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与瑕疵

  • 来源:轻兵器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8-24 13:30
  2009年热播连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我》剧)是康洪雷导演继《士兵突击》后的又一力作。该片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和滇西反攻为背景,刻画了一群性格各异却又协力抗敌的中国军人形象。片中道具、服装都非常考究,战斗场面也震撼人心,是国产战争题材电视剧中的上乘之作。

  本文作者从军事角度审视该片。就这部电视剧在工事构筑、阵地设置,武器及战术运用几个方面作一评析。希望与读者共同交流-

  工事构筑与阵地设置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战争片中,对于工事构筑与阵地设置普遍存在过于简单的倾向。《我》剧也不例外,片中的工事和阵地都设置得比较简陋,不太符合实战要求。

  如剧中炮灰团在机场守卫战中,构筑的战壕一字排开,深度过浅,各种武器就布置在壕沿上。这样的工事配置没有纵深,没有凹凸部,也没用交通壕通向后方,火力基本上只能射击自己正面的目标,很容易造成火力分散。而且,剧中我方阵地位置也不好,阵地前面有很多巨石,容易被日军用作掩护跃进攻击。剧中主角之一迷龙的机枪掩体只是用几只沙袋堆起来的胸墙,身体后面毫无遮挡。这样的掩体只能抵挡正面打来的枪弹,如果有炮弹或手榴弹落在掩体后爆炸,弹片和冲击波肯定会将其击中,所幸这种情况并未发生。不过,迷龙的机枪掩体位置较高,这倒有利于机枪火力的发挥。当然,临战构筑的野战工事不可能做到像永备工事那样完备,但也应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加以完善。

  相比之下,国民党军队的怒江江防工事就要完善得多,其阵地上的战壕和交通壕都比较深,而且在壕壁上挖有防炮洞。不过其战壕的宽度有些过大,足够4~5个人并排走,这样大大增加了炮弹落入壕内的几率。另外,防炮洞的数量似乎比较少,结果在遭日军炮击时,兽医连找几个防炮洞都已满员。

  要说剧中最坚固的阵地,那就是日军竹内联队的怒江江防阵地了。日军江防阵地分为三道防线,外加反斜面的两道防线,形成了一个大纵深的防御阵地,大大增加了防御的弹性和韧性。日军阵地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层,地上部分由各类火力点、地堡、暗堡、树堡指挥所组成。位于山坡上的火力点和地堡依山坡坡度形成几层由不同高度火力构成的火力网,可以有效对付对方可能渡河的各个滩头。不过,这些工事配置得过于密集,地堡和其他火力点几乎就紧挨着。这么密集的工事只消几发炮弹就可能被全部端掉。而正确的做法是,地堡和火力点应拉开一定距离,至少保证不会被一发炮弹同时毁伤两个或多个火力点。

  除了阵地工事太过密集外,日军工事中最大的败笔就是那个在剧中作为最后决战战场的树堡指挥所了。这个树堡实在太过醒目,日军好像惟恐对方不能发现它似的,树堡的四周居然连一棵树也看不到。日军既然有地下工事,却选择这个树堡作为联队指挥所实在令人无法理解,因为地下工事无论是防护力还是隐蔽程度都要高于树堡。

  日军的地下工事由坑道、汽油桶做成的甬道、小型地下藏兵洞组成。这些工事使日军有生力量能躲过我方的火炮杀伤。坑道和甬道使日军兵力能在地面以下进行隐蔽机动,甚至可以突然出现在我方部队的后方。在剧中甬道后来却被炮灰团所利用,渗透到了日军防线内部,这恐怕是日军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日军的小型地下藏兵洞其实只是一个加盖的土坑,坑盖一般是一块木板,其上以野草进行伪装。坑内只能容纳1~2人,配备轻机枪、步枪和手榴弹。这种工事日军在实战中确实使用过,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的岛屿争夺战中,日军往往等对手接近后,突然掀开坑盖进行射击或投弹,使对手猝不及防。

  除了坚固的工事外,日军还用各种障碍物加固防御,如利用通电的铁丝网、在阵地前布雷、各种加有钉子和玻璃渣的爆炸物等,这些在剧中都有表现。

  武器和火力运用

  《我》剧中,敌我双方对自己手中武器的运用比较有效,不过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炮灰团在后撤途中,意外地遇到了日军在树上的火力点。本来在树上安置火力点,对日军来说应该极为有利,但该火力点却开火过晚。他们将我方士兵学布谷鸟叫的声音当成了联络信号,轻率地暴露了位置。而其树上的火力点也没有加强观察力度,对树下的炮灰团竟毫无察觉,等遭遇的双方各有一名士兵被打死后才开火。这时,炮灰团早有了准备,迅速散开进行隐蔽。但毕竟日军的火力点设在比较粗的大树上,一般配备轻机枪(重机枪在树上不好架设),利用浓密的树叶作隐蔽,居高临下突然开火,能给炮灰团造成巨大杀伤。当年的中国远征军就在日军树上火力点面前屡次吃亏,多名高级指挥官阵亡。剧中的国民党军队也无法对树上的日军展开有效反击。不过,龙文章机智地用手榴弹空爆的弹片杀伤树上日军,为炮灰团终于赢得了一线生机。尽管如此,炮灰团还是阵亡40多人。

