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人:放下武器,享受生活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巴基斯坦
  • 发布时间:2013-10-28 17:15

  在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如果你向一个年轻人打听:你去过贝塔·艾尼萨吗?他的反应往往是一个字-NO。有人可能说:我去过,但是只为了T作哦!还有人会说:我怎么会去那儿?你想去?哈哈!贝塔·艾尼萨是个令巴勒斯坦人羞于启齿的话题。

  它是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的一个夜店(酒吧)。那里不仅提供别处禁止提供的酒精饮料,还有穿着大胆的年轻女孩和午夜的激情舞蹈,这在巴勒斯坦非常罕见。贝塔·艾尼萨也是这里仅存的几家酒吧之一。两年前,拉姆安拉附近的另一处类似的酒吧被认为离经叛道,遭人纵火烧毁。

  而这一家的存在也不易。

  争议的夜店

  贝塔·艾尼萨位于拉姆安拉的富人区——马斯庸区,虽说是富人区,但只是比别处干净些,房屋新一些罢了。酒吧位于山坡上一个安静的小院落内,小院的正门朝马路,但并不开,要想进去必须走后门。后门有几个彪形大汉保安把守,防止酒吧遭受攻击。

  但后门也不是人人就能进的,因为这几个保安要筛查顾客,他们会一边给你指路,一边仔细打量你,判断你的身份。把想进来游荡一下、看个热闹的屌丝青年挡在门外。

  这样做,一是为了安保,二是防止女孩遭到骚扰。这里可以说是拉姆安拉的一个“高级”会所,平时是酒吧,每周四晚上有舞会。进来的人都是“一定层次”的人。而酒吧的老板据说还颇有来头。

  在院外,有路过的一个行人不屑地说:“就堕落吧,政府故意让年轻人都沉迷于酒精和享受,这样就不会上街闹事了,犹太人也称心了”。而在这个100平米不到的小酒吧内,灯光昏黄,里边摆放着寥寥几把桌椅,大多数人,都站着喝酒、聊天。午夜一到,在传统的阿拉伯音乐中有人开始跳舞,女孩的衣着与平时比非常大胆,有人吊带,有人穿紧身短裙。

  有点暖昧,但不失保守。在跳舞时,男女并不会接触对方身体,有男孩斗胆快速搂一下女孩的腰,都被轻轻推开。人群里,有外国人,有从耶路撒冷过来的年轻人,有拉姆安拉的小资们,甚至还有巴勒斯坦官员。

  “那是财政部的发言人。”一个女孩指着一虎背熊腰的中年人告诉我。

  “他也来了!”女孩吃惊地叫出来。那是巴勒斯坦一位著名的反以领导人,每次大规模的游行活动都是他组织和冲锋陷阵在前。他要了一杯酒,转身消失在人群中。

  而在吧台上方,有个高高挂在墙上的纸板,上面用艺术体写着:拉姆安拉真成首都了吗?这句话道出人们在这里的恍惚:这里还是一个被占领和封锁下的城市吗?

  但事实是,离这个酒吧!公里外,就是以色列的检查站,那里,即使是深夜,也有以色列士兵对进出的巴勒斯坦人进行检查。

  但是,对于正在疯狂享受和放松的年轻人来说,提起这个可能有些煞风景。“谁说我们就不能享受生活,难道我喝次酒就能忘掉占领?不可能!”对于我提出的话题,有个巴勒斯坦男孩很不悦。

  这个疑问,也是经常折磨巴勒斯坦人的一个心结。抵抗还是享受生活?

  不同的巴勒斯坦人

  大多巴勒斯坦人是皇家马德里和巴萨的铁杆球迷。不久前当两队的一场球赛结束后,人流从各个咖啡馆涌出来,填满了拉姆安拉市中心狭窄的街道,他们或挥动着队旗,或有节奏地摁动汽车喇叭庆祝。这时,突然出现几个打着横幅的年轻人,他们拦住一辆辆汽车,在车前使劲晃动标语,上写:别忘了占领!

