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能的失望与希望
- 来源:足球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鲁能,麦克格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4 14:24
仅从足球场上的成绩来看,鲁能毫无疑问地迎来了一个让人失望的赛季。上半年亚冠耻辱性地出局,联赛举步维艰。间歇期过后,平恒大胜富力刚刚让人看到希望,一个一负两平又让这微弱的希望破灭。
在这一时刻,更多人对鲁能的感觉是失望———甚至是绝望。与他们的投入相比,与他们的人员构成相比,鲁能今年的成绩确实无法让人满意。足球是一项以成绩说话的运动,因为糟糕的成绩,人们也忽视了鲁能这支国企俱乐部在这一年里一些具有意义重大的改变……
在刚刚结束的歇赛期里,鲁能是“转会”大户,确切地说是转出大户。杨旭、崔鹏、罗森文等球员被外租……在球队成绩不佳的情况下,将多名球员外租这在以前的鲁能是绝对不可想象的。过去十年里,鲁能以青训闻名,也以“毁”人不倦见长。多名希望之星在当打之年枯坐在鲁能的板凳席上,就此青春虚度。鲁能不愿意将用不上的球员外租或者转会,根本原因是“官本位”的国企思维在做怪。球员留在鲁能,哪怕最后呆废了,领导也不用负责任。一旦转会到其他球队,球员打出来了,鲁能的领导就要承担“人才流失”的责任。这是典型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式的官本位思维。在这种思维下,球员的个人发展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除去租借,年底鲁能在年轻球员的买卖上据说还有大动作。一些用不上的年轻球员将被允许永久转会,但在转会协议里会有回购条款。鲁能甚至希望引入出售球员部分所有权的方式转会年轻球员,只是这种方式还需要中国足协的认可。从“做官”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措施有害无益,但从足球的角度来说,这是最有利于球员发展的模式。
同样被人们忽视的还有鲁能在巴西的“投资”。基地是第一部分,接下来会有成批的鲁能年轻球员前往受训。即使是以第一批前往基地的U15球员来计算,他们想要成才可用,也得在5年之后。按照鲁能俱乐部老总的任期来核算,届时受益的肯定不是现任领导。更何况青训出成绩的周期远不止5年,真要见到成批的成果,最低也要10年。从“做官”的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前任栽树、后任乘凉的“傻事”。
接下来,鲁能还要在巴西收购一家青训俱乐部。收购之前,他们一直在测算这家俱乐部在过去几年的青训收益,在跟踪这家俱乐部几名已经入选了巴西青年队球员的表现。按照他们的想法,未来是希望用这家俱乐部里面培养出来的球员赚钱的。15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鲁能这样的国企搞足球就是烧钱,从足球上赚得的钱与鲁能和国家电力每年的利润相比只是杯水车薪。按照一个正常“官员”的思维来看,这样的计划只是吃力不讨好。
按照以往的“鲁能”思维,库卡应该早就下课了,甚至说他已经不用上课了。看看当年的伊万就可以知道,如果想顺风顺水地完成过渡,正常的做法应该是留用安蒂奇,等他带队失利后再换帅。而以库卡的成绩,换掉他可以将压力轻松地转嫁到巴西人的身上。而留任库卡,则意味着巨大的压力将由俱乐部的高层承担。想一想当年的滕卡特,在任时四面楚歌,离任之后怀念声音倒是四起。如果当时的俱乐部高层可以给滕卡特更多的时间,是否鲁能可以少走几年的弯路。
同样在这个间歇期,换掉一两名外援原本是一个可以减轻压力的选择。无论是阿洛伊西奥、蒙蒂略还是麦克格文,都可以成为减压的牺牲品。以鲁能的财力,这是最容易的选择,也是过去十几个赛季里鲁能最喜欢的选择。但偏偏鲁能留用了全部的外援,这是与库卡商议的结果。因为任何一名新外援到来,仍然面临新的适应期。以水平论,新外援未必会超过旧援,而付出的风险是他们要重新适应。最终鲁能没有冒这样的“风险”,但是更大的“风险”却留给了决策层。
回到希望与失望的话题,当你感觉到最失望的时候,却很有可能是希望升起的时候。正像黎明前的一刹那,四周一片黑暗,但光明却要马上降临。很多时候,思维的改变比短时间的成绩更加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