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黔边境 千年古镇的年俗
- 来源:旅游纵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湘黔边境,古镇,过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1-16 17:19
总觉得过年,过的就是那种古老的年俗。
托口是一个坐落在五溪地区清水江、渠水交汇处,湘黔边境的千年古镇,居住着汉侗苗等民族的数万群众。白墙、青瓦,繁忙的古渡,长长的青石码头,都让人流连忘返。这里上可达云贵川,下顺沅水直通洞庭湖,历史上因为水运的便捷,曾经非常繁华。明末清初,江西、广东、江浙的油木商贩看准托口上通云贵、下联汉沪,两水交汇的地理优势,纷纷前来投资,托口就成了云贵两广桐油、木材、鸦片经沅、渠两水汇流的集散地。民国15年,托口已形成九街十八巷的繁华局面。
如今的托口古镇虽说在经济上已经衰弱,可仍然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大量明清古建筑。街道、幽巷,纵横交错,那依岸而筑的吊脚楼,古老的河街,临街的商铺及手工作坊,逢农历初五、初十赶场的日子那热闹的边贸集市。
古镇托口的除夕早上,古镇百姓一起床就忙开了。家家户户打开房门燃放鞭炮,张贴从集市上买回的春联,挂上火红的灯笼。老街、白墙、青瓦,衬着家家户户门口的大红对联、灯笼,透着说不出的古韵古风。我在古镇四处游玩,领略这原始的湘黔边境赶场的繁华和热闹。又信步走进临河的邵阳老街,这是一条纯木材修建的老街,狭窄的街道全部是巨大的青石版铺地,走上去“哐—”“哐—”发出动听的响声,当年由宝庆府过来谋生的手艺匠人在这里安家修建,现在依旧住着很多说着一口邵阳话的八九十岁的老人。
此时只见家家户户忙开了,家中的长者忙着在厨房准备祭品,把公鸡杀了拔毛,连同早已准备的猪头等放进烧开的滚水里蒸煮备用,然后在中堂写上“天地君亲师”的神坎牌位前,由长者负责点上香炷,摆上供品,一家人很隆重地鞠躬作揖,敬天地,拜祖宗。同时在自家屋门前的老街边上也放张桌椅,摆上供品,有猪头、雄鸡、鱼、水果、点心还有美酒等,他们一边点燃香炷,一边哔哔叭叭地鸣响鞭炮,再点燃3炷香,毕恭毕敬地祭拜河神杨公菩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全家福泰安康。
说起这杨公菩萨,听托口古镇的吾心若水老师说,在以托口古镇为中心、湘黔桂三省毗邻的沅水流域广大地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杨公菩萨。这位威镇一方的土著神祗,在人们心目中无比神圣与崇高。据说,杨公本名杨漱,出生于清水江边的青木村,在杨公家乡托口侗乡,流传有杨漱用纸人、纸马与朝庭官兵打仗,寡不敌众,被军削掉下巴而死的故事。后来,为纪念杨漱,便把青木村改为托口镇。杨漱被埋葬在托口的豹雾山下。当年,活跃在沅水的船工,排工为求水上平安,修建了建杨公庙,把自己的良好愿望寄托在“杨公”身上,于是“杨公”便成了托口土生土长,而又影响到整个沅水流域的内陆河神。连上游各支流在内的所有水陆码头,都建有杨公庙,最远的上庙在贵州省茅坪,一直管到清水江上游。下庙在湖北的武汉鹦鹉洲,一直管到南京镇江,故杨公又称“镇江王”。