  溃退的炮灰团在机场获得美军补给后,迷龙试射机枪时只打了2发短点射,由此就看出他是一名非常有经验的机枪手。据说,抗战时期日军为了试探我方虚实,其机枪手向我阵地连续打3发点射,“哒哒哒”的枪声意思在问我方:怕不怕?我方有经验的射手就会回敬2发点射,“哒哒”的枪声是告诉日军:不怕!但如果我方射手乱射一气,日军凭借声音就会知道阵地上是没有经验的新手。另外,迷龙射击时将轻机枪枪身直接架在沙袋上而不用脚架,这就降低了火线高度,有利于隐蔽身体,否则就要露出大半个身体射击,十分危险,此点也表明他的战场经验比较丰富。

  剧中我方伏击日军侦察兵时,对于武器的运用十分高明。首先由树上的轻机枪对路上的日军进行纵射,然后用路边的数支司登冲锋枪进行侧射,使日军遭到两个方向的交叉火力打击,根本无力还击,很快被歼,这点充分发挥了自动武器在近距离内的优势。在江边,炮灰团对日军先头部队又进行了一次反击战,但武器运用水平却不及此次伏击战。日军先头部队位于山坡,占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我方位于山脚的平地上,地势上明显要逊一筹。而龙文章率领部队只是一味冲向日军,结果日军的手榴弹从高处扔过来,给我方造成了很大伤亡,让人对龙文章的指挥能力产生了怀疑。剧中迷龙的机枪本应隐避射击在山坡上的日军人员,而他却挥舞着机枪当棒子用与日军肉搏,使机枪的火力威力发挥不出来。另外,在肉搏战中日军从不开枪,主要是怕误伤自己人。而我方的龙文章和孟烦了却为解救几名受困的士兵连连开枪。

  在爆破坑道时,张立宪用“巴祖卡”火箭筒射击山坡顶部的日军机枪手,火箭弹居然越过坡顶的日军在其身后爆炸而将其炸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准确命中的话,火箭弹应该在日军射击位置上爆炸,直接炸掉敌机枪手。由于通过甬道时枪架丢失,迷龙就让豆饼抱着重机枪枪身作枪架射击,从而压制住了日军的火力,掩护了正在爆破坑道的战友。但重机枪长时间连续射击的震动对豆饼的内脏造成了损害,豆饼因此滚下山坡阵亡。在实战中,确实出现过人员作枪架甚至炮架的事例,但都是在紧急情况下的不得已之举。

  占领树堡后,迷龙将马克沁重机枪架在树堡门口沙袋掩体的射击孔上,但脑袋却露出沙袋掩体进行射击。这样的射击姿势拉大了人眼与瞄准线的距离,命中率肯定会大大下降。虽说有经验的射手可以通过观察弹着点来进行修正,但当时那么多枪同时射击,根本分不清哪里是自己的弹着点。因此,这个镜头就有些艺术夸张了。

  日军在攻击树堡时没有使用火炮,这一点也让人不可思议。日军联队一般编有1个山炮中队,拥有4门75mm山炮,此外还可以得到师团的炮兵加强。根据剧情,日军竹内联队的师团级火炮已调走,但联队级火炮增加了,也就是说像75mm山炮、70mm步兵炮这类的炮增加了,但在剧中却没有看到其出场。竹内联队除了与树堡内的炮灰团交战外,国民党军队并没有后续动作,因此抽调几门炮来打树堡完全没有问题。而且为了人员通行,炮灰团只将树堡大门堵了一半,即使火炮无法穿透树堡,也可以直接瞄准堡门射击,只要打进一发,堡内的人就必死无疑,这种做法太危险了。

  日军开始企图夺回树堡,遭到痛击后就想炸掉树堡。他们在竹竿的顶部绑上炸药包,试图将炸药送人射击孔内。这种情形让人想起影片《铁血昆仑关》中的同样画面。但树堡里有的射击孔很低,只需投入手榴弹即可,根本用不着竹竿。而日军好像对此视而不见,一味地用竹竿往高处的射击孔送炸药。等日军好不容易冲到堡下,没等将炸药送入就被堡内投出的手榴弹炸得人仰马翻。

