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东方色彩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东方色彩,诗经
  • 发布时间:2015-04-20 09:11

  谈起东方色彩,马克·吕布曾说过他迷恋中国,也更痴迷东方色彩。随着文化的冲击与城市化的脚步,让我们丧失了太多东方韵味。但血脉里的东方却是会被一直传承下去的,血脉里的东方是什么?它是中国传统的五种颜色,青、赤、黄、白、黑。也许你不曾留意过这些色彩,但早在千年之前这五种颜色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用好这五种颜色,让传统的东方色彩更好地与摄影相结合,拍摄出更有东方韵味的摄影作品才是我们应该从古至今一直传承下来并铭刻在心的。

  东方色彩与摄影的关系,在之前是从来没有做过具体梳理的。我们应该如何将这跨界的两者做整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封面专辑的各位编辑。为了“东方色彩”的封面专辑,责任编辑阅读了各个领域的书籍,从《天工开物》中的古典染色法到现今学者对色彩的研究报告,都给了我们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让整个封面专辑更言之有据。说起中国人与色彩的关系,其实是源远流长的,从《诗经》开始,国人看到的世间万物就不再缺乏色彩,你可以脱口而出的“青青子衿”,不就勾勒出一幅幽静女子的青衣画面吗?由此开始的各朝各代诗歌,都是遍布了各种我们所见所感的色彩。于是我们以诗经开始,才发现中国人眼中的色彩观是多么的重要.有了古典色彩发展的理论依据与诗歌典籍的保障,让我们更有信心去为读者献上一个严谨的、有理论基础的东方色彩封面专辑。

  东方色彩之源 铭记流淌在血液中的色彩

  东方的色彩,是等在庭前看花开花落的容颜;是江中一叶扁舟的孤帆远影;是紫禁城日落的荡气回肠;这些东方的传统元素配合自然中的光影以及中国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色彩观,汇成一幅自上而下的东方色彩血脉谱。

  东方严谨的色彩观

  中国人对色彩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敏感程度与审视方法,也总是有很多理论表示中国人的色彩观更感性。但实际上,中国的传统色彩却是门传承千年严谨的科学。

  色彩其实是科学

  与西方不同,东方传统的色彩观念是从约公元前7世纪的远古时期到现在都不曾改变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这五种颜色在古代称之为“正色”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基色”。而我们今天所说的红、黄、蓝三基色,也是由中国传统的五色做减法精炼而来,是一种严谨科学的分类。

  五色与自然五行相对

  中国古代的五色命名主要是来自长期的生活和劳作的总结,同时这五种颜色又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五行说相符合。又因为这五种颜色的命名发展伴随着朝代的更迭的影响,体制、风俗、礼仪、文化都让这五种颜色的命名越来越规范,并让这些名字沿用千年知道今天的中国,五色中的每一种颜色都与五行一一对应。

  中国五色的由来

  在中国流传千百年的五色,它们是与自然万物相对应的。而每种颜色具体是怎么出现的?完全依靠古代染色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才让古代色彩蓬勃兴盛起来。

  白

  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白色似乎跟其他颜色很不同,因为其他都是可以有直观的植物可以提取的。在古代,人们使用铅粉和白色云母,将颜色从矿石中直接榨取出来。说起白色,也在古代成为欣赏女子的一个衡量标准。

  黑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黑色的兴盛似乎是从秦开始的,秦尚黑,黑色成为国家的颜色。就像《诗经·郑风·缁衣》对朝服的描写一样,黑色给人一种肃穆威严的视觉感受。当然这种色彩的也是有着不同染色技术的区别的。古代染黑色的植物主要用栎实、橡实、五倍子、柿叶、冬青叶、栗壳、莲子壳、鼠尾叶、乌柏叶等。

  赤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国际上的人都称中国人为『华人』,在古代把『凡最受周礼尚赤的人称之为华人或华族』,对红色的敬畏早已经深入中国人意识形态的血脉中去了。但从颜色出发赤色,中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中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

  黄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

  古人提取黄色是从栀子里,是直接染料。南北朝之后,提取出的黄色又有地黄、槐树花、姜黄之分。科技越发展,颜色的种类细分越多,渐渐地人们发现柘黄染出的衣物在烛光下呈现出泛红的赭红色,在月光下呈现炫目的赭黄色。

  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中国人有一句俗话喜欢比喻后人胜过前人的话叫做『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其实古代中能制成青色的蓝草种类也有很多,期初制作青色只是采用菘蓝,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

  书写废墟石绿 姚璐的现代山水挪用

  石青、石绿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幅似宋代山水人文画的影像,构成这一切的影像元素是现代生活中的建筑废墟,姚璐善用这些日常的色彩,并将现代色彩中的中国符号归类,转化在他的影像构成中。

  姚璐作品中的色彩、布局构成了影像的主体,这些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是他作品的色彩基调。乍一看他的作品,你会觉得这是一幅幅精彩的绘画作品,石绿与石青的色彩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面积,灰色的建筑与雾气交相呼应,姚璐深知对于传统绘画挪用所带来的危险性,然而,姚璐却通过现代的手法,将工业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社会景观呈现在古典式的审美中,这一新一旧的对比,使得这些貌似古画的影像在当下散发出异样的光辉,更体现了摄影家对于文化、社会和美学的思考及观点。评论家顾铮曾评论姚璐的作品时说“稍微熟悉中国艺术史的人可能都会马上发现,姚璐的作品挪用了宋代绘画的风格。美丽的宋画,至今仍然给予艺术家以灵感,诱人与之对话。而挪用,则是与之展开对话的形式之一种。不过,他的挪用,并不是生硬的、形式的、因而也是机械的外观的套用,而是一种机智的发挥。他与传统对话,醉翁之意却是在当下现在。他希望能够让我们通过他的作品,看到他对于现实的一种看法。”在姚璐的笔下,每一个像素如同蘸满了色彩的画笔,一笔笔地将宋画的风采与现代的元素刻画出来。

