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鼓声里的禅修

  • 来源:精品生活
  • 关键字:优人神鼓,禅修
  • 发布时间:2015-06-11 13:52

  数十个人,数十面鼓,无论声音或场面,都足以让观者倍感震撼。但鼓者的面容平和,丝毫不见挣扎,这就是优人神鼓的最新力作《时间之外》中的一幕。6月13、14日,《时间之外》将进行广州首演,这群“修行者”将用鼓与舞,带你暂时跳脱尘世的繁杂。

  活在当下的《时间之外》

  在优人神鼓《时间之外》的舞台上,故事、剧情并没有那么重要。你只需用双耳聆听精准而密集的鼓点,用双眼观看繁复移动的“神秘舞蹈”。如何才能停留在时间之外?优人神鼓的创办人刘若瑀介绍:“我们的作品用不同的场景构成主题。例如开场的曲子《大骤雨》,因为当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山上经常会有大骤雨,在那时候,大家就会瞬间进入大雨的这个‘语境’。因为雨落下来,人的心顿时就会被雨收住,这时候只有雨,不见其他,人和雨是融为一体的。这个下雨的瞬间,正是“时间之外”的一个当下片刻;第二个部分是《千江映月》,当月色照到湖面,连李白都会去捞月,可见他与月夜完全合二为一,这也是人们除日常繁琐苦恼之外的片刻。还有一个《漩中涡》,我们让团员不断旋转,旋转是很重要的一种宣泄方式。当不断旋转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漩涡中心,这中心点漩涡会脱离时间。”

  看《时间之外》,“神圣舞蹈”是万万不能错过的。“神圣舞蹈”源于亚美尼亚哲学家葛吉夫在亚洲旅行时,在神秘的修道院里看到僧人们所跳的古老寺庙之舞。它是一种以严格界定好的动作和路径组合而成的律动。就好像太阳系诸行星的运行,如果把行星运动的规律用于人,用知觉来控制身体,自身如同一部特制的机器,精准地沿着预定的路径旋转或运行。

  “神圣舞蹈”之外,优人神鼓的鼓必定最夺人眼球。鼓者将鼓背于肩上,玩于掌中,打破了传统击鼓的形式,以精准、密集、快速的节奏,展现击鼓如雷般的震动。优人们平日训练而得来的内在定力和平衡,在以鼓点产生的韵律声中充分得到检验。舞台设计上,《时间之外》透过投影及镜面地板的运用,建构出虚拟空间,再借助灯光的投射,映射出“真”与“虚”的对比,协助观众与表演者共同进入“宇宙时空”。《时间之外》这部作品将通过诗、音乐、肢体、乐曲来表达,让观众置身于剧场中,就能享受‘时间之外、活在当下’的片刻。优人神鼓的表演超越了当代音乐、舞蹈、戏剧各自的既定表演成规,没有过去的包袱,也没有未来的空无实质,它展现了艺术上真正的自由与独创风格。

  深山老泉旁的优人神鼓

  优人的作品都是以鼓为主,其中不存在戏剧冲突,也没有呈现演员们所谓精湛的演技。他们的表演更多是强调一种内在力量,一种介乎“有声音”和“完全安静状态”之间的美感。刘若瑀并不担心安静的艺术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她说:“像表演中的鼓声是非常大的,尤其这么多人一起打鼓,现场是非常震撼的。但优人不管打得多么用力,外在有多大震撼,他们都不会流露出挣扎的神情,他们时刻保持着内在的情形。这些都是需要长时间的打磨与训练的。”

  追求内在,不断打磨,相对当下林林总总的剧团,优人神鼓算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这从他们的训练地点、训练方式便可略见一斑。

  优人神鼓于1988年创立于原始山林中的木栅老泉旁,刘若瑀借鉴导师波兰剧场大师果托夫斯基在山林中训练的方法,用山林大自然之原生古老智慧开发演员身心能量。音乐总监黄志群加入后,将击鼓、静坐与武术融入创作中,共同开创了优人神鼓独树一帜的“道艺合一”表演训练系统。

  优人神鼓的训练并不局限于舞蹈、音乐等方面,他们的日常更像在进行一种禅修。他们每日清晨上山,开始“打拳”“打坐”和“打鼓”;到了下午才是舞蹈方面的编导和排练;夜幕渐临时,便在不平整的山地上奔跑。每日的训练重复且简单,用与环境互动的方式将自己融入大自然。旷日持久下,优人们从心灵到肢体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正确的路,他们像一个修行者般静坐,透过静坐自我观照,在拥挤纷乱的世界中维持内心的宁静。

  提到这种注重身心灵修行的剧团,人们自然而然地便会想起台湾另一个著名的表演团体——云门舞集,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林谷芳表示优人神鼓的演出更容易看懂,“看云门的舞蹈你可能要做很多准备。对优人神鼓而言则不需要,鼓作为世界普遍性的一样乐器,鼓点可以直击人心。”林谷芳将优人神鼓定位为一个“道艺合一”的表演艺术团体,他说:“他们的锻炼是以不动的心观照自己的动。所有艺术的锻炼都是生活的锻炼,艺术的修正与生命的修正一样。这就是‘道艺合一’所在。”

  Link

  优人神鼓《时间之外》

  时间:6月13日—14日

  地点:广州大剧院

  价格:¥80、¥180、¥280、¥380、¥580、¥680

  文_蔡玲、杜颖施(实习生) 图_受访者提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