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外僱政策是否需要修訂?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澳門,政策,外勞
  • 发布时间:2015-10-20 16:19

  澳門驕人的經濟發展背後,離不開的是外僱的辛勤工作,他們在這數十年來為澳門注入經濟騰飛的力量,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外勞政策,在不斷引入外僱的同時,也帶來頗多爭議。時至今日,近18萬的外勞早已佔據了本澳勞動力人口的半壁江山。據人資辦資料顯示,截至2014年12月底,六家博企總共聘用了104000人,當中27847名外僱,比例26.6%。截至2015年3月,建築業的外僱總數為47746人,同期統計局就業調查估計本地建築工人約21700人,兩者相加推算出本澳建造業人數約69459人,換言之,七成為外僱。但是仍然不少企業招不到人手,“缺人手、缺人才”仍舊是心頭大患。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賭收的連連下跌讓全澳市民不知所措,遊客消費能力似乎也大不如從前,加上接二連三的貴賓廳關門,讓不少工作者心慌。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無疑會帶來人力資源的改變,那麼,現在的澳門的外勞真的是多了嗎?

  本刊今期邀請了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周宜心,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和工聯職業培訓委員會主任梁孫旭,一起探討如下議題:您認為現行運作的外僱引進制度成效如何?對於非專業外僱應該繼續增加還是收緊審批?當下對於企業的外僱,尤其是備受爭議的幾個行業,其外僱比例是否需要改變?是否有需要制定完善的外僱退場機制?本澳輸入非專業外僱是旨在單純地補充勞動力,抑或是長遠解決本澳人力資源素質的困境?對修訂澳門的外僱政策有何建議?

  外僱政策:放寬VS收緊

  每一階段政策的修改都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只有當外僱政策與大眾和當下的經濟水平達成共識才是唯一的目標和方式,一味的追求引進或者退場,並不能解決澳門的基本需求。

  自1988年澳門正式開始頒佈輸入外僱的條例,十多年來,澳門經歷了多次的暫停與恢復輸入外勞的決議。外勞成為澳門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麼,跌跌撞撞發展至今的澳門外僱輸入政策,現行的成效如何?應該繼續增加還是收緊審批?

  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周宜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外僱引進制度有助緩解人資緊張,對本澳補充勞動力具正面的作用。在失業率未到5%,全民充足就業的前提下,對於非專業外僱來說,本澳目前存在一定需求,例如新填海區工程未來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當中包括負責道路、渠務、橋樑及興建建築物等工作,但是本澳未必有居民願意從事此類工作時,外僱引進的數量更加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而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亦有必要在外僱和本地勞動力之間做到平衡調度,切實把好外僱引進的關口,檢討現時輸入外勞政策不足之處,保障本地居民權益。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則分析指出,從澳門的出生人口來看,澳門的人口增長緩慢。而實施“自由行”後,澳門遊客每年井噴式增長,單獨依靠本地勞動人口的緩慢增長肯定無法支持澳門的博彩旅遊業的巨大需求和發展。而非專業外僱是多數發達經濟體解決勞動力短缺的普遍手段。尤其是本地居民不願意從事的工作,例如建築和其他重體力工作,或者工資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的工作。對於非專業外僱審批政策是收緊或繼續,應取決於澳門本地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如果澳門現有的企業仍存在在本地市場找不到符合需求的本地勞動者有工作意願,政府仍應當考慮給予外僱的名額以支持其發展。但如果出現經濟不景氣,存在大量可勞動的失業本地人口時,則應該收緊非專業外僱審批,以督促企業努力雇傭本地員工。”宋教授如是說。這樣也對政府的外僱審批制度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能夠預測所申請職位在未來一年的用工需求,職位所處行業的本地勞動力供應水平,即完善就業市場影響評估等政策。

  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對現下的外僱制度頗有見解,他認為外僱的問題最主要在輸入的方面,一個是內部的管理。澳門輸入的程序是有兩個方面的,第一就是用旅遊簽證可以進入澳門,第二是可以透過合法的途徑、合法的渠道輸入。澳門這個輸入的程序在某種程度上是便民、利民的,但並不是一個安民的情況。由於外勞的混雜導致爭議頗多。而對於是否需要收緊外勞政策,他指出其實外勞是有一個工作期限的,即人資辦批出的證件最長也只有兩年。建築地盤有完成年限,其工人的年限也一樣,到期了自然就需要離開。“所以說到需不需要限制外僱,我覺得政府需要審視現實的需要,比如有多少建築地盤、餘下有多少工程量,審視一下這期間的外僱時間多長,把握外僱的數量以及需要工程的比例,酒店也是這樣的。”歐陽廣球如是說到。

