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映照格陵兰

  格陵兰岛,一个气候恶劣、人口稀少的岛屿,却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探险家和科学家来此进行冒险和科学研究。格陵兰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人对它如此着迷?格陵兰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跟随摄制组在格陵兰停留了一个多月,有幸能够深入体会这片大陆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探索它的神奇与美丽。

  格陵兰

  全世界最大的岛屿,面积超过216万平方千米,是新疆面积的1.3倍;比排名第二的新几内亚岛、排名第三的加里曼丹岛、排名第四的马达加斯加岛的总和还要多54559平方米,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岛屿(形成于38亿年前)。虽然名字叫Greenland,但是这并不是一片充满绿色的土地。这座岛屿80%的面积在北极圈内,81%的面积由冰雪覆盖,全年平均气温低于0摄氏度。全岛人口只有可怜的5.5万,甚至比不上北京一个中型小区的人数。

  地球最北的风

  来北极之前,最令我担心的就是这里恶劣的气候。北极的天气总是时好时坏,时速超过100千米的狂风在初冬时节是家常便饭。从海上刮来的风往往会带着漫天大雪。雪花如同刀片一般割在人的脸上,能见度只有一两米。行走在风雪中,停下来喘口气,前面的人瞬间就不见了踪影。偶尔开过的雪地摩托,也常常因为辨别不了方向而陷入雪中。

  而从内陆刮来的大风,虽然不会带来大雪,却会让温度骤然下降十多摄氏度。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到了晚上,天空一片静谧,头顶是漫天繁星和极光,人却在地面上被吹得东倒西歪。

  风雪过后,总有一段难得的宁静。海面平静得没有一点儿浪花,世界仿佛在一片喧嚣中被按下了静音键。若不是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悠长的狗叫,在城市生活惯的人,常常会怀疑自己的耳朵是否出了问题。

  极光映着远山,月光洒在海面上,仿佛置身童话世界。

  去格陵兰旅行需要办理丹麦签证

  出国之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办理签证。虽然格陵兰地处北美洲,拥有独立的自治政府,但外交、军事、财政依然由丹麦托管。所以想去格陵兰,必须先获得丹麦使馆签发的申根签证,同时在出行目的地上写明需要前往格陵兰。这样,使馆会在签证上特别说明,允许前往格陵兰岛。(即使拥有其他国家的有效申根签证,依然需要前往丹麦使馆办理格陵兰的特别签注。)

  无处不在的冰与雪

  作为一个被冰雪覆盖的国度,格陵兰有超过170万平方千米的冰川,厚度达到3千米,最长跨度超过1000千米。我曾经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西藏见过不少大大小小的冰川,可一到格陵兰,才知道自然的奇妙是你永远无法想象的。

  夏天的时候,许多热爱户外旅行的格陵兰人,会从东边或者西边出发,花上3~4周的时间,踏着冰原,徒步横穿格陵兰岛;与此同时,这些亿万年才形成的广袤冰原,也是科学家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素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脆弱的生态正在变得越来越令人担忧。最近10年间,格陵兰失去的冰川总量从每年90立方千米增加到224立方千米,而且全都是可饮用的淡水资源。这些淡水,足够满足洛杉矶200年的用水量。

  11月底,我们抵达了位于格陵兰北部的康克鲁斯瓦格,这个爱斯基摩人定居点位于北极圈内。向导告诉我们,10年前这个时候,海面上早就结上了厚厚的冰。而如今,依然是一片汪洋。北极熊也因为冰川的减少,找不到合适的栖息地,数量不断减少。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气候学家会告诉你,冰川融化会改变海水的盐度,造成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气候问题。但对于生活在格陵兰的当地人来说,这也有着很多积极意义。捕鱼期变长了,开采那些原本深埋在地下的矿产资源也变得更加容易。

  极地之光

  极地最让人心驰神往的,应该就是极光了。极光如同一块巨大的幕布,从遥远的天空垂下,不停地改变着自己的形状。有时候,从出现到消散,可能只有几分钟;有时候,却能持续数小时。它们一会儿出现在天空的这头,一会儿又突然消散,然后从天边的另一个角落冒出来。这些舞动的精灵,每次都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惊喜。无比幸运的是,2014年是太阳活动较为剧烈的一年,在格陵兰时几乎每一天,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只属于极地的惊喜。

  极光是由来自地球磁层或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而产生的,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会发生连续性的变化。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这三者缺一不可。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都有可能会出现。

  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而且是个无线电现象,可以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除此之外,极光甚至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生物学过程。

  虽然在北极的一个月几乎天天都能欣赏极光的美好,但今后再想见到它,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所以,记录下美丽的极光也是此次北极之行的重要部分。

