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项目的投资标准
- 来源:公司金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投资,CA创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0 09:16
2014年早期投资瞬间火爆起来,不仅有一些老基金加码,同时也新进来一批新的基金,大家都开始了对早期项目的投资及抢夺,其中甚至包括90后的创业者。那么,在这些机构眼中,他们是怎样看待早期投资,又是如何对90后进行投资判断的?
CA创投董事总经理戴周颖:我们偏好投资90后的年轻创业者
早期投资如何进行,在我看来,首先是要先判断这个行业是不是够早期,如果这个行业已经是红海,再投进去了,成长的机会也很少。如何去瞄准新兴市场,还是从人性这个角度,对一种新的产品的需求,或者对一种新的模式的探索。这个时候会出现非常多的新兴行业,比如说O2O,虽然最近几年大家对O2O都是怀疑的心态,但是现在看到打车或者房产的公司创业公司出来了,大家也就不会怀疑了。换句话说,早几年做O2O投资的机构,在这个点已经收到了很大的回报。
另外就是从人群上进行区分,原来互联网的消费人群大多数是70后,80后,今天更多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没有互联网PC时代的包袱,直接到手机互联网,他们对这个世界认识和需求也是不同的,我们从用户的根源处,从90后和00后入手,去找寻他们最喜欢的产品。
因此,根据人群,我们这个基金也将很多投资份额放在90后身上,同时在公司内部,我们团队也偏年轻化,投资经理大都是85-95年之间。从我自己本身的经历来说,我从25岁开始做VC,所以本身也非常热爱这个行业。正因为年轻,所以你可以跟很多互联网年轻创业者称兄道弟,晚上可以喝啤酒、吃烤串,也更容易获取他们的信任,可以站在他们的视角去思考他们的创业方向是不是对的。
关于对年轻人的偏好,以及投资90后的创业者,在我看来,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江山倍有人才出的时代,我跟90后去谈这个事情我发现他们看这个世界其实非常奇特,我们觉得已经没有兴趣,或者没有热情去做的事情,他们觉得可以通过一种互联网的方式,一种互联网的思维可以做很多很新奇的东西,这是我非常愿意跟90后创业者一起去交流的东西,而对于其他年龄的人,因为我觉得每个人的思维可能会固化,特别是有成功经验以后,更多围绕在你的成功经验做某些事情。但是如果这些思维太固化了,太依靠于你过往的成功,你往往对一些新鲜的事物有一种偏见,但是这些东西往往又会成为人类的未来。
从投资决定的时间来说,早期基金在我看来是没有很多时间跟他去磨的,大家投资的热情比较高涨,所以很多情况下在见过一两次,顶多三次,要给创业者一个表态,这也是对早期基金来讲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对于投后管理,我赞成少管,从我来说我不是特别管,因为好的创业者也不会听你的,也不会被你管,我觉得更多是帮助创业者。提到帮助的话无非就是帮他找人,帮他找钱,甚至帮他找方向,具体的事情则是他自己做,去摸索。从我们过往投的几十家公司来看,往往我们没有管过的公司,结果却变得很大。比如说口袋购物,他们进行转型我们都不知道,今天却做到了这么大的规模,因此,我总结早期投资的经验就是,第一是人对了,第二,创业者比投资人更敏锐把握市场的机会,因为投资人也不是万能的,有很多地方在产品把控上还不如创始人,与其去管他,不如去帮助他,相信他。
力合清源总裁、执行合伙人刘建云:投资本身就是最好的控制风险的手段
关于早期投资,我们公司分了两个标准来定义--对于移动互联网之外的项目,我们采用财务定义的方式,在我们投资净利润500万以内的,我们定义为是早期,我们有专门的天使基金,而对于移动互联网内的项目,我们也定义为早期项目。
对于早期投资及项目的理解,我们希望第一能够专业化,专业化主要是由于项目的要求,比如说清华过去做这个电子类的传统领域,理工科的背景和有一定企业工作经验的背景就更重要。但是说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这一块,这一批老人做的话显然已经out了。这样的话就需要更年轻的队伍,更专业的人员来做。
在投资的过程当中,从我切身的感受来看,直觉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直觉带来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由于理科背景,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时间的磨合得到落实,要么是事情得到落实,要么是人得到落实,如果很熟的人在创业,我们可以淡化一点。如果对于这个事情本身我们就不熟悉,人也刚刚认识,那么我们还是比较有顾虑的。因为泡沫总是有,如果这个时间来不及,那就过去吧。我们坚信赶这个时间会带来风险,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过好几轮的泡沫,所以相对来说,我们比较希望能用较长的时间,尤其是早期项目,我们希望至少用两个月时间的紧密接触来核实人,核实事,如果我们做不到,那就是不该有的,我们是这么一个逻辑。
控制风险,进行投后管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一个比较永恒的问题,首先投后管理比较重要,因为作为早期项目其发展的走向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创始人的想法在变化,团队在变化,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演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间,将种子撒下去,然后听天由命,我认为这并不合适。我们中间也出现过好几次起死回生,因此投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公司也是通过这几年的理解,才逐步设置了8、9位专职投后人员,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控制风险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控制风险最大的部分是在投资之前,你投对了伟大的事和投对了正确的人,这就是控制住了最大的风险。实际上,投后我们也经常花大量的精力,但这样做的收益却不高,投后也很重要,但投资本身就是最重要的风控手段,一旦投错了就无法挽救。
