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布行話今夕——記澳門布行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穿針,衣裳,葉霖記,法利布行
  • 发布时间:2014-08-03 09:39

  穿針,將美麗貫穿;引線,把靚麗延長。織成了一匹匹布,製成各式各樣的衣裳。在過去成衣製造業尚未發展,多數人都會在布行挑選布匹,再交由裁縫製衣。而現今人們追求潮流時裝,潮流每季更新換代,未必有太多人願意去為一件衣服等幾日時間。那麼目前澳門的布業發展如何呢?今期我們講帶你走進這幾家布行,瞭解現今澳門的布業發展。

  一脈相承——葉霖記

  路過這一家店時你會不自覺地停下腳步觀望,它的裝修設計現代中帶些許古典韻味,玻璃櫥窗內用蓮花圖案的屏風做擺設,掛著一隻竹絲編織燈,透著微微的黃色燈光。記者早前碰巧路過時就被這家店舖的裝修深深吸引住。低調沉實的木製招牌上刻著三個金漆大字——葉霖記。它便是我們今期採訪的主角之一。

  店舖格局寬敞明亮,兩邊整齊地排列著各種布匹,真絲尼龍西裝料等等面料應有盡有。店內裝修新穎,現代化裝修設計中帶有古典特色,這些都是老闆葉小姐有份參與設計的。當時未到繁忙時段只有葉小姐一個人,葉小姐年紀輕輕,便是一店之主,平時亦只有她一人在店舖打理。

  葉霖記在澳門小負盛名,說起澳門本地布行,不少人會記起葉霖記,大多數人會記得它的老店址位於紅街市附近,而這家位於雅廉訪大馬路的新店址就未必有太多人知道。這家新店老闆葉小姐的母親便是老店的老闆娘,從小跟隨母親耳濡目染,加上讀書的專業也是關於服裝,在外工作幾年之後,覺得這一行業仍有發展前景,便決定繼承這一行業,在新店址開闢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雖然店名同樣是“葉霖記”,但客源卻各有不同,舊的葉霖記是一家二十多年的老店,主要的客人都是以前的熟客和舊街坊,銷售方式以批發為主;新葉霖記則以零售為主,店內的布匹來料主要為歐洲貨,客人多數是20到40左右的女性客人,主要經營一些晚宴或者婚禮的禮服,亦有部分客人會做時裝。新的葉霖記開業年多時間,雖然生意未算得上興旺,但由於沒有店舖租金壓力,也積累了一批熟客,生意維持得尚算不錯。葉小姐認為,雖然店舖開業時間尚短,生意仍在起步階段,知名度也未及舊店,但她相信一切都需要慢慢累積。

  很多人認為現在沒有多少人願意買布造衫,與其要花一番心機選布再量身裁剪,倒不如買現成的成衣。另一方面,葉小姐又會如何應對市場競爭呢?葉小姐有她自己的另一番見解,“我認為布行仍然有它的市場,市面上賣布的店舖仍有不少,但我們不會刻意與其他店舖去比較,畢竟貨源和客源都各有不同。”服裝設計方面,葉小姐通常會拿雜誌的一些照片供客人參考,偶爾也親自幫客人設計衣服。訂好了設計樣式,再幫客人聯絡裁縫師傅製造。

  記者問到在未來會否一併接管兩家店舖,葉小姐認為還是言之尚早,如果將來有這樣的能力也有接管的打算。葉小姐目前只是默默耕耘,努力把新店舖的名堂打響。訪談間葉小姐對店舖的將來充滿希冀,創業雖難,但更難得的是這位年輕女性的一股幹勁。希望在未來有更多人認識這家與舊葉霖記一脈傳承,又充滿活力和創意的新葉霖記。

  逆境中轉型——法利布行

  法利布行,位於紅街市附近,鄰近各式各樣的商舖密集,類似的布行也不少,人流密集人氣暢旺。法利布行門面不大,甫進去便是一條長樓梯,兩邊擺放窗簾布和珠花等各式各樣的裝飾品,走上樓時發現店舖面積比想像中要大,布料顏色偏向艷麗,款式也非常豐富。正有幾位外國客人在挑選,一位裁縫師傅正在一件衣服上縫上珠片,其他員工也正在忙碌。但後來主理人陳先生告訴我們,現在下午3、4點算是空閒的時間,店舖一天內最繁忙的時刻集中在上午和下班時間。

