可供世界两千年之用。”我们也一直把“地大物博”写在中小学的课本中。但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了。
自1993年中国石油消耗首次出现拐点,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增加,直到占据石油消费的半壁江山。
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清洁的核能上。在中国的能源比例构成中,核能仅占微小的1.6%。我国属于贫铀国家,现有探明的天然铀储量,最多可供40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热核电站运行50至60年。未来中国的铀矿资源中,三分之一国内供应,三分之一国外找矿,三分之一依靠进口,中国铀资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6%。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铁矿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位于河北迁安的铁矿,素有“铁迁安”之称。储量丰富,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铁矿石主要供京津唐钢铁基地使用。自1968年起,挖掘了不过40年的迁安水厂铁矿,10亿吨储量所剩无几,这个大坑,面积是方圆数公里。
我国的稀有金属较多,很多稀有金属如钨、稀土等储量居世界第一。令人抱憾的是,这些工业、国防、航空领域中的“工业牙齿、工业味精”,也濒临殆尽。
抗日战争初期,德国为了获得中国的钨矿,不肯支持结盟的日本侵华,竭力在中日之间调停。因为支撑大规模装甲作战,全世界消耗的80%到90%的钨资源都是来自中国。二战时期,由于从中国进口钨矿的渠道被切断,纳粹德国军事工业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滥采,中国的钨矿资源如今濒临枯竭。有色金属总公司直属的10年以下的大中型矿山有9个,年产钨精矿1万吨以上,预计七八年后都将消失。
甘肃白银,以产铜、金、银、铝、铅、锌而闻名。20世纪50年代,两万吨炸药炸掉了连绵数百里的7个山头,爆破震惊世界,由此拉开了白银开发建设的序幕。今天,这里的矿山已经关闭了80%。
正当我们告别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兴奋地迈向工业社会时,却遭遇了矿藏危机。几千年的资源总和,与今天几十年的开采相比,竟是如此微不足道。
突然间,物不再博。从“地大物博”到“地大物薄”,也不过弹指几十年的时间。
即使这样,中国还面临着更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的人均占有资源数量。再大的数字,用13亿作基数来除,都将得到一个很小的结果:
2005年,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为88吨,为世界平均值的62%;
2005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1.7吨,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6%;
2005年,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797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5%;
2005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人均却不足。
(周永平荐自《老年博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