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交易時代來臨 企業的損益與資產能否保值增值?
- 来源:台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碳權,企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3-24 16:03
在大陸新環保法實施後,嚴格的懲罰機制,對企業不僅是成本問題,更是生存問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立後,企業如何挖掘和規避這一潛藏在企業內部的價值與風險,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損益與資產。
從2011年中國大陸公佈碳權管理,2013年深圳碳權交易所率先啟動以來,大陸陸續推動完成5市2省7個碳排放權交易所的成立。2014年中,7個省市順利平穩完成了碳履約,讓大陸官方甚有信心。2014年5月9日公佈的「金融國九條」,將碳交易列入新金融商品的發展;後來的紐約氣候峰會、APEC的中美聯合聲明、G20,中國大陸頻頻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上,展現出負責任的角色,甚至逐漸居於主導的地位。為呼應利馬氣候峰會,中國大陸更進一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度將碳權交易進一步落實並公佈時間表,希望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就可完善碳市場建設。2014年12月10日,國家發改委在公佈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這將積極推動全大陸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預示著大陸不僅在努力實現「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要求,也在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體制機制創新,充分發揮市場在溫室氣體排放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加強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和管理。
2013年全球500強的調查報告顯示,前20家排放大戶,其中15家都來自發達國家,共計排放溫室氣體相當於2.76億噸二氧化碳,歐洲占9家,美國占4家,日韓各1家,而4大金磚國家只占5家,主要是阿賽洛鋼鐵、杜克能源等石化、鋼鐵、發電行業的龍頭;而世界500強全年總排放量達4.96億噸,占2013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3.8%,比2010年增長了3.1%。
氣候變化 應對島國反響大
國際社會面臨著全球氣候變化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包括干旱、洪澇、冰川融化等,儘管52個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溫室氣體排放量不及全球總量的百分之一,但卻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衝擊。海平面的上升,令人擔心美麗的小島將會被淹沒;每年的氣候峰會,這些島國的聲音反響最大,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全球能源資源和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可持續發展因素,正衝擊全球經濟,也促使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採取積極的態度。而歐盟與其成員國,一向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採取對策,值得學習。歐盟預計至2030年,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溫室氣體(GHG)排放至少40%以上,可再生能源生產占總能源消費結構比例至少27%以上,提高能效至少27%以上。
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是大事件
2015年底將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CNCCCF)締約方大會,關係到新一輪全球各國要達到的節能減碳目標,歐盟相當熱衷;如同「京都議定書」承諾以2005年為生效日一樣,2020年將成為2015年巴黎氣候峰會議定的生效期。另外,歐盟也想由此刺激新興技術的研發創新,創造新機遇,加速歐盟擺脫歐債的陰影,經濟與產業朝向更節能、更低碳的綠色轉型。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15年聯合國創立70周年之際,表示聯合國正致力於一個普遍的、以人和環境為中心的發展議程,包括一套可持續發展目標;加上歐盟、美國和中國的承諾,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更強的信心。他敦促各國提出切實可行的國家減排計畫,發達國家要努力實現每年為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融資一千億美元的目標,並兌現對聯合國綠色氣候基金的承諾。
剛進入2015年,在低碳發展領域大陸就有幾件大事,一是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開始實施,二是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三是碳排放權管理暫行辦法,四是建立了能效「領跑者」制度。
新環保法首現大氣治理
新環保法的實施,陸續公佈了4個配套辦法,並逐漸展現對違法排污的「零容忍」,環保主管部門實施按日計罰的處罰辦法,實施查封、扣押、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辦法,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等,對企業都將帶來層層壓力。大陸環保部門繼實施《清潔空氣研究計畫》以來,再度公佈「第二批大氣污染物源排放清單編制技術指南」,進一步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涉及大氣可吸入顆粒物(PM10 )、道路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源、生物質燃燒源、揚塵顆粒物等方面。