  战术运用

  就像孟烦了所说的“一万年也不变的三角队形”,日军在丛林中仍保持三人一组的三角队形确实愚蠢。像日军这种三人靠在一起分别搜索不同方向的队形在巷战时比较适合,但在丛林战中则应拉大距离,否则一旦近距离遭遇根本来不及展开火力,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在丛林战中,最好采用更为疏散的散兵线,以便迅速反应、减少伤亡。

  攻防战术集中体现在渡江前的那次沙盘推演中。由侦察敌情回来的龙文章和孟烦了作为日军一方,虞啸卿及手下军官作为国民党军队一方。

  日军一方的战术指导思想是,以坚固的工事和依托地下通道的兵力机动来抵消美式装备的中国军队的兵力、火力优势和冲击力,层层消耗对方,直到耗尽对方战斗力而取得防御胜利。因此,日军将主要兵力集中在第一道防线,在国民党军队渡江时给以重大杀伤。在一线不守时,将兵力通过地下通道移至第二、三道防线,逐次消耗虞啸卿师2个主力团的主要兵力。直到最后利用地下通道,将兵力迂回到我方攻击部队后方,并配合侧射火力点和正面火力将攻击部队全部聚歼。这种指导思想与日军在冲绳岛抗登陆作战中的指导思想如出一辙,从实施的角度来看有相当的可行性。但由于总体实力相差悬殊,还是不免一败。就算竹内联队将虞啸卿师全歼,可远征军的后续部队一样能打过怒江光复国土。这种情况,只能给我方造成更大损失,并使日军多支撑一些时日罢了。

  反过来看国民党军队一方的攻击战术,整个儿一个美式打法的翻版。在推演中,国民党军队指挥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巴祖卡、六〇炮都给我打!”说白了就是用自己部队的惨重伤亡和猛烈火力来一点点啃食日军阵地。在第一主力团和第二主力团都打残后,虞啸卿亲率炮灰团和特务营进行最后攻击,被日军最后防线阻住,在对方通过地下通道迂回的部队和侧面、正面夹击下失败。这种极度依赖兵力和火力优势正面硬啃的美式打法,是建立在巨大的物质优势基础上的。表现在兵力上则区分为若干梯队,在火力掩护下轮番攻击,很少进行迂回机动,依靠火力来克服对方防御。这种打法根本不适合物资匮乏的中国军队。

  沙盘推演的可怕结局,使虞啸卿放弃了正面进攻的打法,采纳了龙文章的“中心开花”战术,即由炮灰团渗入日军阵地,炸开通向树堡的坑道,夺占树堡,在日军心脏上插上一刀。“中心开花”也称为“特洛伊木马”,也就是“挖心战”,这种战术避开了日军强大的正面阵地,攻击其空虚的后方,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我方知道树堡是竹内联队指挥所,在进攻时用炮火摧毁它应更省事,剧中却劳心费神地冒着风险派突击队去攻占它。如果用炮火轰掉树堡,渗透进去的突击队从背后攻击日军一线部队,接应后续梯队,这样就能发挥“中心开花”战术的更大作用。看来,这也只能用导演需要树堡作为一种有象征意义的最后决战战场来作解释了。

  在向日军第二道防线渗透时,通过汽油桶构成的甬道确实是冒险之举,一旦被日军发现,两头一堵,整个炮灰团只能束手就擒了。正因为这一做法过于冒险,可能也就是最出敌不意的做法。事实证明,炮灰团在浓雾掩护下成功达成了突然性,只在炸坑道时遇到了轻微抵抗。不过在通过甬道时,炮灰团人员分配方面有些不合理。迷龙作为主射手提着一支卡宾枪先通过了甬道,副射手豆饼身材矮小,却要前面抱着重机枪枪身,后面拉着沉重的弹箱,速度太慢,影响了整个部队的通过速度,还把重机枪枪架给丢了。炮灰团炸开坑道后一拥而入,没有将入口堵塞或派人封锁,幸亏日军没有从入口摸进来,否则就要被抄后路了。后来日军将坑道炸开时被炮灰团及时发现,通过反击把进来的日军打了出去,最后将坑道彻底炸塌,堵住了日军的来路。

  炮灰团在守树堡时,依托堡外的野战工事抗击日军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树堡内视界、射界受限制,兵力也无法展开,应主要用作屯兵场所。依托野战工事可控制空投场,不断获得补给。但是到后来炮灰团无力坚守野战工事,退入堡内才陷入了粮尽援绝的境地,差一点就全军覆灭了。

  日军方面在大雾天的警惕性太差,使得炮灰团顺利地渗透进来。日军将主要兵力压在一线,试图通过地下通道机动防守二、三线,这就造成了二线的空虚。炮灰团渗透进来后只遇到几个日军散兵游勇的抵抗,比较顺利地炸开坑道、进入树堡。

