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衝擊背後的契機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粵港澳,契機,自貿區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09 15:54
開放倒逼改革,改革承擔重任
自貿區在當下的中國甚至國際上均是熱門詞彙,而關於第一個試點——上海自貿區的評價也各有褒貶。其實現階段很難評判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因爲上海自貿區成爲中國第一個自貿區,有其深刻背景,主要是中央政府希望通過自貿區進行包括人民幣資本項目下自由兌換在內的多項試驗,而這些試驗需要進行壓力測試。由於上海是中國最爲發達的現代服務業中心,應是最具條件進行壓力測試的城市,故首個自貿區落戶上海並不出奇。當然,上海自貿區成立一年多,取得的成績還是有限的,這固然與成立時間較短有關,另一方面,上海自貿區當初的定位相對較高,而由於上海自身缺乏足夠數量的民營企業,因而對自貿區金融創新的産品和服務的需求較為有限,發展也受到諸多限制。而現階段在上海以外的地區進行第二階段的自貿區試驗,並非是要等上海自貿區取得圓滿成功才開始,相反,既然自貿區戰略是新形勢下國家通過開放來倒逼改革的重要步驟,因此完全可以成立多幾個自貿區,讓不同定位的自貿區之間展開競爭,從中探索最具特色或者成功經驗的自貿區。
而復製成功的經驗與推廣並非不可能,當下,中央政府對於自貿區戰略的實施充滿信心與期待,三大主要考慮也相繼浮出水面:
其一:我國改革已步入深水區,步履維艱,更需要開放予以配合,而自貿區戰略屬於開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有助於我國在新形勢下探索開放的新格局,並通過自貿區戰略來倒逼政府的治理制度改革;
其二:自貿區試驗當屬難啃的改革硬骨頭,目前我國的開放希望一方面能夠引進更高層次的外資,而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走出國門,而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過程中,涉及人民幣國際化、金融體系穩定等複雜問題,需要透過自貿區來進行先行先試而總結經驗,看是否屬於風險可控,以及如何有效管理風險;
其三:自貿區戰略已經擺脫了過去比較依賴稅收優惠以及土地租金優惠的傳統經濟特區的概念和框架,更多的希望透過人爲地製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包括負面清單管理等政府管理方式來吸引全球最具附加價值的企業進入中國。
在三重考量之下,自貿區自然成為中國新形勢下實現制度創新的重要載體。因此,自貿區也就承擔了第二輪的改革開放重任。
廣東排頭兵,功能各不同
改革的重任也自然缺少不了常年在開放一線擔任排頭兵的廣東,從粵港澳自貿區的提法再到廣東自貿區的定名,其實就可以發現粵港澳合作是廣東自貿區的重中之重,更是最重要的特色。南沙、橫琴、前海三個地區雖然都是在廣東境內,但是我們所理解的粵港澳合作,其實是把港澳的現代服務業以及營商的制度環境複製到自貿區中來,即參照港澳的做法,在廣東臨近港澳的地區人爲地製造出一個自貿區,讓外資感覺到前往南沙、前海、橫琴投資與其在香港、澳門投資是完全一樣。因此,廣東自貿區中的港澳因素,其實是港澳在現代服務業制度上的優勢、特色被複製及運用到自貿區中來。事實上,如果廣東自貿區的運作是成功的,對香港和澳門也是有利的,因爲,廣東自貿區完全有可能延伸港澳在現代服務業之中的優勢,並藉由自貿區把港澳的優勢通過本土化的試驗後再複製到其他省區,其實是擴大了港澳現代服務業的影響力,這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強化港澳現代服務業和經濟競爭新優勢的重要環節。
而在廣東自貿區之中,南沙片區更為適合進行綜合性試驗,包括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以及人民幣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試驗;橫琴片區則比較適合通過與澳門合作推動珠澳共建珠江口西岸地區乃至粵西地區的區域經濟和金融中心;前海片區則側重與香港進行包括金融業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的合作試驗。三個片區的共同特點都將倚重發展現代服務業,強化與港澳的合作,但是在發展定位和模式上有所差異,實現錯位發展。