  山水:螺青点出暮山色 石绿染成春浦潮

 

 泼墨写意 阿斗的草叶抽象构成

  黑白泼墨的写意方式在近代绘画中发展成熟,写意更突出作者的意向表达,而非对于形象的刻画,在阿斗的摄影作品中,黑白的影像犹如近代绘画中泼墨写意,在无色的状态下将观展带入深刻的想象中。

  白黑

  墨点在纸上滴洒,黑色的墨在光线的照射下闪烁着油一样的光芒,那些自由的、挥洒自如的黑白色彩在纸上灵动地舞动着。在阿斗的摄影中,灰尘、草芥、孤枝等中国文化的抽象符号被刻画的如同泼墨绘画般有着精气神,线条、力量、气魄等内在气质被摄影的完美细节特征所表达的出神入化。在中国传统色彩中,本来无色的黑白被人们赋予了色彩的意义,“墨分五色”中的“干、湿、浓、淡、焦”与“留白”共形成了墨色的“六彩”,可见,我们依附于西方美学形式的“黑白无色”在中国文化中展现了更多的层次和魅力,传统黑白摄影中很少提及黑白照片的色彩问题,但在阿斗为代表的中国式影像中,画面的抽象构成关系、因素超越了内容的局限,反而展现出中国泼墨绘画的色彩精髓。

  抽象:浓云泼墨无回互 疾焰过风不可窥

  重彩工笔 殷红 匡达的当代影像仕女图

  红色是被人看做是最能代表中国的色彩,鲜艳、热烈,张扬,在东方的色彩中,红色有着细致的分类,并带有各自的情绪。匡达以摄影手段重新绘制《簪花仕女图》,并将这经典的殷红发挥至极。

  殷红的色彩下,仕女的婀娜姿态在画面中散布开来,这种中国传统的殷红色,将红色最为浓烈的一部分展现。曾经在电影《大腕》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红色是东方血腥的代表”,然而,这并不全面,红色不仅代表了血腥,还有吉祥、喜庆热烈的色彩符号,而殷红,则如血液凝结而发出的红黑色彩,这种颜色,更是皇权至高无上的集中象征。匡达的作品《簪花仕女图》是仿唐代画家周昉的绘画作品所作,这幅被认定为唐代唯一一部描写仕女画传的传世孤本给了匡达创作的灵感,她吸取了原画中的传统思维、色彩关系、人物布局和饰品姿态,又将画面中的仕女改为自己的自拍,在这反复的摆布调整中,摄影以其独有的丰富细节特点重现了这一传世佳作的另外一种姿态。在匡达的画面中,古朴的色彩常常是打动读者至关重要的因素,殷红的服饰在赭色的背景下自然温暖,如同古画中时间留下的痕迹,一片片殷红的丝绸服饰,又将仕女的姿态与容颜映射典雅。

  肖像:千房万叶一时新 嫩紫殷红鲜麴尘

  青花绚烂 钴蓝 刘韧的陶瓷影像雕塑

  钴蓝色的青花瓷器是近代瓷器最为代表的符号,在东方人的审美中,青蓝色与白色相配,如同天空和白云,神圣而高贵。刘韧通过摄影手段完成了青花色彩的影像,并更带有对东方传统审美的延续。

  古老的东方充满了神秘之感,而智慧的中华民族更懂得如何从神秘的自然界中获取艺术的元素,当我们的祖先从矿石中提取钴蓝矿粉时,他们便将这一天空的颜色汇聚到瓷器中。钴蓝色作为青花瓷的主要用色,在一千余年的延续中并没有太大改变,它也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符号。艺术家刘韧一直从事着影像跨界的创作,这一组观念影像来源于她的雕塑作品,她将青花瓷的烧制工艺转化在现代室外雕塑中,又将雕塑转变为影像,在她看来,这样的转变是在探求不同媒介所带来的差异化的视觉感受。然而,虽然材料和表现方式变化着,但其创作的内核却始终缠绕于中国传统视觉符号在当下的意义,钴蓝色的青花瓷雕塑也成为了此组作品的色彩核心。

  景观:晓帘串断蜻蜓翼 罗屏但有空青色

  古老的东方充满了神秘之感,而智慧的中华民族更懂得如何从神秘的自然界中获取艺术的元素,当我们的祖先从矿石中提取钴蓝矿粉时,他们便将这一天空的颜色汇聚到瓷器中。钴蓝色作为青花瓷的主要用色,在一千余年的延续中并没有太大改变,它也成为了中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符号。艺术家刘韧一直从事着影像跨界的创作,这一组观念影像来源于她的雕塑作品,她将青花瓷的烧制工艺转化在现代室外雕塑中,又将雕塑转变为影像,在她看来,这样的转变是在探求不同媒介所带来的差异化的视觉感受。然而,虽然材料和表现方式变化着,但其创作的内核却始终缠绕于中国传统视觉符号在当下的意义,钴蓝色的青花瓷雕塑也成为了此组作品的色彩核心。

  文:卡尔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