  日军在首次反击树堡时成功靠近了大门,紧接着就一窝蜂地涌进去开始肉搏战,由于兵力展不开又被打了出去。日军后来对树堡的攻击更可以说得上是愚蠢至极。不要说炮火准备和烟雾掩护,就连起码的机枪火力掩护都没有,就像机器人一样硬冲,被打得尸横遍野也不知改变战术。另外,日军没有牢牢控制空投场也是致命错误。炮灰团之所以能坚守树堡38天,全仰仗后方不断的空投补给。而日军总是在对方到达空投场后才开火,炮灰团虽遭到一些伤亡但总能抢回一些补给品,这样便成功坚持到了后方救援部队的到来。

  细节上看精彩与瑕疵互见

  应该说《我》剧是国产战争题材连续剧中细节处理最好的剧作之一,但也存在着几处小瑕疵。下面就谈谈剧作细节中的精彩与不足。

  精彩细节之一

  剧中出现了日军的自行车部队,这在当时确有其事。因为日军发现在丛林地带的狭窄道路上,自行车非常适于快速运动,在节省士兵体力的同时还可以携带更多的装备。

  精彩细节之二

  该剧道具下了很大功夫,战争的各个阶段应使用什么装备都做到了大体准确。比如得到英军补给后,使用英式李恩菲尔德步枪、司登冲锋枪和布伦轻机枪;换装美式装备后,使用M1汤姆逊或M1928汤姆逊冲锋枪、M1卡宾枪;退到国内后又使用捷克式轻机枪和国产中正式步枪。不同阶段武器的变化非常符合历史。

  瑕疵一

  在实战中,国民党军队军官是不戴代表军衔的领章的。因为军官和士兵的军衔标志区别比较明显,很容易暴露军官身份,从而成为对方的靶子。因此,实战中,国民党军队军官都取下领章,靠军服上的胸章来识别军衔。这种标明军衔的胸章是用油浸过的,防腐能力比较强。此外,军官在作战时一般都换穿和士兵同样的布料制服,而不穿呢料将校服,因为呢料将校服也是军官身份标志,容易暴露。剧中国民党军队军官却大多制服笔挺,领章耀眼,这明显不符合实际。

  瑕疵二

  序幕中,有一个镜头是手持李.恩菲尔德步枪的龙文章正在拉枪机退弹壳,有3个弹壳连续飞出。作为一种手动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而非自动步枪,拉一次枪机是不可能连续退出3个弹壳的,只有全自动武器连续射击时才能做到。

  瑕疵三

  迷龙使用的捷克式轻机枪并不是当年的原装枪,而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代我国改装的发射56式7.62mm枪弹的型号,这可以从枪上的56式冲锋枪弹匣看出来。这种情况在国内战争片中非常普遍,可能是因为原装枪不好找的缘故了。此外,迷龙重机枪架在豆饼身上射击时,弹链上的空包弹也明显是个失误。

  瑕疵四

  在怒江边,炮灰团对日军先头部队进行反击时,迷龙用轻机枪射击了两梭枪弹后,抓住枪管将一个日军士兵砸倒,这个镜头显然有悖常理。因为枪械连续射击后,枪管的温度会非常高,用手直接抓肯定会被严重烫伤,更不可能像迷龙那样当棍子挥舞。相比之下,俄罗斯电影《九连》的细节更合理:俄军一名机枪手正在排除PKM通用机枪的卡壳故障,阿富汗人就冲到面前,机枪手情急之下抓住枪管将阿富汗人打倒后立刻丢掉了机枪,即使这样两手都被烫得血肉模糊。

  瑕疵五

  剧中对美式装备有几处细节失误:一处是沙盘推演时,旁边有人说虞师座正在申请150mm重炮支援。150mm口径是德系和日系火炮口径,在国民党军队中也有装备,但在全副美式装备的驻印远征军中应该还没有。而且,如果是来自美军支援,美式这个级别的重炮口径应为155mm而非150mm。剧中还出现了苏制ML-20 152mm加榴炮的射击镜头,这种炮无论是对阵双方的哪一边都没有装备。此外,剧中虞啸卿师主力团士兵使用司登冲锋枪的镜头也有误。这种枪在美式装备的驻印远征军中应该也没有,因为当时的美式手枪、冲锋枪都是使用11.43mm口径手枪弹,司登冲锋枪使用的9mm手枪弹无法得到补给,因此也就无法使用。

  瑕疵六

  日军曾对树堡进行毒气攻击,在树堡门口的火箭筒手为了射击方便,摘掉了防毒面具而中毒倒下。孟烦了把他救入堡内后,自己也摘下面具却没有中毒。当时的树堡内不可能有集体防护装备,毒气肯定会进入树堡内,而在堡内摘掉面具应该也会中毒。

  总的来看,《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国产战争题材连续剧中具有开拓性的一部作品,其成功经验定会为以后国产影视剧提供更多的启示,从而达到更高的水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