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柔悠長 米香醉人——記澳門米舖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米香,澳門,米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1-22 14:49
稻米在中國的食用歷史已有幾千年歷史,也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之一,是每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主糧。在過去食物匱乏的年代,有一餐飽飯已經十分滿足。在大部分人的的印象當中,澳門一向是“賭場多過米舖”,但在七十年代時,澳門的舊式米舖有過一段黃金時期,當時的米舖多達六十多間,單是快艇頭街就有十多間米舖,故也稱作米街。現存的舊式米舖已經不多,面對的挑戰也越來越多,米舖將如何應對?今期本刊將走進這些舊式米舖,一起探索米舖的今夕變化。
夕陽無限好——耀昌隆米行
耀昌隆米行座落在快艇頭街的街尾,也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米舖的黃金時期開設的,店舖內當時只有老闆一人在店面打理,裡面佈置簡單,只有一張用作算賬的辦公桌以及一把公稱,其餘的地方全部用來堆放袋裝米。老闆鄧先生看起來有些清瘦但精神奕奕,面對記者的採訪請求,他亦很樂意積極地接受了訪問。
耀昌隆由鄧先生一手創立,已經走過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雖然年過七旬,也面對著舊式米舖經營困難的窘境,但是鄧先生一路堅持到了如今。鄧先生在十來歲就接觸了米舖這一行,小時候他的一名親戚是做米舖生意的,順理成章自小在親戚的米舖幫忙。不過鄧先生認為工字不出頭,覺得打工一世沒有前途,便開始有自己創業的想法,用鄧先生的話說:“桐油埕始終都是裝桐油”,於是還是做回自己熟悉的米業,就這樣便挨到了白頭。說起澳門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大多數米要依靠外地入口,過去澳門人偏愛泰國香米,但泰國香米近幾年價格的不斷升,越南米由於品質和泰國米相近,但價格也只有泰國米的三成,所以近年來越南米佔市場的份額也越來越大。
對於米行過往的歷史和現狀,鄧先生有自己的一番看法。憶及店舖開始的年份,他記得清清楚楚是在1971年開設的,當時的快艇頭街正值發展最快的時候,也是生意最興旺的時候。詢問傳統米業的發展狀況,鄧先生形容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米舖過去的風光不再,現如今大米的經營前景不樂觀,故此舊式米舖也逐漸式微。面對這一現象,鄧先生表示,過去全澳門的米舖有過百家,現在只剩十來家,他認為主要來自於超市的衝擊,超市各方面都比米舖更加優勝,而且也更加方便,舊式米舖的經營模式也沒有大的轉變,導致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鄧先生告訴記者,三十年前澳門的人口大概是二三十萬人左右,現在澳門大概六十萬人,但是人口增加並沒有讓大米的銷量提升,反而比以前有所下降。澳門長久以來都是以大米作為主要糧食,但隨著社會轉變,市面上各式各樣的雜糧增多,人們食物的選擇多了,不再以大米作為單一的主糧,過去的人一日三餐都離不開米飯,但現在的人可能一日只煮一餐飯,對米的銷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也減少了行業的生存空間,使得大部分傳統米行一一倒閉。
鄧先生雖然認為米舖這一行生存空間狹窄,但是畢竟是自己多年的心血,也是作為自己老年生活的一個寄託,也捨不得就此結束,雖然米舖請勞工比較困難,但考慮到自己體力有限,所以聘請了一名勞工負責運米。好在店舖的租金比較低,相對來說少了租金壓力,可以維持到店舖收支。儘管米舖在鄧先生眼中是一個夕陽行業,對於米舖將來的發展,他覺得並不樂觀,也難以與超市競爭,加上兒女都認為做這一行收入微薄不願接手,畢竟現在社會發展機會很多,作為父親的他也表示很理解。
不斷求變——金龍鳳香米總代理
“金龍鳳”位於俾利喇街,屬於人流比較多的地段。金龍鳳本身已經有超過五十年的歷史,舊店址位於下環街市附近,而現在所處的新店也有三十多年的歷史。老闆本身是做建築的,這家較新的店址是自己建的。店舖雖然主營大米,但亦有其他雜貨經營,李老闆認為現今這一行不能只單一做一門生意,需要不斷拓展新的經營模式。
在過去的時候,澳門的發展機遇不如現在多,過去的人不論條件,但求有一份工作養活家人,李老闆的母親過去是從事一些比較辛苦的勞力工作,後來有了些少積蓄,便開設了一家雜貨舖,慢慢發展成現在以賣米為主的米行。在澳門,米舖行業生存空間越來越窄,李老闆認為米舖這一行被淘汰是大勢所趨,現在的消費者很少選擇去米舖買米,第一是因為米舖的選擇不多,第二他們認為米舖價錢較貴,所以大多消費者都選擇了超市。話雖如此,但李老闆卻表示現在店舖的生意一日比一日好,這有別於其他米舖的發展現狀。李老闆表示,現在米舖要繼續經營下去必須要轉變,現在金龍鳳所有的米都是進口的,多數來自泰國越南和柬埔寨,以批發為主。現代人食米比以前少,所以金龍鳳也不單單銷售白米,也有銷售其他種類的糧食。
