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英飞凌给汽车以智能

  • 来源:新能源汽车报
  • 关键字:英飞凌,新能源汽车,奥迪
  • 发布时间:2015-09-18 11:46

  日前,《新能源汽车报》记者专赴上海,对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汽车电子业务负责人及高级总监徐辉进行专访,希望更多了解英飞凌未来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方面的布局。

  深入汽车工业的核心

  《新能源汽车报》:作为汽车电子的主导厂商,英飞凌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汽车电子产品主要有哪些?

  徐辉:IGBT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最核心器件,也正是英飞凌在新能源汽车上应用的主打产品。

  英飞凌的IGBT技术在工业领域、如风能、太阳能以及高速列车上拥有很多年的技术积累。另外,英飞凌是唯一一家可提供从低压12V、48V到高压上百伏汽车级功率器件的汽车电子供应商,相应产品也分别应用于弱混、中混、强混,到插电式和纯电驱动汽车。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装有英飞凌IGBT(HybridPACK)模块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完成了累计超过20万公里行驶,并保持了零缺陷的记录。可以说,只要是跟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池相关的电子控制部分,英飞凌都有相关产品和支持提供,并包括DC/DC、车载充电系统、空调压缩电机、PTC加热等辅助器件。

  目前,我们与全球众多著名车厂都有合作。比如,与奔驰、奥迪、宝马、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品牌进行合作。

  其中,英飞凌和宝马公司的合作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英飞凌支持宝马的电动汽车发展,已有近十年的经验和历史。在宝马推出的i3和i8车型上,就应用了英飞凌的75颗芯片。不仅包括最为核心的功率器件实现高效的动力驱动,还有应用于安全气囊控制、LED车灯照明、转向动力、汽车雨刷和座椅安全带卷筒控制装置等系统。此外,包括在比亚迪和戴姆勒合作的腾势等车上,都应用了英飞凌核心的功率器件。

  《新能源汽车报》:在新能源领域,英飞凌有哪些技术和产品方面的新计划?

  徐辉:英飞凌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引领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例如降低晶圆芯片厚度。英飞凌已经量产了的650V电压的IGBT晶圆芯片已达到70微米、而400V电压的晶圆芯片已达到40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的直径。

  除IGBT技术外,就是英飞凌的封装技术产品。英飞凌的HybridPACK产品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封装和散热技术,使整个系统更稳定可靠。

  今年公司针对细分市场推出新产品,给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英飞凌今年推出的封装技术版本有HybridPACK Enhance、HybridPACK light。

  其中,根据客户需要更小体积产品的需求,英飞凌推出了新的封装技术产品HybridPACK light,这个封装比以前的封装技术产品节省25%的空间。

  另外,基于英飞凌的经典Hybrid PACK 1、Hybrid PACK 2 IGBT模块,英飞凌将于明年推出最新系列HybridPACK Drive。新一代产品将会用最新的半导体技术,它可以达到更高的功率密度,实现体积更小的封装。

  《新能源汽车报》:英飞凌作为半导体公司,您认为英飞凌相对其他半导体企业而言最大的优势在哪?

  徐辉:相较于其他半导体企业,英飞凌最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英飞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几乎车载的所有应用。

  英飞凌不仅拥有功率器件、微处理器、传感器,而且还能够为整车厂和系统供应商提供基于系统理解的解决方案和支持。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英飞凌较其他半导体厂商的优势是比较强的。

  其次,英飞凌专注于汽车电子业已有四十多年的经验,而其他一些竞争对手,投入汽车电子的时间比较短。

  英飞凌汽车电子事业部一直与车厂和一级供应商有着密切合作。英飞凌对整个行业,从车厂到零部件供应商再到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客户的需求都非常了解。

  此外,英飞凌另一个优势是产品质量过硬,可以做到10ppm(平均每做10万个零件其中有一两个会有一些安全隐患)。相比于工业或者消费类的电子产品,汽车电子产品最大的区别是汽车对其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对汽车的整个系统,包括半导体都有非常高的质量要求。英飞凌推广的汽车电子“零缺陷”计划,就是从整个的芯片设计、开发到最终的生产和供货都追求“零缺陷”。