  工聯職業培訓委員會主任梁孫旭告訴記者,澳門經濟急速發展,在整體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特區政府多年來一直在外僱的政策上採取“量化寬鬆”的態度。現時在本澳工作的總外僱人数達到17萬8千多人,同比增加百分之十三,對比經濟最好時期的13年,外僱更加增長了三成。他直言:“我們不能忽視外僱的作用和價值,特別是填補了一些本地居民不願意擔任的職位,確保居民的生活不受影響,同時也幫助了大部分微企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問題。但整體而言,澳門現時在粗放式的外僱審批制度之下,導致獲批的外僱配額與實際來澳工作的人数存在較大的差額,外僱在填補本地不足的同時,卻搶佔了本地居民不少較好的就業及發展機會,一些外僱充斥的行業,本地人無奈地成為輸入外僱的工具,同時外僱政策的不善也導致了工資的不公平性和被過份壓低。”

  靈活的政策是政府執政的方式,在長久的外僱爭議中,收緊或放寬,至今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方案。每一階段政策的修改都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只有當外僱政策與大眾和當下的經濟水平達成共識才是唯一的目標和方式,一味的追求引進或者退場,並不能解決澳門的基本需求。

  外僱比例、退場機制需完善

  廉價的外來勞動力成為支撐澳門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但是外來勞動力同樣也被認為擠佔本地勞動力就業機會,因而引起諸多社會問題和矛盾。特別是外僱的比例分佈不均勻,澳門不難看到大部分外僱的公司企業,也從不缺乏全是本澳勞動者的公司。當下對於企業的外僱,尤其是備受爭議的幾個行業,其外僱比例是否需要改變?是否有需要制定完善的外僱退場機制?

  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周宜心認為,澳門失業率至今維持1.7水平,隨着多個大型綜合設施陸續落成,預計未來幾年人資需求仍然緊張,輸入適量外僱可令澳門經濟邁向多元發展,進一步穩固和擴大就業。然而,特區政府應該持續觀察外圍經濟環境的改變,關注外僱比例大的行業及企業的發展,在適當時候調整外僱比例,以保障本澳居民就業,重要的是政府不應只作為外僱輸入的審批機器,要主動分析本澳各行各業的人資需求、工資水平、本地人與外僱的比例、在澳工作外僱數量以及人資辦處理個案數目等資料數據,完善外僱退場機制。周宜心強調,隨着本澳博彩稅收持續下滑,經濟開始進入調整期,社會要求建立外僱退場機制的呼聲更加激烈。特區政府應該居安思危,著手研究完善外僱退場機制,確保本澳人資市場隨經濟環境變化而平穩過渡,不是待本澳就業市場出現重大衝擊時才行動。現下外僱退場的主導權交由僱主控制,政府只作事後的審批,在外僱退場政策上,特區政府應該結合實際情況,有更高層次、更清晰細緻的分析,訂立適合本澳社會經濟與人力資源發展的退場機制,並研究如何促進各行業管理層職位的當地語系化,保障本地居民就業及向上流動的機會。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直截了當地表示,對於當下備受爭議的建築、酒店、零售行業外僱,社會所異議的問題核心並不是單純因為外僱比例過高,外地雇員過多造成的。例如建築業,多數非專業性工作不僅是臟累的重體力勞動,而且工作時間長,有要週末工作趕工期,未必是很多本地居民願意做的工作。酒店和零售業工作有著很強的季節性,旺季時人手短缺,而澳門之前快速的旅遊業發展和自由行的帶動,使得全年都處於旺季之中,才有了不斷對外僱的需求。如果不批准外僱的流入,連人手都不足的零售和酒店業如何提供優質的服務,如何實現澳門國際旅遊休閒中心的發展規劃。所以外僱比例和退場機制依然需要根據澳門相應行業發展和本地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和供給做出判斷。她接著說:“至於完善的外僱審批和退場政策應該是服務於澳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目標,是一種更加細緻的政策執行和服務,不應該一刀切,簡單的對待批准外僱或硬性退場。”應該是根據目前和短期未來內澳門經濟發展的需要而服務。引入非專業外僱的效果就是爲了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同時也保障本地勞動者的就業權利。例如,對於雇傭黑工的、或者不優先雇傭符合資格的本地勞工的企業予以較高的處罰,提高其違法和損害本地勞工就業權利的成本,並且制定和完善“勞動力市場影響評估”(即說明前來應聘這個職位的和符合資格、獲得面試機會的本地居民人數,並給出沒有聘用他們的理由)審批,使其成為企業雇傭非專業外僱的前提條件。對比其他地區,澳門現時的外僱法律已相當嚴格,但是成效如何關鍵還要看執法的效率,而不是制定更加嚴苛的政策,既沒有保障本地居民的就業,又損害了真正需要解決人手不足的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說:“外僱以前是有個比例的,但是由於現在的人力資源實在太緊張了,反而沒有那麼明確的比例。當然我也建議政府在中小企是不需要設比例的,特別是中小企業,難以達到符合比例的要求。”他繼續分析,大企業、國企,或者是優質的公司,薪金高、待遇好,那么設一個比例的話是比較恰當的,也就是說鼓勵本地人流動到這些優質企業。賭場、大公司或者是一些連鎖店賺錢能力比較高的,就需要在外僱這方面嚴謹一點,設一個比例。而中小企,本來員工數量就少,它的薪金待遇沒有能力吸引人們去做,這一類我是不需要設比例的。彈性的處理外僱的人數和比例才是合理的。

