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恐怖片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8-11-11 14:20
中国恐怖片的元素,既有西方、日韩式的视觉、听觉震憾,也有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印记与历史伤痕。
《画皮》上映第一天就狂卷1520万的票房,打破了《集结号》、《投名状》等大片首日票房纪录,不免让人吃惊。《画皮》的阵容与豪华大片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却反而能有所超越,笔者认为原因在于《画皮》的取材,唤醒了大众沉睡已久的恐怖记忆和欲望。恐惧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人性本能中的一种。在国外,恐怖片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电影类型之一;而在中国,恐怖片作为一个片种,还远未成熟。尽管每个民族每个时代害怕的东西不一样,但这种恐惧本身是掩饰不住的。中国式的恐怖片正是在夹窄的缝隙间成长,触碰到每个时代的恐怖神经。其恐怖的元素,既有西方、日韩式的视觉、听觉震撼,也有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印记与历史伤痕。
特殊时代的恐怖记忆
说到中国式恐怖片,马徐惟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近期上演的《荒村客栈》有个创意:睡在荒村客栈的旧床上,可以听到胭脂(一个漂亮女鬼)的歌声。这个创意就来源于马徐惟邦的代表作《夜半歌声》。马徐惟邦通过其钻研多年的化妆术以及对西方影片造型和模式的借鉴,塑造出一个被时代毁容的经典悲情男主角的形象。我们以前概括经典歌剧《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新社会把鬼变回了人。《夜半歌声》就是对前半句话的最好体现。其冷峻、悲凉、忧郁的风格,对自由的呐喊,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同。《夜半歌声》上映连续满场30多天,创下当年国产片的卖座记录。
随后,马徐维邦拍摄了《古屋行尸记》、《冷月诗魂》、《夜半歌声续集》、《寒山夜雨》等片,其他导演也推出了《地狱探艳记》、《艳尸复仇记》等,恐怖片成为了一个影片类型。
解放后,“装神弄鬼”自然没有了可能,然而恐怖片并没有消失,而是隐身在当时的一个特殊片种“反特片”里。在这些大名鼎鼎的反特片《羊城暗哨》、《人民的巨掌》、《铁道卫士》、《国庆十点钟》、《古刹钟声》中,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心理较量的经典模式被搁置,特务更不会像前两年改编后热播的反特题材电视剧那样和我方人员大谈恋爱。那时候的反特片融进了悬疑片的叙事的刺激,以及恐怖片的诸多元素和模式。比如《古刹钟声》中,一个老和尚、一个哑巴小和尚、一座阴森的古刹、神秘的钟声,这就是恐怖片的经典人物构成和场景设置。又比如《羊城暗哨》中我方公安人员冒名209,与特务“小神仙”和“八姑”接头,都通过镜头语言和声音来营造诡异恐怖的氛围。还有像《徐秋影案件》中徐秋影被枪杀前后的几段回忆,都是恐怖惊险的经典片段。
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建国后把特务变成了鬼。反特片通过挪用恐怖片的模式和元素,成为建国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另类的恐怖片种。
商业浪潮中的探索与迷失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商业片种崭露头角。恐怖片开始大量学习借鉴西方电影技巧,从电影片名就能看出,《猎字99号》、《黑三角》、《405谋杀案》、《蛇案》、《深谷尸变》等等,都是“一心一意”奔着吓人来的。
这个阶段的恐怖片谦虚好学,对西方悬疑叙事做了大胆而细致的学习与体验。《405谋杀案》开始于一起普通谋杀案,随着老侦探抽丝剥茧的调查深入,牵出了一桩巨大的政治阴谋,老侦探也身处危险中。影片的情节发展既出人意料又入情入理,细节和节奏的控制赋予了这个故事细腻的质地。《黑楼孤魂》则对恐怖片的视听语言进行了独特的探索,这部在当时被认为带有试验色彩的影片后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内地最恐怖的电影”。影片非常注意光影、造型对气氛的营造。狭长的楼道,古旧的楼梯,白衣女孩的背影,自动打开的门,浴室里的血,玩偶等细节几乎囊括了后来恐怖片的经典元素。在声音方面,导演第一次使用了电子音响,以及吱吱的扳朽木的声效,给影片增添了诡异幽魅的气氛。黄建中的《雾宅》则精心设计了一个鬼气阴森的古老宅院。影片中宅子中终日不散的雾气、又聋又哑的老管家、带有血迹的塑胶模特人、洗澡时喷涌而出的血水等细节莫不让人心惊肉跳。