  还有一次,巴勒斯坦妇女协会组织美食节,做了一个硕大无比的巴勒斯坦美食“马夫图尔”。当美食节在鼓乐声中拉开帷幕的时候,突然一群年轻人开始闹场,他们打着标语,喊着口号在美食节外抗议。口号是:别只顾了享乐,别忘了在以色列监狱正在受苦的斗士。

  但是,在往日经常发生游行和冲突的重大纪念日,比如“土地日”“灾难日”这样的日子,却很难吸引到大批的人参加了。在两年来的反以游行活动中,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有时摄影和摄像记者们的人数反而会超过游行者。

  对于政治的冷漠正在这里蔓延。2012年,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如果不是政府组织大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如何制造欢庆的气氛恐怕让巴勒斯坦当局头疼。

  “我们对暴力很厌恶,持续近8年的第二次大起义刚结束”,不断有巴勒斯坦人告诉我。他们说,几年前,母亲们会告诉白己的儿子:去,去扔石头,去反抗!但现在母亲们已经不会这么做了。“我只会失去儿子,能得到什么?生活仍然这么苦,而官员们各个脑满肥肠”。

  “再说,连生活都很困难,每天就是想着怎么养活自己和家人。”有巴勒斯坦人这样说。

  但是,对于生活在巴勒斯坦另一块分割开的土地上的加沙人来说,这不能成为理由。他们说:哼,约旦河西岸的人本来就没有血性,贪图享受。而我们就不一样,如果不是加沙人的奋死抵抗,犹太人定居点能从加沙的土地上撤走吗?

  走在加沙前定居点的路上,加沙人阿布·贾瓦德总是心情舒畅,他说:“这个地方原来犹太人都不允许我们靠近,一靠近他们就开枪的,而现在我们收回来了。”

  当一个加沙人来到约旦河西岸的拉姆安拉,看到距离市中心五百米之外的一个山头上就是犹太人定居点,他用眼睛估摸了一下距离说:一个火箭弹够了,或者步枪也能打到。

  “哎,如果哈马斯在这里,这个定居点早就不在了。”

  他的话让拉姆安拉人听得目瞪口呆,有人建议他多来约旦河西岸享受一下生活,改变一下在加沙的思维方式。

  各样心态在加沙

  但是,加沙人对武力的兴趣却不是一两次西岸之行就能改变的。加沙是哈马斯的大本营,有很多年武装斗争的历史。与约旦河西岸不同的是,加沙人还有武器。

  西岸被严密封锁,不光是以色列还有巴勒斯坦安全机构双重监管,“早上买把手枪,晚上以色列士兵就来把你抓走了”。但加沙,有很多的走私地道,还有哈马斯亲白经营的官方地道,武器在源源不断地流人。

  另外,加沙还是个各种军事派别林立的地方,“卡桑旅”、“圣城旅”……到底有多少武装组织,大大小小很难统计,“几乎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武装”有加沙人夸张地说。

  在大街上,你经常可以看到一身黑衣、端着冲锋枪的武装人员,或者蒙着面夜里参加训练的武装人员静悄悄地在走路。

  另外,在加沙,参与反抗仍旧得到鼓励,一旦成为烈士就会给家族带来荣耀。他们会自豪地把死者的遗像挂在自己街区的入口,哪个家族或组织牺牲的人多,他们在加沙腰杆就硬。在加沙,你可以到处看到林立的遗像,他们或挂在建筑物的墙壁上,或在马路中间,上面的脸庞有的年轻、有的年长,有的还是孩子。

  而对于那些为了斗争在以色列监狱蹲了很多年的人,则是加沙姑娘青睐的结婚对象。通过多次换俘协议被释放的那些人,经常会被姑娘们一抢而空。

  这就是加沙。

  但是,这种“崇武”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以色列的封锁使他们经常物资短缺,而轰炸经常造成他们房屋受损,或者是失去家人,但至少在和我交谈时,他们却没有怨言。

  “这就是抵抗。”他们会说。

  在轰炸的时候,加沙人就蛰伏在家里,轰炸一停,赶紧出来补充物资。而冲突一结束,就像没事人儿一样出来照常生活。好像一切都没发生。

  但即使这样,许多加沙人不愿意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下去。

  40多岁的埃伊曼在加沙和以色列边境的埃雷兹检查站T作。他跟我打听:“如果我娶个中国老婆,能否拿到中国国籍?我想离开加沙。”他皱着眉头,一脸认真。

  我说我无能为力,但他千叮咛万嘱咐:“千万记着这件事儿!”

  (宋晓莲荐自《环球》)

  文/吕迎旭 责编/小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