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地球变暖还不够快?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地球,变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08-18 16:33
根据目前对气候敏感度的最佳估算,自从人类在工业时代开始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地球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总量应该会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8华氏度(2.1摄氏度)。然而,实际观测到的同期升温数据比该数值低了1.4华氏度(0.78摄氏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斯蒂芬·施瓦茨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有两个:地球的气候对温室气体的增加可能并不如目前想像的这么敏感;大气中的霾粒子对太阳光的反射可能会抵消一些预期的升温效果。由于气候敏感度和霾粒子反射率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施瓦茨不可能准确地算出这两个因子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权重。除此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因:温度的变化滞后于温室气体的升温影响,就像加热暖炉上的水壶时遇到的延迟一样。不过根据对过去50年海洋增加的热容量的计算,所谓的热滞后效应是次要的作用。
对于决策者来说,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在人类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干预不达到危险水平的前提下,大气层还能容纳多少额外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虽然找不到能够避免所有恶果的警戒线,但许多科学家和决策者把全球气温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上升3.6华氏度(2摄氏度)看作危机爆发的阈值。对此,施瓦茨提出了未来的三种可能性:如果地球的气候敏感度比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当前的估计值低,那么为了不使地球升温幅度超过3.6华氏度的界限,那么未来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总量,按照当前每年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只能再排放35年;如果气候敏感度与当前估计的相吻合,那么再往大气排放一点点温室气体,地球的升温幅度就会超过警戒线;如果气候敏感度比预测值还要高,那么大气层中现存的温室气体足以使地球的变暖程度远远超过3.6华氏度!
为了缩小气候敏感度的不确定性,施瓦茨强调必须量化霾粒子的影响,而这比量化温室气体的影响还要困难得多;他还说,根据当前不确定的气候敏感度制定能源政策,就像大海航行没有灯塔一样不靠谱。看到这里,《Geek》终于明白了一点:原来世界气候大会上制定的“不靠谱”的减排政策并不一定真的就能阻止全球变暖,该玩完的时候还得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