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地位的时代大翻转

  蓝怀恩:作家,男性文化研究者,“乐活”三环扣行动的倡导者。被媒体称为是“一个比男人还要了解男人的女人”。

  男人依旧被“准备好房子车子再谈结婚”、“应该养家糊口负责任”、“打落牙齿和血吞”、“男子汉”等老旧观念桎梏着,但女人的强悍与张扬却日盛一日。今天的女人无论从家庭地位到社会地位,都把原是传统“一家之主”、“社会中坚”的男人挤到靠边站了。

  心探索: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涉足男性文化观察与研究的?有什么特别的契机吗?

  蓝怀恩:1996年,我在台湾策划主持一个“女性频道”的广播节目“女人加油站”,很快意识到所有媒体节目、版面和社会支持系统都关注与协助处理“女性问题”,而“女性问题”源头往往跟不了解男人有关,于是我的节目内容开始大量讨论男性群体文化,以及女人又是如何理解男性的。

  结果越谈越发现这是块“处男地”,当时几乎没有关注今日男性社会角色和真实处境的相关资源,男人依旧被“准备好房子车子再谈结婚”、“应该养家糊口负责任”、“打落牙齿和血吞”、“男子汉”等老旧观念桎梏着,但女人的强悍与张扬却日盛一日。时隔15年,即便到今天,仍然看到一群群女人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到处投诉男人,完全看不到真正的弱者早就是男人啦!

  心探索:作为一位女性,您为什么有如此强大而持久的兴趣来关注男性、从事男性研究?

  蓝怀恩:湘女(祖籍)如我敢为天下先,甘冒大不韪甩出了“男性关怀”的命题,原始推动力非关我的性别身份,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性格使然。2000年我撰就第一本书《男人快变成淘汰郎了》,2001年提出“83男士节”,在在演绎性别的时代大翻转。2002年我移居上海,2010年转进广西,这两个“类母系社会”的性别文化环境,始终如影随形地验证着我的所思所言。看来这个新时代议题才刚刚开始,还需要更多的人来深入研究、省思!

  心探索:就您的观察,当今社会男性和女性在两性角色分工中分别面临着哪些方面的压力和身心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日渐提高是否会撼动和改变中国传统的性别文化?

  蓝怀恩:“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观念早已经过时了。但咱们社会却普遍弥漫着“男人没有房子车子免谈”的婚姻价值观,使得男人视结婚为畏途,“剩女”也大把大把地出现,又大多没有单身族的自主能力,导致焦虑、浮躁情绪影响身心健康至巨。

  事实上,功能分工而非性别分工的时代在“女人撑起半边天”后就日益明显了。只是我们的两性教育长期阙如,严重防碍了国人文化素质的提高。多年前我就跟主理妇女事务的机构和有关媒体阐述过性别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女性成长”的学习至关紧要,可惜他们大多置若罔闻。其实“撼动”已经在发生中,许多家庭悲剧皆由此衍生,只是在各自承担着教育阙如的后果罢了。

  心探索:您怎么看待现今男女两性之间的“地位”问题?我们的社会对男性的观点是否还存留着许多传统观念的误区?

  蓝怀恩:今天的女人无论从家庭地位到社会地位,都把原是传统“一家之主”、“社会中坚”的男人挤到靠边站了。原因如下:

  第一,女性与男性平等受教育,但目前着重背诵死记的教育性质,让女生学业成绩远高于男生,自然影响日后的就业出路。

  第二,社会转进到商业社会,男性社会角色空间逐渐为善于沟通、行销、服务的女性所取代。进入信息社会后,更有利于女性发挥细腻、柔韧特质,在职场上崭露头角。如今的教育、医疗、营销、传播等主流行业女性都占了七成以上,换言之,女性的经济乃至于社会地位平均凌驾于男性之上实为大势所趋。

  第三,一直以来男性寿命就比女性短些,现在男性更饱受压力以致身心健康状况远不如注重保养的女性。以同龄而言,男性“折旧率”远较女性为高,这和“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病态性别逻辑导致的压抑有关,让男人自残(烟酒)还相残(敬烟敬酒)之余,更容易衰老不堪。

  第四,得了经济、社会地位新平权的女性,进入21世纪了还紧抱着“旧特权”不放,情感上仍抱持依附男人的落伍心理,一味要男人呵护、豢养、照顾,一旦不如愿,就自认为是“受害者”到处投诉。

  采访/小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