  工聯職業培訓委員會主任梁孫旭以具體的行業來解釋,現時真真正正屬於本地人的職位只有莊荷、娛樂場監場主任及職業司機,博彩業方面,過去有不少商界人士和學者多次提出要求政府向莊荷輸入外勞,幸好在勞工界的極力反對及爭取之下,最終能夠守住最後的防線。如今博彩業出現大幅度調整,就業環境出現變化,最近有多間博企的莊荷被調到其他部門工作及出現60歲莊荷及博彩業工友不被續約的情況,試問當年如果不是守住荘荷的外僱缺口,相信今時今日在娛樂場工作的職工的將會不堪設想。本澳現時整體經濟出現衰退,就業空缺減少,居民搵工明顯比過去困難,應屆畢業生出現明顯的摩擦性失業現象,而局部行業也出現結構性失業的狀況,政府在目前情況下,必須嚴謹處理外僱的審批及落實外僱退場機制。

  為了澳門經濟發展做出種種貢獻的外僱應該如何退場?況且現下澳門的外僱比例在各個行業中的分配並不均勻,在衡量退場機制的過程中,該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和需求都是需要政府長遠的考慮和制定完善的政策,並不能僅僅簡單的需要人就引進,不需要就簡單辭退。

  如何長遠解決人資困境

  縱觀眾多國家和地區,外僱都是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臨近的香港、新加坡,都是大量外僱輸入的地區。外僱對一個地區而言,僅僅是為了解決一時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嗎?本澳長期輸入的非專業外僱,到底是旨在單純地補充勞動力,抑或是長遠解決本澳人力資源素質的困境?對此,受訪者給予了不同的回答。

  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周宜心指出,根據《聘用外地僱員法》第二條第一款指出聘用外地僱員是為了在沒有合適的本地僱員或合適的本地僱員不足時,以同等的成本及效率條件補充勞動力,因此,目前相關法律對於聘用外僱的性質是補充勞動力。雖然現時本澳總體失業率及就業不足率仍處於低水平,不過人力資源結構卻傾側於個別行業,尤其是博彩業、公務員等,因而令澳門其他行業的人力資源出現匱乏,就澳門短期發展來說,外僱仍然是補充澳門的勞動力,當澳門的經濟面臨萎縮或就業市場萎縮時,必須要先讓外僱退場,保障本地居民的就業穩定。但就長遠發展而言,政府則不能單靠輸入外僱從事所有工種,有需要因應社會長遠發展而培育各類人才,才能有助解決本澳人力資源素質。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提出,從各國輸外僱的成功經驗來看,外僱政策一般都根據技術能力劃分為不同的外僱類型,如專業和非專業外僱。這是因為外僱政策通過對不同技術水平的外僱進行引進和管理區別對待,才能與本地區的人力資源發展策略和目標一致。一方面,引入爲了維持社會正常運轉所需的人手短缺崗位的非專業外僱;另一方面,各國和地區都在競爭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專業外僱)為本地區服務,因為在全球化的競爭下,各國和地區都意識到人力資本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澳門非專業外僱的作用應該是補充澳門經濟發展所缺乏的勞動力。她說:“我們一直提倡的提升澳門人力資本素質,是引入專業外僱的目的。澳門經過賭權開放後的快速發展,經濟也面臨轉型,同樣也需要優秀人才的引領和貢獻。單一依靠本地的培養,耗時長而且知識技能的經驗也很難實現規模經濟。因此,吸引符合澳門未來發展的旅遊會展、金融服務、創意產業以及其他缺乏的高技術行業有經驗的專業外僱,帶動相應領域在專業人才服務下,得以有序的發展。同時也能為本地人才的培養形成經驗的傳遞和知識的共享。”澳門雖然現時對外僱進行了專業和非專業的區分,但是似乎並未展現清晰的定位和引入不同類型的外僱目標。

  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非常肯定地認為應該要長久的解決澳門人力資源的不足的問題。澳門的人口是六十多萬,現在的外僱人口近乎十八萬,約二十三萬的是本地僱員,差不多是一比一。近十多年都無法解決外勞退場的問題,原因是本地人口的增長不多,很多年輕人生育的意識並不高,教育、交通尤其是住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因為現在的房屋價格很貴。政府其實可以有一些優化專才的政策,例如留學生畢業以後,如果有澳門的企業願意聘請他們工作,他們是有望成為澳門非常優質的勞動力。他說:“我覺得類似優化的方式是的必要。澳門有那麼多大學,科大、澳大、城大,學生多年來文化水平已經融入了澳門的文化,如果他們有企業或者公司聘請而且他們也願意留下的話,是非常好的,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方向。”