  打造汽车电子生态圈

  《新能源汽车报》:您在两年前曾提过,英飞凌鼓励本土设计,并推出了产业化合作计划。计划实施至今,与哪些企业进行了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徐辉:4年前我们推出了一个最新的业务模式,创造了英飞凌汽车电子生态圈。与生态圈结合,英飞凌推出了“产业化合作伙伴”计划,实质上是帮助本土汽车零部件厂商和整车企业找到需要的、系统的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本土设计的产业化。

  国内现在有很多的厂商,包括零部件厂商、整车厂商,他们的技术能力相对来说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新产品的应用上,可能需要一些技术的支持来实现产业化。

  英飞凌建立的“产业化合作伙伴”发展模式,为国内企业搭建了一个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平台,让车场和系统的集成商了解到,国内现阶段可以应用的技术和可以合作的独立科研机构。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他们的工作重点、技术核心以及有哪些成熟的技术方案可以直接应用于公司项目。

  同时,这些产业化合作伙伴,可以拥有更广的渠道、现成的技术和再开发技术。英飞凌在其中起到的是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利用英飞凌在汽车行业的经验和影响,帮助他们把这些项目尽快的投入市场。

  截至目前,英飞凌在国内已经有了近100家合作伙伴,正在实行的项目大约有300个,工程师有1000多个,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实现了里程碑的突破。

  《新能源汽车报》:英飞凌在国内与哪些高校进行合作,建立独立的科研机构?

  徐辉:我们跟国内很多高校都有比较好的合作,包括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其中,英飞凌有几个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建立的时间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如英飞凌与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的合作时间最长,均已超过十年。

  智能汽车的机遇

  《新能源汽车报》:您认为智能汽车的发展,对国内车企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应该怎么做?

  徐辉:我认为智能汽车的发展对于国内车企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国内车厂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扬长避短,发挥企业的优势,推动国内汽车的大步发展。

  从车厂方面来讲,相较于国外车企,国内车企自身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但是,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或整个IT行业的技术储备都不比国外差,甚至可以说高于国外。如果在我国IT技术相对高于国外IT技术的情况下,国内车企能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扬长避短,联合发展,那么,智能汽车这一发展机遇将缩短国内车企与国外车企的差距。

  从汽车本身来讲,国外有一些先进的功能或技术并不适用于国内车辆,有些技术必须基于国内市场实情来进行开发、应用。

  《新能源汽车报》:未来如果国内车企想实现一个大的跨越,您认为应该如何努力或借力?

  徐辉:首先,国内车企要有一个更为开放的合作,但不是盲目的依赖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而止步不前。

  现在国内很多车企的汽车技术可能更依赖于一些像国际知名品牌供应商,以至于独立研发的能力受到局限,这并不利于国内车企的发展。

  从另一层面看,也许依靠他们的技术会更加的短、平、快,毕竟他们的技术很成熟。但是,如果我们永远不去努力发展自己的独立技术,技术研发能力不足将永远成为国内发展的瓶颈。

  这是一个车厂真正应该评估和考虑的问题,用现在国际现成的技术去发展自己的研发团队,发展自己的供应链,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记者手札

  打好提前量才能飞得高

  对于大多数车主来说,英飞凌也许是一个陌生的品牌。然而,从汽车动力总成、汽车安全到车身舒适,以及智能系统的应用来说,作为全球汽车电子巨头,英飞凌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如今,半导体技术的应用几乎占据了汽车领域约80%的技术创新,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等核心部件无不依赖于半导体基础器件的支持。在接下来的智能汽车浪潮中,芯片研发技术和高可靠型芯片的生产能力更将成为整个智能汽车系统的核心。

  例如,大家一提到新能源汽车就会想到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根据不同车型的电流和电压要求,进行应用。而英飞凌则是唯一一个可以覆盖从低压到高压各个车载电压范围的功率产品技术半导体公司。

  英飞凌认为,目前任何一项创新的汽车技术,像英飞凌这样的半导体公司必须在5年甚至更早,就开始投入研发,基于芯片技术加以实现,之后才可以配合车载系统投入使用。

  在技术研发上,要打好提前量,未来才能飞的高,飞的远。

  本报记者 李星|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