此阶段的恐怖片广泛学习西方技巧,却没有丧失自己的特色。许多恐怖片都触及文革的伤痛。这种以暴力、凶杀、极端的方式暴露的历史之痛,恐怕也是文革记忆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整个20世纪90年代,恐怖片不绝如缕。就在这样的艰难时世,横空杀出一位“恐怖导演”(有一个他的报道,题目就叫《我恐怖,我就是“幽灵导演”》),一口气拍了《古镜怪谈》、《闪灵凶猛》、《凶宅幽灵》、《天黑请闭眼》,号称“阿甘系列”。阿甘电影大概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低成本、二线明星、大包干(自己什么都干),外加最牛的一招:炒作。《闪灵凶猛》号称“中国内地第一部恐怖片”。阿甘自己对《天黑请闭眼》的评价是:“中国恐怖片离国际水准还有一定距离,但我相信《天黑请闭眼》故事达到了泛亚洲水准,制作达到了韩国水准。”无论怎么看,都觉着阿甘仍然在拍广告,有广告词(像“天黑请闭眼”,这句词儿还是很上口的),有创意、有段落,但影片拍得乱糟糟的,有一点市场,无半点深度。
同时出现的《窒息》、《诅咒》、《七夜》、《门》也大都热热闹闹亮相,却都不得要领,草草收场。看来真的没有比创作者集体智力低下更恐怖的。
新世纪以来的恐怖与温情
最近几年也有不少恐怖片,比如《疑神疑鬼》、《心中有鬼》、《深海寻人》、《荒村客栈》。与前面几个阶段相比,装神弄鬼少了,恐怖的原因大多来源于主人公的精神失常。故事性也强了,大多能自圆其说。恐怖的同时饱含着温情。
这一阶段的恐怖片,当故事片看,倒也尚可,当恐怖片看,会觉得不过瘾。因为导演在故事和恐怖双方面同时用力,不免分散了精力。比如《心中有鬼》,观众早知道这女鬼是谁,接下来制造恐怖就很难了,这违背了恐怖片悬疑的叙事法则。又比如《荒村客栈》,店主人是恐怖的制造者,可是这个人太好了,拿了刀威胁男主角,竟然一根手指头都舍不得砍下,最后还放他走了,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重新思考人生。《深海寻人》呢,有时候恐怖,有时候悲情,让人感觉像是轮换着喝一口白酒又喝一口果汁。其实科波拉的《惊情四百年》就将恐怖和爱情很好地糅合起来,像烈性鸡尾酒,可惜我们鲜有这样的创造力。
恐怖片深陷爱情的局面没有因《画皮》的出现而有所改变,反而大大加强了。冲着400年聊斋故事而来的观众们看到了一个第三者插足婚姻的现代情感剧。本来是打算来受受惊吓的,一不小心被感动了一下。不管怎样,被大片忽悠惯了的中国观众还是很宽容的,面对这部感人的恐怖片,他们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只是中国式恐怖片发展到今天,确实应该有所改变了。下一个马徐惟邦在哪里?但愿不要让中国观众等待太久。
……
《画皮》上映第一天就狂卷1520万的票房,打破了《集结号》、《投名状》等大片首日票房纪录,不免让人吃惊。《画皮》的阵容与豪华大片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却反而能有所超越,笔者认为原因在于《画皮》的取材,唤醒了大众沉睡已久的恐怖记忆和欲望。恐惧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人性本能中的一种。在国外,恐怖片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电影类型之一;而在中国,恐怖片作为一个片种,还远未成熟。尽管每个民族每个时代害怕的东西不一样,但这种恐惧本身是掩饰不住的。中国式的恐怖片正是在夹窄的缝隙间成长,触碰到每个时代的恐怖神经。其恐怖的元素,既有西方、日韩式的视觉、听觉震撼,也有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印记与历史伤痕。
特殊时代的恐怖记忆
说到中国式恐怖片,马徐惟邦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近期上演的《荒村客栈》有个创意:睡在荒村客栈的旧床上,可以听到胭脂(一个漂亮女鬼)的歌声。这个创意就来源于马徐惟邦的代表作《夜半歌声》。马徐惟邦通过其钻研多年的化妆术以及对西方影片造型和模式的借鉴,塑造出一个被时代毁容的经典悲情男主角的形象。我们以前概括经典歌剧《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新社会把鬼变回了人。《夜半歌声》就是对前半句话的最好体现。其冷峻、悲凉、忧郁的风格,对自由的呐喊,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同。《夜半歌声》上映连续满场30多天,创下当年国产片的卖座记录。
随后,马徐维邦拍摄了《古屋行尸记》、《冷月诗魂》、《夜半歌声续集》、《寒山夜雨》等片,其他导演也推出了《地狱探艳记》、《艳尸复仇记》等,恐怖片成为了一个影片类型。