大氣、水、土壤(地下水)等三大領域,是今後大陸環境整治的重點方向;而「大氣十條」早在2013年底就率先推出,就緣於霧霾引發的關注;而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成為重中之重,預示著新環保法首先會在大氣治理這一領域開端,透過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減輕大氣污染,改善空氣質量,降低霧霾大面積影響。
2015年初以來,大氣排放不符合規定的企業都面對到空前的壓力,鋼鐵、化工等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受到嚴密監控。除了大力落實脫硫脫硝之外,還透過餘熱回收,甚至粉塵、有機揮發物的回收處理等減輕空氣污染;相較水污染與土壤(地下水)污染,空氣污染的擴散速度與範圍最大,影響也最直接。
引導能效提高 意在綠色設計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等7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印發能效「領跑者」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了在變頻空調、電冰箱、平板電視等家電產品中,實施能效「領跑者制度」。與過去節能惠民政策,往往從消費者端推廣節能產品不同,此次「領跑者制度」,重點在於引導行業提高節能技術,透過競爭機制,激勵企業朝生產節能產品方向發展。
這也表明,大陸過去單純靠消費補貼的時代已不復存在,而切實引導企業著力在產品的能效上投入技術與創新成為重點;不管是央企、民營或者是外企,在能效「領跑者制度」面前,都有機會參與競爭。順應節能潮流的同時,企業不單單要生產能效產品,同時也要考慮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是否低碳,是否降低了能耗,避免生產出節能而不低碳的產品。
經濟低碳化 符合中國新常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企業不斷強調轉型升級,政府積極推動調結構,穩增長,似乎年年都喊著同樣的基調,企業越來越沒方向,也越無力於景氣持續低迷。而近幾年來,低碳環保領域引發的產業及經濟轉變,都是過去所未見,也不斷看到產業的創新發展機會。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艷兵指出,「十二五」期間出台的一系列推動節能減碳的政策措施,雖有成效,但展望「十三五」,中國大陸將完成「至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國際承諾低碳目標;還要完成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國在2030年左右要達到碳排放峰值」的中長期低碳發展目標;同時,還要在大氣污染防治等環境指標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可見, 中國大陸的「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都將進入新階段,GDP增速轉入中高速增長, 經濟轉型、能源轉型也將進入面臨很多困境的新常態發展過程。
大陸「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值得市場關注。建立這個體系的意義在於,更全面地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 同時劃定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落實用途管制,特別是能源、水、土地節約集約的使用制度;並且實施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發展環保市場,推動節能、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等4大生態產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擴大社會資本投入
在新環保法實施後,國務院公佈了《關於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為改革創新治理模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促進環境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新商機。
意見強調,要堅持由排污者付費、市場化運作、政府引導推動的基本原則,培育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創新投資運營機制,加強政策扶持和激勵,強化市場監管和服務,使污染治理效率和專業化水平明顯提高,進一步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環境治理市場。
意見還指出,要強化政策引導和支持,完善價格收費政策,實施差別電價水價,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研究明確稅收優惠政策。開展節能環保信貸資產証券化,推進能效貸款、碳金融產品、節能減排收益權和排污權等質押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治理企業上市融資、發行企業債券、中期票據等。啟動自願減排交易注冊登記
鼓勵公眾參與碳減排
在一年多的5市2省重點排控企業實施碳配額交易後,大陸在加快了碳交易體系的建設速度,在公佈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後,為進一步擴展至未被列入排放的企業、機構、團體與個人的參與,《國家自願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正式上線運行;同時,參與方開立賬戶,即可進行國家核証自願減排量(CCER)的持有、轉移和注銷。
與証券、期貨市場的早期發展一樣,大陸碳交易市場的建設方興未艾。而今大陸証券市場的日成交值可達萬億人民幣,一些期貨交易品種,如銅、鋁等,已居於全球第一位。目前碳交易市場才成立了7個城市的試點,就已居於全球第二大碳市場規模,可見,大陸碳交易市場未來將有機會成為最有潛力的新興市場。