面對超市等的衝擊,李老闆認為各有各的優勢,過去金龍鳳也有經營向超市批發的生意,但由於各種原因如今便沒有繼續批發給超市,原因之一是人手的問題不足以應付,另外一個原因是超市時常有賒賬問題,壓著流動資金。再加上在超市擺賣要上交入場費,如此一來入不敷出。所以漸漸與超市便再沒有了合作。此後為了面對超市的挑戰,李老闆乾脆將店舖轉變成零售批發同時經營,將價格盡量做到最低,吸引了不少街坊客來購買,而批發方面就以酒店和食肆為主,擴大了經營範圍。
雖然大多數的米舖都慢慢衰落,但是金龍鳳卻越做越旺,除了不斷求變創新的經營態度,還有老闆堅持童叟無欺的信念,時常抱著以誠待客的服務宗旨,才有今天越做越大的生意。李老闆今年七十有多,由於店舖生意很多,繁重的業務大多數由他的子女幫忙打理,在子女的改革下,現在店舖貨物的存儲以及記賬都已經全部電腦化。老闆感嘆,現在的心願只是希望將自己的事業經營好,再傳承給下一代,令到米舖這一行業不至於完全沒落。
歷久彌新——永昌隆
在米業的全盛時期,澳門米舖的發展數量劇增,就如快艇頭街就被稱作米街,六七十年代時期這一條街的米舖多達十幾家。現如今街上的米舖已經越來越少,在快艇頭街的米舖僅存兩家,而永昌隆就是爲數不多的一家老字號米行,永昌隆由朱老闆的父親創立,至今已超過五十年之久,也撫育了朱家的三代人,如今店舖主要由朱老闆夫婦照看。
米舖行業曾經風光一時,但隨著社會轉變,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大米的經營前景不樂觀,米舖逐漸式微,對此朱老闆也有自己的一番感歎,在他的眼中,舊式米舖越來越少,都是受到了租金和人手的限制。“舊式米舖這一行的前景不樂觀,大部分的米舖都是交得起租金就請不起夥計,好比先前在黑沙環的一個行家,也是因為不堪租金壓力而倒閉。”而永昌隆的舖位是早年間租的舖位,加上地段處於舊城區,業主加的租很少,緩解了租金壓力才保持了收支平衡。朱老闆同時亦表示,現在米舖都存在人手不足的問題,運米的工人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現在澳門的發展機會很多,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做這樣的辛苦工作。所以現在永昌隆沒有別的夥計,送貨靠老闆親力親為,由於沒有人看店面,每次一送貨都要關門一段時間,而人手短缺也造成了批發的生意流失,只足夠應付附近的街坊生意。
朱老闆對記者說,過去人們的一日三餐以米糧為主,對米的需求很大,然而現在市面上的副食品增多,人們對米的需求量下降,也是導致米舖難以維持的原因,再加上超市這類新的運營模式出現,購物環境更加方便也多元化,也進一步打擊了米舖的生存空間,在老闆看來,超市的服務設施方面遠遠優勝於傳統米舖,但傳統米舖就以價格優惠取勝。以自己店舖為例,由於店舖位置靠近斑馬線,很多客人來到表示停車不方便,很多客人來了一兩次就覺得不夠方便。再加上超市相對舒適的購物環境以及貨物品種齊全,比較起傳統米舖當然優勝得多。雖然超市對於行業的衝擊很大,但老闆也表示,要讓米舖行業再發展起來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這需要大面積的存儲空間和人力資源運輸,但受到資金限制,很少米舖有條件能做得到。
而面對超市的衝擊,朱老闆的太太也有另一番見解,“現代人到超市購物當然方便得多,但我們與超市的銷售方式也有所不同,超市多數是包裝米一包包出售,而我們有散裝米分售,可以配合客人的口味喜好去調配不同的米。”朱太同時也告訴記者,永昌隆比起超市的來貨更新更快,比如新入的一批米是目前超市都還沒上架,估計超市至少幾個月後才能買到,而永昌隆卻能從批發商手上拿到最新的一批米。記者看到,面對市場環境衝擊,朱老闆夫婦雖有憂慮,同時也有面對挑戰的對策,而面對米行這樣的古老行業,也的確需要更多元化的銷售方式和思維去改變。
結語:
過去的米舖在澳門人的日常生活中舉足輕重,它關乎著每一個人的溫飽問題,所以是一個關乎民生的行業。現今食物充足,人們的選擇多了,米再不是唯一的主糧。而超市又佔據了大米舖原來的市場,大部分的澳門人都會選擇到超市買米,很少人會想起那些舊式的米舖,因此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一行業沒有大作為,是一個式微的行業。記者在採訪過後卻發現,這一古老的行業並非不能有大作為,只是這一歷史悠久的行業需要注入更多新的經營理念去逆轉現狀,但是受到資金和環境等因素的限制,並不是每一家米舖都能做得到的,這是現實所然。
◆本刊記者/鄺宛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