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 青春期最入味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王小帅,青红,青春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2-05-31 10:21
在对王小帅的采访正式开始之前,记者在导演工作室里预先看到了电影《我11》的首款悬疑版预告片。虽然只是短短5分钟的预告片初剪版,但仍被影片出来的效果吓了一跳,也许你们看了也会误以为这个一直被冠以“文艺片导演”称号的王小帅拍了一部悬疑片。
和《青红》一样,王小帅的最新电影《我11》同样将故事背景放置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那个贵州小城镇的三线工厂。影片从11岁的小学生王憨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工厂周边的人和事,原本无忧无虑的11岁小男孩,在亲眼目睹了一起“杀人事件”后不得不背负上心灵的煎熬,加上朦胧中获知了成人世界里的性事,让他身心开始发生了静悄悄的变化,体内疯长的荷尔蒙和外界的压抑环境不时发生着碰撞和爆发的故事。
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影片虽然也有不少,但以那一代支援三线建设的子女为主线的故事却很少,《我11》是王小帅继《青红》之后,第二次触碰此类题材的作品,外界将它称之为王小帅导演的第二部自传式电影,但在采访中,王小帅则说“其实我不太说这是自传,《青红》跟我离得远,只不过《我11》里有些元素可能跟我自己离得近一点,它不见得是我个人的一个东西,但如果说都关乎到三线的话,可以说为三线题材的三部曲之一”。除了《我11》和《青红》,王小帅此前还拍摄过有关三线工厂的纪录片,为何钟情于三线题材,也许有些人不理解,但对王小帅来说,那也许是他心底里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记,“电影有记录功能,时代匆忙往前走,很多东西被遗忘。三线建设影响了这么多家庭,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下点记忆和痕迹”。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原本《青红》与《我11》是从同一个大剧本中分支出来的两个小剧本,同样是三线背景,但《我11》与《青红》不同的是,这是王小帅第一次尝试用孩子的眼睛去回忆儿时的细节,“虽然电影讲述的是三十年前的事,但很多童年回忆能让观众忽略年代”。
电视指南:《青红》的另一个名字叫《我19》,《我11》与它是一脉相承的意思吗?
王小帅:《我11》原来叫《11朵鲜花》,作为中文名我觉得俗了点,但英文名字《11Flowers》我还保留着。从从英文的角度是有多重意思的,小花,11岁小孩像花骨朵那样成长,偶然间想起来当年《青红》的另一个名字《我19》,就改名为《我11》了。从我的角度来讲,从1965、1966年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段时间的这拨人正好是10-11岁这个年龄段,等于说伴随着“文革”的十年成长,是中国比较动荡的十年,从出生开始的一个结点。
电视指南:《青红》和《我11》拍的都是“三线”生活,那段生活在您的记忆当中最深刻吗?
王小帅:现在问好多人,他们对自己的童年几乎是淡忘了的。当时在三线厂长大的孩子,他们对于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都要比平常人多很多。他们就像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几百万人、上千万人口被分散、集中在这个区域里面,十几二十年的生活是相对封闭的,人员流动也很少,厂子里就这么几个人,三线厂的生活相对形态比较固定。比如说三线厂有100个孩子,50个人留在那里,另外50个人通过各种办法离开了那个地方。特别是离开那地方的人对那时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它像是一个封存的东西,一离开那地方记忆就封存在那里了,回想起来永远是那些生活那些人。而那些留在那里的50个人,他们的时间是继续往下走的,慢慢就被后面的生活所覆盖掉,反而对前面的生活模糊了。像三线厂的童年、少年,对我来说是印象最深的。
电视指南:对于片中演员的表现您满意吗?有没有达到您预期想要呈现的效果?
王小帅:应该说像闫妮、王景春,包括乔任梁哪怕只有一点的戏份,他们在戏中的把握都是相当准确的,人物所呈现出来的气息,是会让你去相信他就是来自于那个年代的。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小孩演得好,相反我倒觉得小孩不尽然。我所要求的小孩的天然性,天生的灵动,这些都有了,但小孩不自觉地流露出来的现代孩子的气息还残留在他的身上,不自觉地就说出一句“哇靠”、“哇噻”那种的,小孩一投入进去就忘了,那是没办法的。
电视指南:您的电影在国际上都很受欢迎,《我11》在第12届罗马亚洲电影节上被观众评为最佳影片,当时是什么心情?
王小帅:电影,永远是一个矛盾体。人家说,去拿奖的片子老是观众不爱看或者看不懂,但专家爱看。这点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一个电影的专业眼光,它的电影语言或是它的原创性,它的高度要是起来的话,必然会离普通观众有一定距离,任何一种语言的新的探索,新的一种进步,新的观念,一定不是大众化的,它一定是小众的,也一定是某一部分对电影语言或者电影化吃得很透的人能够解读的,它是引导电影进步的,但这个逻辑放到市场上观众无法理解,所以说你要在戛纳、柏林去拿那个奖的话,我相信它和观众的距离是存在的。到罗马高不高兴呢?一方面是很高兴,终于放低身段后观众喜欢了,但是我也知道你要期待它拿一个正儿八经的奖是很难的,永远是这样的。
电视指南:您似乎比较钟情于“青春”系列电影,但影片中表现出的却又是残酷的,“青春”的概念在您心里是不是有着不一样的理解?
王小帅:其实青春期最好玩。电影是很年轻的,观众也是年轻的,导演最佳作品出现的时候都是在20-40岁,这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爆发力最强的阶段,在这个时候,其实除了他自己的创作之外,对于生命的体验其实也是等同的,在他二十几岁三十几岁拍电影的时候其实也是刚刚经历了青春期,天不怕地不怕,为了表现自己,我觉得那个时候最入味,也是最生动的阶段。青春期的生命,什么都是最放大的,美好都是放大的,残酷也是放大的,伤害也是放大的,从戏剧角度来讲他是很入戏的,表现得有张力的,现在世界上留下来的好的青春期的电影都带有个性,带有所谓的残酷性,就算再美好的青春、励志,它都夹杂那一点点酸酸的痛,这东西你光是励志肯定不好看,所以那种纯粹青春励志电影都是骗人的,它和谐得不真实,真正好的残酷青春,那才能留下来,是你本真的东西。
电视指南:对于“独立电影”您持什么样的看法?当年那么执著于搞“独立电影”是为什么呢?
王小帅:在中国电影变成市场化以后,这种好莱坞化的走市场电影和电影的这种独立精神,创作之间的争夺电影的一场战役,目前独立电影是彻底惨败的一个状态,但这个火只要掐不灭的话,将来一定还会复燃,因为只要是人就会要崇尚一点点创造性的。独立电影跟商业电影制作的动机本身就不一样,独立电影可能对自由的要求就高一点,创作自由,思想自由,从商业形态的角度来讲,有老板、投资人,他们告诉你去怎么做,然后导演只是去执行,这是另外一套思维的工作方式,所以这里面还是有根本性的差别,所谓做独立电影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不受管束,自由自在。
文/赵丹 图/王小帅工作室 设计/徐小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