當然,在新形勢下,廣東自貿區面臨的挑戰也不少:一是三個片區分佈在廣州、珠海和深圳三個城市,其中涉及了區政府、國家新區管委會、自貿區管委會、市政府和省政府等五級政府或管理機構,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涉及架床疊屋式的行政管理架構,會削弱治理和管理的效率,因此需要省政府協調好這三大片區以及三大片區所涉及的市政府的管理權限及相關利益;二是廣東自貿區涉及的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屬在一國兩制下的經濟合作,如何在一國兩制下發揮廣東與港澳各自的優勢,是一大挑戰;三是目前的橫琴、前海和南沙,都是屬交通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後的區域,遑論現代服務業的配套。因此廣東自貿區如何把港澳現代服務業的配套優勢和資源與珠三角地區的企業資源通過制度創新融合在一起,更是一大挑戰,也是一大難點。當然,機遇亦不少,主要是在“一帶一路”已經成爲國家新型開放戰略的形勢下,廣東自貿區恰有條件配合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再者,廣東在國家與東盟國家、地區建立和深化自貿區的過程中也發揮著難以替代的角色,這是新形勢下廣東自貿區的難得發展機遇。
香港、澳門:兩相望,各思量對上海、廣東而言的機遇,卻被外界部分解讀為對香港的衝擊,未來香港是挑戰重重還是機遇陣陣?其實,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國際貿易與航運中心,短期內,儘管上海要發展自貿區,也不太可能威脅香港的地位,最重要的是,香港是法治社會,內地在司法制度的建設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故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香港和上海還是存在經濟競爭力上的差距,當然這種差距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可能是在縮小。事實上作爲上海自貿區,也意識到其局限性,因而在自貿區設立之初,全國人大常委會就通過決議,暫時讓內地商事法不在上海自貿區實施,目的就是讓上海有足夠大的空間來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法律和司法制度。但是由於上海遠離香港,而且也沒有明確在內地的商事法暫時不在上海自貿區實施之後,上海自貿區到底實行哪裏的法律制度,故對上海自貿區的發展顯然是一個局限。而廣東自貿區由於其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港澳,例如南沙片區完全有可能直接實行香港的商事法,另外,由於南沙自貿區還背靠較為龐大的珠三角地區的製造業體系和數以百萬計的民營企業,故其自貿區中包括金融創新在內的現代服務業的制度創新試驗可以比較輕易地找到需求者,如此一來,就容易取得創新試驗的成功。如果這種試驗成功了,對香港而言非但不是競爭關係,還有可能變成更為緊密的合作夥伴,這也是廣東自貿區有別於上海自貿區的獨特之處。
與此同時,廣東自貿區的發展將為澳門帶來重要機遇:
首先,粵港澳合作其實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只看到比較密切的粵港合作和粵澳合作,至於港澳合作則是較為疏離,如果沒有廣東的因素,僅僅考慮澳門因素,香港未必有興趣強化與澳門的合作關係,例如,若港澳合作把澳門建設成爲區域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恐怕興趣寥寥。但如果澳門與珠海合作要打造成爲面向珠江口西岸地區乃至粵西地區的金融中心和經濟中心,香港就比較感興趣與其合作,把香港現代服務業的影響力藉助澳門和珠海作爲中轉和緩衝區,然後再輻射到粵西地區,其實於香港而言,這樣做大有裨益,而澳門則通過深化與珠海的合作成功爭取了香港的支持,之於澳門,至關重要。
其次,澳門雖小,但也是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加之其與葡萄牙的特殊聯繫,澳門作爲微型開放經濟體,完全有可能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來提升其經濟競爭力,而廣東自貿區其實就是爲深化澳門與包括珠海在內的廣東多個城市的合作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會。
受訪人:林江 整理人:明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