  法利布行的老闆平時不會在店舖中,主要由陳先生來打理大小事務。法利開張有十幾年,舖位是早年間買下的,一直經營到現在。一開始主要是以製衣裁衣為主,後來成衣製造業漸漸發展,衝擊了布行的生意,從2004年開始變轉型成為以賣布為主,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法利布行在去年也開設了自己的官方網站,利用互聯網作為宣傳平臺。布行在早期階段主要以製造洋服時裝為主,但由於市場的變化,現階段做洋服時裝的客人開始減少,主要以做賭場表演、舞臺表演服裝以及婚禮晚宴的禮服,而布料主要是來自內地和香港的。陳先生表示,有很多做表演服的客人要求很多,為了迎合他們的需求,布行也會不斷引入新材料。現在做時裝或日常服飾的客人都比較少,唯獨量身定做的男士西裝仍有市場。來做西裝的客人一部分是年輕人,六月份的畢業季有很多學生來這裡做西裝,用作出席謝師宴或者面試工作。另外一部分是中青年人群,大多數作結婚喜宴之用。

  店內人手不算少,但陳先生依然認為店舖人手不夠用。在澳門年輕人不願意入裁縫這一行,聘請澳門本地師奶雖有手藝,但是又要一邊照顧家庭,對工作力不從心。所以店內現在聘請的大都是內地的勞工。店內通常會有兩三個裁縫,如果客人要的貨量不大,裁縫可以即場為客人裁衫,如果貨量比較大,譬如公司制服之類的大訂單,則會交由在內地的生產車間製造。

  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布行做時裝的人越來越少,大部分的布行都轉型做批發或專做禮服表演服,所以陳先生認為布行這一個行業競爭仍然很大,在附近的同類型布行也有好幾家,又要面對成衣行業帶來的衝擊,壓力實在不小。競爭雖大,但法利布行懂得與時俱進,成功轉型並努力迎合更多顧客的不同需求,相信在將來法利布行也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迎難而上。

  樸實無華的老店——永安號

  草堆街是澳門典型的老街,這條老街曾經有一個別名叫“賣布街”,當年遠近聞名,但如今只剩零落的四五家買布匹的老店。永安號在草堆街共有三家,但仍在營業的只有一家,其他兩家都在丟空擱置。曾經繁榮的賣布街,今天為何逐漸衰落?帶著疑問,我們走進了這家久經風霜的永安號。

  墻上掛著的永安號招牌的紅漆已經有些剝落,門前也只有一道舊鐵閘,裡面的布都有報紙或膠紙密封存放,店舖很久沒有修繕過,顯得有些殘舊。記者走進永安號時老闆剛好做完一筆小生意,說明來意後,老闆林先生笑意盈盈地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林先生今年八十有多,雖然行動有些緩慢,但是精神很不錯。據林先生回憶,店鋪開了將近四十年,而且創業的時候非常艱難,林先生年輕時做的是挑夫的工作,每日擔擔抬抬,而所賺的錢又不多。在和兄長弟弟商議過後,林先生三兄弟決定自立門戶合夥開了永安號。林先生為人老實本分,籌備開店初期,林老闆的弟弟在一家布行打工,他弟弟不准備告知老闆開店的事情,但老實的林先生認為這樣是在欺騙老闆,還是提前知會了弟弟的老闆一聲,老闆非常欣賞林先生的做法,並在他們創業的期間給了他們很大的幫助,願意賒一批布給他們創業之用,可以分三個月還清。林先生回憶起這段往事時充滿了感激,同時也感歎道:“在現在這個社會,再也很難找到這樣有人情味的老闆了。”

  林先生表示現在生意不多,客人越來越少,現在的客人還是舊時的那幾位熟客,生意都只是小生意。雖然現在店裡人煙稀少,但永安號在八、九十年代都有過最鼎盛的時期,但1990年後,店舖的生意就開始走了下坡路。到了現在,林先生的兩位兄弟相繼離世,只剩下他這一家永安號還在經營,但林先生表示繼續開業也不是為了賺錢,雖然生意不好,但他年紀也大了,平日也沒有什麼消遣,開店就當作是打發時日。從開張第一天起,所有大少事務包括送貨都由林先生親力親為,也沒有請過員工,他對店舖有著深厚的感情,也捨不得就此結業。

  問到店舖繼承的問題,林先生稱還沒有考慮繼承的問題。永安號的興衰起落折射著林先生一生的奮鬥史,四十年歷史的永安號憑著林先生的打拼精神經營至今,當年熱鬧鼎盛的賣布街已不復當年風光,但林先生也沒有感到過多的遺憾,只望能在他打拼了大半輩子的永安號安享晚年。

  結語:

  日常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衣”是排在首位的,在過去的年代人們的衣著離不開布行,雖然現代人選購日常服飾的方式更多更便捷,很少人願意花時間去買布量身裁衣,但布行並未就此式微,他們反而找到了另一片新市場。雖然在市面上選購一件成衣方便快捷,但是親自選購一份精緻的布料,再加上量身剪裁的貼心,就有著一份無可替代的專屬體驗。

  本期的幾位主人公,他們有的是青年才俊的創意和無限的幹勁,也有迎合時代轉變不斷求變的布行,也有老一輩的創業者不懈的奮鬥史,願他們不同的經歷和奮鬥過程,會激勵著更多的人。

  ◆本刊記者/鄺宛婷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