儘管現在的成交仍然不夠活躍,但在管理辦法公佈后,也同時登記系統上線;這將為2016年進一步推廣全國碳市場,打下堅實的基礎;原本7個城市的碳試點,將在2016年6月履約期完成結束,這也將是全國碳交易市場啟動的關鍵節點。
而對於在中國大陸碳市場建設過程中,將面臨到哪些問題,中央財經大學氣候與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遙表示,首先需要頂層設計過程中實地調研,將試點交易的經驗轉化為完善未來碳市場建設的依據。其二,區域試點配額的妥善處理;在各試點積極推展活躍市場,潛在的配額供給過剩問題,未必在2016年全國碳市場啟動前消化,可以靈活處理區域試點配額,如政府回購、平穩過渡為全國市場配額等。其三,市場風險的識別和監控。電子登記簿為靜態產權紀錄系統,不具備市場跟縱和監控能力,需要建立監控平台監督市場交易活動。
韓國碳市場啟動 緊盯中國發展
韓國繼中國大陸之後,是亞洲第二推動碳市場的國家,中國大陸碳市場的成功推動,吸引了韓國的跟進。2015年1月12日,韓國正式啟動碳交易,有525家企業列入碳排控的對象,計畫在2015至2017年將發放16.87億噸碳配額(KAU),碳排放量占韓國總量的66%。除了525家企業參與碳交易,韓國發展銀行、韓國工業銀行和韓國進出口銀行等三家銀行,也一同參與碳信用交易。
韓國碳市場第一階段列入的碳排控對象中,有84家石化企業、40家鋼鐵企業、38家發電和能源企業、24家汽車公司、20家電子電器公司、5家航空公司及其他企業等。年排放量最高達1.25億噸,韓國知名的大企業,如韓國電力、三星幾乎都被納入。與其他碳市場一樣,電力和能源擁有碳配額也是最多,共有7.385億噸,鋼鐵3.057億噸、石化1.437億噸、水泥1.28億噸。據韓國的計畫,碳排控企業在2015至2017年逐年減排,基準分別為5.734億噸、5.621億噸、5.59億噸。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碳市場第一天成交量就達1190噸,成交額為974萬韓元(約合人民幣5.58萬元),雖然成交量不大,但對韓國透過碳市場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是一個重要里程碑。2015年韓國碳配額(KAU15)開盤價為7860韓元/噸,收盤8640韓元/噸,已逼近歐洲碳市場價格,同時,韓國碳市場也一躍成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交易市場。
在大陸新環保法實施後,嚴格的懲罰機制,對企業不僅是成本問題,更是生存問題。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立後,企業如何挖掘和規避這一潛藏在企業內部的價值與風險,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損益與資產。
碳排放配額回購融資第一單
北京碳排放權交易所擬開放個人參與碳排放權交易,也鼓勵重點排放單位及其他持有配額者, 開展碳排放配額抵押式融資,配合回購式融資、配額托管等業務。希望企業透過碳資產管理,利用碳市場交易機制,推動節能減排。
中信証券與北京華遠意通熱力,就簽署了中國大陸首筆碳排放配額回購融資協議,融資總規模達1330萬人民幣。這不僅拓展了重點排放單位的融資渠道,也盤活了企業碳資產,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碳配額的商品化和資產化,刺激了企業對碳資產的認知;雖然碳交易在國際已有8年的發展歷程,對中國大陸的企業而言也仍是新的事物;但利之所驅,將吸引著企業關注, 利用好碳資產,就可以增加企業在節能減排的投入,也降低了投資的成本。
碳匯造林 替代過去企業捐贈造林
受到APEC會議的碳中和影響,京津冀也開始啟動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由於北京周邊碳匯資源豐富,被列為北京重點碳排放的企業,在無法從市場上購足配額時,可透過向擁有碳匯的CCER(經核證的自願減排量)者購買,以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或者做為碳資產管理之用。
按《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及《北京市碳排放權抵消管理辦法》相關規定,豐寧滿族自治縣潮灤源園林綠化工程,在承德市豐寧千松壩林場碳匯造林, 一期經審定, 碳減排量達到16.057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已在北京環境交易所賣出部份碳匯,成為首筆京冀跨區域碳匯項目。
以上案例說明,透過碳匯交易,可以形成生態補償的創新機制,解決目前京冀面臨的霧霾問題;碳匯造林能直接吸收溫室氣體,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也將河北豐富的林業碳匯資源,與北京大量的碳排放形成中和,無疑是最佳的方式。
政府採購重視綠色 營造低碳商機
大陸各級政府逐漸重視環保、綠色、低碳,也延伸出新的商機,在政府購買中,加強了對服務提供全過程的跟蹤監管和對服務成果的檢查驗收。同時也更加強化了綠色採購,開始考慮到產品的碳排放。財政部也針對政府採購中重點行業的10種代表性產品,如計算機、電視、投影儀、電熱水器、空調產品、照明產品、便器、家具、打印機、多功能一體機等,進行碳排放信息試點調查,涵蓋了碳排放情況,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行動和目標等。
大陸政府的綠色採購,順應了全球發展趨勢,隨著各國政府採購的逐漸增加,不僅加強了政府自身節能減排的管理,更要求供應商加強對自身及其上游企業的氣候戰略與責任,對能源使用與碳排放的管理,進行供應鏈全過程的節能監控。
各國政府推動綠色採購, 最終希望能實現減少排放、降低能耗、節約資源等多重目標,也符合對聯合國的國際承諾,更寄望在國際社會有話語權。過去透過關稅手段達成貿易壁壘的做法逐漸在減少;而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趨勢下,低碳標準不斷在提高。美國在2009年制定的《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就提出2020年開始,美國政府對不實施碳減排的國家,其出口美國的產品將徵收懲罰性「碳關稅」,標準為一噸二氧化碳排放徵收10至70美元關稅。
這一做法不僅會影響到企業外貿成本的提高,甚至將影響外貿的可持續發展,可以預見「碳標籤」將是徵收碳關稅的稅基依據,更將形成綠色貿易壁壘與阻礙,從而引發更多的貿易摩擦,如同歐美國家經常祭出的「雙反」;企業要正視這個趨勢,因應即將到來的挑戰。
文/陳宏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