托口杨公庙是后来各地数以千计杨公庙朝拜的总庙。当年,每逢除夕端午等传统节日,沅水流域的民众都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对杨公菩萨顶礼膜拜,并唱“降杨公”的傩戏来祭奠这位民间菩萨。可惜文革时期,包括托口在内的杨公庙都遭到拆毁,盛大的祭祀活动也因此而停止,可民间群众自发纪念杨公菩萨的活动却流传下来了。
当祭拜杨公菩萨完毕,这个老人和我攀谈起来。原来他家也姓杨,他和老伴在这里摆了一辈子的杂货摊儿,两个儿子出去打工了。他十分自豪地说,他的姐姐跟了一位木材商,那家的祖屋就在这附近,而且绝对称得上是一座豪宅。他自告奋勇领我去看,那座祖屋占地面积约有800平方米,是传统的窨子屋。前面临街部分是木质的门面,据说当年是极豪华的,可惜毁于一场火灾,叔辈们已合资在原址上重修了新式的楼房。后半部分为砖瓦结构,有3层楼,历百余年,至今还完好无损。高高的院墙,厚实的木门,处处显示出当年的尊贵与气派。最有意思的是,祖屋里修了一个暗房,上下3层,极为隐蔽。这自然是因为当年的湘西土匪横行,而且曾经突袭小镇。杨师傅的姐姐与家中女眷正是藏在这个暗房里才幸免于难。末了,他十分热情地邀请我进屋和他们家一起吃团年饭,说是来的就是客,不要见外。盛情难却,我也不再客气,和他们一家人团团围坐在堂屋里,长辈坐上席,热热闹闹的吃十分丰盛的团年饭。饭桌上摆上自酿的米酒、大碗青菜和河鱼,祈求来年“清清白白”“年年有鱼”,还有自家杀的年猪熏烤的腊肉闻起来香气扑鼻,吃下去回味无穷……
除夕之夜,古镇家家户户把炭火烧得旺旺的,以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全家人围坐火盆一边吃着糖果花生,一边听老人讲故事,一直要坐到子夜,这叫守岁。而家庭主妇则在厨房烧旺灶火,把锅里倒进上等茶油,忙着炸泡茶、糍粑等年货。当子夜12点钟声敲响之时,全镇似有一声号令,家家户户不约而同燃响鞭炮,霎时间,爆竹烟花响彻夜空,一派辞旧迎新的欢乐景象。
到了正月初一的清晨,全家人得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家长打开房门再次点燃鞭炮,然后全家给天地,祖宗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小孩子最开心,可得到长辈发的压岁钱,接着喝茶,摆上已炸好的泡茶、糍粑等,再倒上一杯茶水,一边吃喝一边相互祝福。
“咚咚呛、咚咚呛”从远处传来一阵阵鼓锣之声,“狮子来、狮子来”小孩子开心地跳起来,马上跑出屋外去看舞狮。春节狮子给店家拜年是托口的传统习俗。这一带的狮子舞有北派的风格,“狮子”由两人扮演,前者举狮头,后者按前者的腰作狮身,还有一个戴面具的大头罗汉手拿蒲扇跟随。过去“狮子”不光在地上跑跑,还架好几层凳子,桌子表演采青。跳桌一般用10张方桌相叠4层,第1层摆4张,以上依次递减,再在最高层安放一把太师椅,“狮子”先跳四角,称做“开四门”。接着再从第1层起在鼓锣器乐的配合下摇头摆尾依次往上跳,最后跳上太师椅,这时候,“狮身”里的人后者将前者托起,前者将狮头高高举起,向四周旋转一周,表示美好的祝福,这叫“挂牌”。“狮子”所到之处,引来了大家的围观,特别是小孩子一路尾随着“狮子”到各处店家拜年,大家都热情地放鞭炮迎接。听到鞭炮声,首先是戴着面具的罗汉手持佛尘进入主人家的屋内或者商铺,接着“狮子”进屋内热热闹闹地绕场一周,热情好客的主人家继续燃放鞭炮,“狮子”就会在这家屋外奔跑跳跃舞动起来,此时此刻,鞭跑声、锣鼓声、吆喝声响彻云霄,热闹非凡。这时候,主人家会给“狮子”队员送上红包或者香烟,表示感谢,最后燃放鞭炮热热闹闹地送行。这就是托口古镇的热闹之年。