另外我们也有无奈的地方,尤其是早期项目,我们发现投企业出问题是因为人的因素出问题的概率比较大。这样的企业你不得不管,投入的精力越多,结果却相反,这都是负能量,反过来说我们的投后管理,我们认为第一,投是最重要的,投是最大的风控,你不要去投错误的项目,尤其不要投错误的人。第二,如果投了,投后管理工作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已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我们投过90后的项目,实际上70后的人和90后相比明显是有代差的,包括我们自己的员工,90后会更有激情,更自我兴趣一些,但是承受挫折的能力会偏弱一些。我们投的项目都是一些偏轻的项目,我们都是一些试探性的投资,因为我们毕竟需要改变,因为这个世界肯定属于他们的。
联想之星执行董事王明耀:我们对早期投资的定义不同
早期投资我们觉得就是第一轮的投资,如果做了几轮,额度也比较小,也不算早期。我们投的项目,可能50%都是我们投完之后,共同来设立公司的,这是一个标准的早期。
关于投资方向,我们一般是投一些相对比较新颖创新的事物,无论从模式,还是其他方面来说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赌的东西比较多。
还有定义早期,我们也跟资金额挂钩,根据不同的行业其定义会不一样,比如做移动互联网100万美金以下定义为早期,但是投医疗有关的,做厂房就要一千多万,我们还是定义为早期投资,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对他的模式和产品进行预测。
关于我们团队方面,我们一方面欢迎互联网行业内人士,包括互联网大公司出来的,比如百度、腾讯等;第二,原先有过互联网创业的经验的人,创业可能失败了,但是可以来做投资,我觉得这些经验也很重要。当然我们做早期投资,就要对硅谷那边的情况很关注,所以我们投了很多硅谷的项目。
第二块也是比较强调的,就是投后怎么做市场宣传,或者找下一轮融资有经验的人来帮他们做辅导。
另外关于投资决策,我们投资的节奏比较快,今年到现在已经投资40个项目,一周差不多一个。对于互联网项目的投资,主要基于投资经理,或者我们本身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哪一天哪个团队让我们眼前一亮,基本上谈一次就投。之前我们关注过,听起来非常有意思,自然需要花一些时间去做研究。快和慢基于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理解,以及对这个人的能力判断。
我们发现特别年轻的,以前背景谈不上特别好,但是很有创意,又善于利用自身的一些宣传手段,有年轻的特质的创业者,其成功的概率会很多。我们最近做互联网相关的研究,发行目前的互联网跟四年前有很大不同,这个时代的人,85后也好,还是90后也好,他会很好利用资源。
清流资本董事总经理王梦秋:早期投资我们会用一周时间去做投资决策
我们定义早期投资很简单,就是这个项目哪怕只有一个idea可以来跟我们一起讨论,这就足够早期。
关于投资决策,我们决定一个项目要不要投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项目是不是在一个正确的行业,是不是能够解决行业的问题,第三个就是这个人是不是正确的人,如果首先这个项目的领域是我们关注并且我们正在寻找的方向,那么投资决策就会比较快。如果这个模式跟我们原来脑子里想的不太一样,那我们就会比较快的干掉了。
可能对于人的判断,我们觉得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因为创业者的变化会很大。在我们同他们一到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一般就会判断他们是否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聪明,第二是他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的判断,或者是过去的经历也好,一到两个小时在我看来足够去判断这个事情,判断完了之后我们就会下结论,判断他们是否是正确的人。
一般来说,我们会用一周的时候去判断这个东西是投还是不投,对于我们不熟悉的领域,我们通常会说不投,因为我们不想耽误别人的事情,我们会说这个东西我们不太懂,可以优先考虑别的人,我们研究清楚再说。
红点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袁文达:我们一般都是第一个机构投资人进入
我们基本上80%以上的项目都是A轮的项目,因此基本上我们在投资过程当中都争取作为第一个机构投资人进入到这个公司里面。
判断投资项目,我们主要是考虑两方面,一个是市场,一个是团队,在市场这一块,我们也是希望其商业模式比较领先,那我们就尽早跟团队接触,比如我们投了两个比较典型的项目,都是从百度出来的,蜂巢的技术人出来做一个广告平台,那个时候就他一个人,我们也是最早帮他讨论这个模式,帮他组建这个团队。
另外一个就是百度比较资深的产品总监李健,他出来做了一个C2C二手车交易平台,二手车市场在过去几年非常火热,但是整个产业链还是比较分层次的,有C2B,有B2C,有B2B,真正打动用户的,李健这个项目还是第一个。当时他基本上就是一个人的状态,一个商业计划书,我们很早期就介入了,现在公司也发展得非常不错。
关于投资决策,一般来说,大家做早期投资都有时间上的压力,
有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还是需要花时间去做判断的。另外一个就是在投后方面,如果投资以后,你真的要自己跳进去做,那么你肯定是投错了项目,我觉得VC在投后起的作用,就是防止公司走到歪路,或者防止团队做错误的事情。
我们还真的没有投过90后的项目,可能我们还是比较偏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运营经验的创业者。
国金投资合伙人詹川:投资快和慢是相对的
我们主要做天使,今年大概投了30个项目,这30个项目70%都是我们和创业团队一起注册公司,我们的理念就做创业者的梦想架构工程师。
还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行业,在行业早期的时候,如果我们判断团队属于可投可不投类型,那么我们坚决不投。
早期投资最重要的,我认为还是投后服务和投后管理。我们有一只健全的投后管理团队,包括人力资源、商务、渠道等等。
对于早期的投资决策,我觉得快和慢是相对的,你对行业不理解的时候,再慢也是没有用的。对我们来说,我们的投资逻辑和模型非常成熟,因此投资决策非常快。
当然也有慢的时候,比如我们现在也看在智能软硬件和O2O,但看了半年也没有投。因为当我们的投资逻辑和投资模型没有说服自己的时候,我们宁愿动手很慢。
还有投后服务的管理,对我们天使投资的管理更偏重于是投后增值服务,而不是管理对方。
来源/清科集团2014年中国投资年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