解放后,“装神弄鬼”自然没有了可能,然而恐怖片并没有消失,而是隐身在当时的一个特殊片种“反特片”里。在这些大名鼎鼎的反特片《羊城暗哨》、《人民的巨掌》、《铁道卫士》、《国庆十点钟》、《古刹钟声》中,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心理较量的经典模式被搁置,特务更不会像前两年改编后热播的反特题材电视剧那样和我方人员大谈恋爱。那时候的反特片融进了悬疑片的叙事的刺激,以及恐怖片的诸多元素和模式。比如《古刹钟声》中,一个老和尚、一个哑巴小和尚、一座阴森的古刹、神秘的钟声,这就是恐怖片的经典人物构成和场景设置。又比如《羊城暗哨》中我方公安人员冒名209,与特务“小神仙”和“八姑”接头,都通过镜头语言和声音来营造诡异恐怖的氛围。还有像《徐秋影案件》中徐秋影被枪杀前后的几段回忆,都是恐怖惊险的经典片段。
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建国后把特务变成了鬼。反特片通过挪用恐怖片的模式和元素,成为建国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另类的恐怖片种。
商业浪潮中的探索与迷失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商业片种崭露头角。恐怖片开始大量学习借鉴西方电影技巧,从电影片名就能看出,《猎字99号》、《黑三角》、《405谋杀案》、《蛇案》、《深谷尸变》等等,都是“一心一意”奔着吓人来的。
这个阶段的恐怖片谦虚好学,对西方悬疑叙事做了大胆而细致的学习与体验。《405谋杀案》开始于一起普通谋杀案,随着老侦探抽丝剥茧的调查深入,牵出了一桩巨大的政治阴谋,老侦探也身处危险中。影片的情节发展既出人意料又入情入理,细节和节奏的控制赋予了这个故事细腻的质地。《黑楼孤魂》则对恐怖片的视听语言进行了独特的探索,这部在当时被认为带有试验色彩的影片后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内地最恐怖的电影”。影片非常注意光影、造型对气氛的营造。狭长的楼道,古旧的楼梯,白衣女孩的背影,自动打开的门,浴室里的血,玩偶等细节几乎囊括了后来恐怖片的经典元素。在声音方面,导演第一次使用了电子音响,以及吱吱的扳朽木的声效,给影片增添了诡异幽魅的气氛。黄建中的《雾宅》则精心设计了一个鬼气阴森的古老宅院。影片中宅子中终日不散的雾气、又聋又哑的老管家、带有血迹的塑胶模特人、洗澡时喷涌而出的血水等细节莫不让人心惊肉跳。
此阶段的恐怖片广泛学习西方技巧,却没有丧失自己的特色。许多恐怖片都触及文革的伤痛。这种以暴力、凶杀、极端的方式暴露的历史之痛,恐怕也是文革记忆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整个20世纪90年代,恐怖片不绝如缕。就在这样的艰难时世,横空杀出一位“恐怖导演”(有一个他的报道,题目就叫《我恐怖,我就是“幽灵导演”》),一口气拍了《古镜怪谈》、《闪灵凶猛》、《凶宅幽灵》、《天黑请闭眼》,号称“阿甘系列”。阿甘电影大概的模式可以概括为低成本、二线明星、大包干(自己什么都干),外加最牛的一招:炒作。《闪灵凶猛》号称“中国内地第一部恐怖片”。阿甘自己对《天黑请闭眼》的评价是:“中国恐怖片离国际水准还有一定距离,但我相信《天黑请闭眼》故事达到了泛亚洲水准,制作达到了韩国水准。”无论怎么看,都觉着阿甘仍然在拍广告,有广告词(像“天黑请闭眼”,这句词儿还是很上口的),有创意、有段落,但影片拍得乱糟糟的,有一点市场,无半点深度。
同时出现的《窒息》、《诅咒》、《七夜》、《门》也大都热热闹闹亮相,却都不得要领,草草收场。看来真的没有比创作者集体智力低下更恐怖的。
新世纪以来的恐怖与温情
最近几年也有不少恐怖片,比如《疑神疑鬼》、《心中有鬼》、《深海寻人》、《荒村客栈》。与前面几个阶段相比,装神弄鬼少了,恐怖的原因大多来源于主人公的精神失常。故事性也强了,大多能自圆其说。恐怖的同时饱含着温情。
这一阶段的恐怖片,当故事片看,倒也尚可,当恐怖片看,会觉得不过瘾。因为导演在故事和恐怖双方面同时用力,不免分散了精力。比如《心中有鬼》,观众早知道这女鬼是谁,接下来制造恐怖就很难了,这违背了恐怖片悬疑的叙事法则。又比如《荒村客栈》,店主人是恐怖的制造者,可是这个人太好了,拿了刀威胁男主角,竟然一根手指头都舍不得砍下,最后还放他走了,让他有机会改过自新,重新思考人生。《深海寻人》呢,有时候恐怖,有时候悲情,让人感觉像是轮换着喝一口白酒又喝一口果汁。其实科波拉的《惊情四百年》就将恐怖和爱情很好地糅合起来,像烈性鸡尾酒,可惜我们鲜有这样的创造力。
恐怖片深陷爱情的局面没有因《画皮》的出现而有所改变,反而大大加强了。冲着400年聊斋故事而来的观众们看到了一个第三者插足婚姻的现代情感剧。本来是打算来受受惊吓的,一不小心被感动了一下。不管怎样,被大片忽悠惯了的中国观众还是很宽容的,面对这部感人的恐怖片,他们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只是中国式恐怖片发展到今天,确实应该有所改变了。下一个马徐惟邦在哪里?但愿不要让中国观众等待太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