托口,一个神秘而醉人的地方,一笔远古而遥远的迷想。走进托口,你会感受到那浓浓的古色古香的古韵文化氛围,能让你留连往返,能让你久久玩味而不思归途。
撰文、摄影/尹忠
……
托口是一个坐落在五溪地区清水江、渠水交汇处,湘黔边境的千年古镇,居住着汉侗苗等民族的数万群众。白墙、青瓦,繁忙的古渡,长长的青石码头,都让人流连忘返。这里上可达云贵川,下顺沅水直通洞庭湖,历史上因为水运的便捷,曾经非常繁华。明末清初,江西、广东、江浙的油木商贩看准托口上通云贵、下联汉沪,两水交汇的地理优势,纷纷前来投资,托口就成了云贵两广桐油、木材、鸦片经沅、渠两水汇流的集散地。民国15年,托口已形成九街十八巷的繁华局面。
如今的托口古镇虽说在经济上已经衰弱,可仍然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大量明清古建筑。街道、幽巷,纵横交错,那依岸而筑的吊脚楼,古老的河街,临街的商铺及手工作坊,逢农历初五、初十赶场的日子那热闹的边贸集市。
古镇托口的除夕早上,古镇百姓一起床就忙开了。家家户户打开房门燃放鞭炮,张贴从集市上买回的春联,挂上火红的灯笼。老街、白墙、青瓦,衬着家家户户门口的大红对联、灯笼,透着说不出的古韵古风。我在古镇四处游玩,领略这原始的湘黔边境赶场的繁华和热闹。又信步走进临河的邵阳老街,这是一条纯木材修建的老街,狭窄的街道全部是巨大的青石版铺地,走上去“哐—”“哐—”发出动听的响声,当年由宝庆府过来谋生的手艺匠人在这里安家修建,现在依旧住着很多说着一口邵阳话的八九十岁的老人。
此时只见家家户户忙开了,家中的长者忙着在厨房准备祭品,把公鸡杀了拔毛,连同早已准备的猪头等放进烧开的滚水里蒸煮备用,然后在中堂写上“天地君亲师”的神坎牌位前,由长者负责点上香炷,摆上供品,一家人很隆重地鞠躬作揖,敬天地,拜祖宗。同时在自家屋门前的老街边上也放张桌椅,摆上供品,有猪头、雄鸡、鱼、水果、点心还有美酒等,他们一边点燃香炷,一边哔哔叭叭地鸣响鞭炮,再点燃3炷香,毕恭毕敬地祭拜河神杨公菩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全家福泰安康。
说起这杨公菩萨,听托口古镇的吾心若水老师说,在以托口古镇为中心、湘黔桂三省毗邻的沅水流域广大地区,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杨公菩萨。这位威镇一方的土著神祗,在人们心目中无比神圣与崇高。据说,杨公本名杨漱,出生于清水江边的青木村,在杨公家乡托口侗乡,流传有杨漱用纸人、纸马与朝庭官兵打仗,寡不敌众,被军削掉下巴而死的故事。后来,为纪念杨漱,便把青木村改为托口镇。杨漱被埋葬在托口的豹雾山下。当年,活跃在沅水的船工,排工为求水上平安,修建了建杨公庙,把自己的良好愿望寄托在“杨公”身上,于是“杨公”便成了托口土生土长,而又影响到整个沅水流域的内陆河神。连上游各支流在内的所有水陆码头,都建有杨公庙,最远的上庙在贵州省茅坪,一直管到清水江上游。下庙在湖北的武汉鹦鹉洲,一直管到南京镇江,故杨公又称“镇江王”。
托口杨公庙是后来各地数以千计杨公庙朝拜的总庙。当年,每逢除夕端午等传统节日,沅水流域的民众都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对杨公菩萨顶礼膜拜,并唱“降杨公”的傩戏来祭奠这位民间菩萨。可惜文革时期,包括托口在内的杨公庙都遭到拆毁,盛大的祭祀活动也因此而停止,可民间群众自发纪念杨公菩萨的活动却流传下来了。