  如何拍极光

  拍摄极光和拍摄星空一样,首先你需要一台可以长曝光的相机(一般是单反相机,有些卡片机也具有这样的功能,但最终效果会差很多);其次是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如果你像我一样懒得背脚架,那就找一个,或是搭建一个能够让相机稳定拍摄的平台)。有了这两样,你就可以去拍摄极光了。

  把相机在脚架上固定好,调整到手动对焦模式,把焦距调到无穷远处。把相机的感光度在性能允许范围内尽量调高,然后设定拍摄时间,并调到自拍模式。

  拍摄时间不能一概而论,取决于感光度的高低、极光本身的亮度和周围的环境。如果一次拍不好也不用难过,用不同的参数多拍几次就好。调整到自拍模式是因为,当你拿手按动快门的时候,或多或少会造成相机震动,可能最终导致成片模糊。

  按上面所说的方法,经过几次尝试,就能拍出属于你的极光照片了。

  不过,旅途中最重要的还是拿我们的双眼去观察那一刻的美好,毕竟眼睛才是最好的相机。想象一下,当你置身在白雪皑皑的极地,面朝大海,背靠高山,极光就挂在你的面前,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它。这样的情景和心境,全世界最好的相机应该都无法记录下来吧。

  极地的独特生活

  格陵兰作为世界第一大岛,资源相当丰富,地下埋藏着大量矿产,渔业资源也是相当可观;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它的资源又极为匮乏,冰川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面积,极端的气候条件也让当地人根本没办法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所以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成了爱斯基摩人的主要食物来源,而海豹、鲸、北极熊则是他们最珍贵的食物。海豹因为繁殖速度快,对它的捕猎是不限量的;但因为全球环境变化,鲸和北极熊的数量逐年减少,格陵兰政府也不得不开始控制当地猎人的捕猎数量,每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张捕猎许可。

  因为停留的时间较长,我们与当地的爱斯基摩人成了好朋友,还跟着他们体验了一把在北极打猎的惊险刺激。爱斯基摩人非常好客,邀请我们和他们一起吃大餐,可以说,这是我人生吃过最特别的一顿家宴,看着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满脸幸福的样子,不由得让人感叹食物的奇妙。然而对于我来说,这一顿爱斯基摩人大餐,让我在接下来的两天完全放弃了荤菜,全靠熬粥吃素度日。

  格陵兰的生活既静谧安宁,又充满了惊喜。可惜我们只在那里停留了很短的时间,就不得不说再见。希望下一次还能有机会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去探索更多未知的秘密。

  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人是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多信万物有灵和萨满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制作工具和武器。

  如今多数爱斯基摩人看似与世隔绝,但随着近几十年现代文明的传播以及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爱斯基摩人也开始接触接受现代文明产物,进入文明社会。

  爱斯基摩人的食物

  海豹

  爱斯基摩人的眼中,海豹全身都是宝。皮可以用来做成保暖的手套、衣裤等;心、肝等内脏是最可口的刺身;肉无论生吃还是煮熟都是不错的选择;而海豹的脂肪,是他们最好的御寒食物。

  在爱斯基摩人的食物中,海豹脂肪是一种万能的调味剂。鱼干上可以抹一些,蔬菜可以就着吃,拌着米饭吃也是不错的选择。而正是这满满的脂肪,让我对一整桌菜产生了强烈的恐惧。

  独角鲸

  独角鲸是爱斯基摩人的最爱,在当地人家的大餐期间,所有亲朋好友吃的第一样,也是最多的食物就是独角鲸。

  当地人最爱的不是独角鲸的肉,而是鲸皮,当然必须是带膘的那种。切成小块,撒上一点儿鸡精,就成了最美味的刺身。我尝了几块,其实还不错,脂肪的口感接近三文鱼,皮嚼起来却很硬,有些难以下咽。

  北极熊

  作为北极最顶级的猎食者,也只有人类能够把北极熊当成餐桌上的美食了。因为时代的发展,虽然北极熊依然深受老一辈爱斯基摩人的喜爱,但年轻人吃的并不多。它的肉吃起来很像牛肉,脂肪也不丰富,所以,对爱斯基摩人来说,吃北极熊更多的是体现一种象征意义。

  神秘花草

  虽然爱斯基摩人喜欢吃肉食,但偶尔也还是需要吃一些花花草草调剂下口味。餐桌上总共出现了两种植物,一种是叫不上名的植物叶子和花朵,另一种是黑莓。它们都是夏天时候长在山上的野生植物。吃法很简单,从冰箱里拿出来解冻,然后配上海豹脂肪拌着吃。具体味道我就不描述了,大家自己想象一下,冰箱里冻了(是冷冻,不是冷藏哦)半年的青菜会是什么样子。

  各种鱼类

  捕鱼业是格陵兰的支柱产业,但冬季的时候,除了海豹,人们很少能吃到新鲜的海产品。吃的大都是夏季捕获后晒成的鱼干。

  文、图/倪老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