当祭拜杨公菩萨完毕,这个老人和我攀谈起来。原来他家也姓杨,他和老伴在这里摆了一辈子的杂货摊儿,两个儿子出去打工了。他十分自豪地说,他的姐姐跟了一位木材商,那家的祖屋就在这附近,而且绝对称得上是一座豪宅。他自告奋勇领我去看,那座祖屋占地面积约有800平方米,是传统的窨子屋。前面临街部分是木质的门面,据说当年是极豪华的,可惜毁于一场火灾,叔辈们已合资在原址上重修了新式的楼房。后半部分为砖瓦结构,有3层楼,历百余年,至今还完好无损。高高的院墙,厚实的木门,处处显示出当年的尊贵与气派。最有意思的是,祖屋里修了一个暗房,上下3层,极为隐蔽。这自然是因为当年的湘西土匪横行,而且曾经突袭小镇。杨师傅的姐姐与家中女眷正是藏在这个暗房里才幸免于难。末了,他十分热情地邀请我进屋和他们家一起吃团年饭,说是来的就是客,不要见外。盛情难却,我也不再客气,和他们一家人团团围坐在堂屋里,长辈坐上席,热热闹闹的吃十分丰盛的团年饭。饭桌上摆上自酿的米酒、大碗青菜和河鱼,祈求来年“清清白白”“年年有鱼”,还有自家杀的年猪熏烤的腊肉闻起来香气扑鼻,吃下去回味无穷……
除夕之夜,古镇家家户户把炭火烧得旺旺的,以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全家人围坐火盆一边吃着糖果花生,一边听老人讲故事,一直要坐到子夜,这叫守岁。而家庭主妇则在厨房烧旺灶火,把锅里倒进上等茶油,忙着炸泡茶、糍粑等年货。当子夜12点钟声敲响之时,全镇似有一声号令,家家户户不约而同燃响鞭炮,霎时间,爆竹烟花响彻夜空,一派辞旧迎新的欢乐景象。
到了正月初一的清晨,全家人得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家长打开房门再次点燃鞭炮,然后全家给天地,祖宗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小孩子最开心,可得到长辈发的压岁钱,接着喝茶,摆上已炸好的泡茶、糍粑等,再倒上一杯茶水,一边吃喝一边相互祝福。
“咚咚呛、咚咚呛”从远处传来一阵阵鼓锣之声,“狮子来、狮子来”小孩子开心地跳起来,马上跑出屋外去看舞狮。春节狮子给店家拜年是托口的传统习俗。这一带的狮子舞有北派的风格,“狮子”由两人扮演,前者举狮头,后者按前者的腰作狮身,还有一个戴面具的大头罗汉手拿蒲扇跟随。过去“狮子”不光在地上跑跑,还架好几层凳子,桌子表演采青。跳桌一般用10张方桌相叠4层,第1层摆4张,以上依次递减,再在最高层安放一把太师椅,“狮子”先跳四角,称做“开四门”。接着再从第1层起在鼓锣器乐的配合下摇头摆尾依次往上跳,最后跳上太师椅,这时候,“狮身”里的人后者将前者托起,前者将狮头高高举起,向四周旋转一周,表示美好的祝福,这叫“挂牌”。“狮子”所到之处,引来了大家的围观,特别是小孩子一路尾随着“狮子”到各处店家拜年,大家都热情地放鞭炮迎接。听到鞭炮声,首先是戴着面具的罗汉手持佛尘进入主人家的屋内或者商铺,接着“狮子”进屋内热热闹闹地绕场一周,热情好客的主人家继续燃放鞭炮,“狮子”就会在这家屋外奔跑跳跃舞动起来,此时此刻,鞭跑声、锣鼓声、吆喝声响彻云霄,热闹非凡。这时候,主人家会给“狮子”队员送上红包或者香烟,表示感谢,最后燃放鞭炮热热闹闹地送行。这就是托口古镇的热闹之年。
托口,一个神秘而醉人的地方,一笔远古而遥远的迷想。走进托口,你会感受到那浓浓的古色古香的古韵文化氛围,能让你留连往返,能让你久久玩味而不思归途。
撰文、摄影/尹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