  工聯職業培訓委員會主任梁孫旭提出,《聘用外地僱員法》明確規定外僱輸入僅作為填補本地人力資源的不足的目的,是達致促使企業主動培養本地人才,避免本地勞動力停留在基層的位置,促進本地居民向上流動。但如果調整了法律的基本立場,在企業追求低成本的本質之下,本地居民必然淪為政策的犠牲品,無論是薪酬水平或晉升機會,將受到嚴重衝擊。因此,無論政策如何改變,都應該以本地人的發展為優先,尤其是在現在經濟調整的敏感時期,更加應該注重這個方面。

  澳門居民的就業和向上流動一直是政府和各個部門、機構、社團所大力提倡的,澳門的人力資源似乎從來都欠缺一個長久的規劃,在此情況下,如何長久的解決人力資源的困境是需要共同研究和探討的,而並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為外僱政策出謀劃策

  澳門要提升競爭力,最關鍵的是人力資源,無論是專業的高級人才還是普通的外僱,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引進和留住這些人員,合理分配他們的工作都是值得我們去不斷探討的,受訪者也對澳門的外僱政策提出了他們自己的建議。

  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周宜心指出,本澳因人力資源不足而引入外僱無可厚非,但當外僱在本澳工作後,伴隨而來的必是外僱衣食住行等的基本生活需要。然而本澳公共空間和公共資源有限,面對外僱數量大幅增長,在一定程度已經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因此政府在外僱政策上必須在社會治理層面上作通盤的考量及長遠部署,不能只著眼於外僱進場及退場方面,要進一步考慮外僱進入本澳之後所帶來的影響,正視外僱對本澳承載力所構成的壓力。現時龐大的外僱群體已對本澳的公共空間和公共資源帶來影響,如刺激租務市場持續活躍、在關閘口岸、大型地盤附近的巴士站出現外僱與居民“爭巴士”的情況等。雖然現時六家博企為居住內地的外僱提供蓮花口岸免費專車接載服務,但每日接載量只是近兩千七百人次,未能滿足到所有的博企外僱,加上其他建築工程地盤的外僱也需要搭巴士上下班,以致外僱與居民爭奪巴士資源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長遠而言,政府應建立一套機制,對聘用一定數量外僱的企業須負責安排外僱宿舍,特別是大型博彩企業向政府取得大幅土地只興建賭場、酒店、花園、停車場等設施,應該要求他們在批給的土地內興建足夠的外僱宿舍,否則不批外僱申請。只有這樣才能紓緩外僱引發的租金飆升和對交通帶來沉重的負擔。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根據以上的討論總結出,澳門的外僱政策首先應該結合澳門未來發展目標和人口政策,以此再明確外僱政策的目標。區分專業外僱和非專業外僱的管理。讓專業外僱和非專業外僱更好的為澳門發展的不同方面提供支援和服務。其次,對於非專業外僱的管理建立澳門本地勞動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監測,使得外僱批准能夠滿足當前企業和本地居民生活服務的需要。同時完善“勞動力市場影響評估”,確保企業在聘用外僱前已充分優先考慮合資格澳門居民的就業意願。並且建立長期預測和預警機制,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適時調節外僱審批。最後,加强執法监督并加重对违規企业的惩罚。細化對外僱法不同專業類型外僱的管理和執行,避免一刀切的手段。對於雇傭黑工、或者不優先雇傭本地勞工的予以較高的處罰,提高其違法和損害本地勞工就業權利的成本。

  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則建議完善外僱輸入和內部管理出現的不足,特別是東南亞外僱。輸入的程序一定要與國際接軌,即不能以旅遊簽證進入澳門,然後以旅遊的身份轉化為工作的身份。不然的話可能是導致逾期居留的人士、“黑工”等問題,在這方面首先要禁止旅遊身份(入澳打工),將工作簽證與旅遊簽證分開;二是外僱輸入的時候需要通過勞務公司,即要有業界的監管,當然政府對勞務公司的運作與收費等各方面,在離職的責任方面也一定要有一個監管制度;另外勞工內部的轉換方面應該不能隨意轉換,維繫一個穩定以及高質量的勞務市場,希望能盡快形成相關的外僱政策或者是出台相關法規。

  工聯職業培訓委員會主任梁孫旭分析建議,根據2014年社保年報,在168個大企中,合共請外僱八万二千多人,請了超過一半的企業外勞。當中不乏一些職位薪酬較高,具技術性的職位,如果政府能夠建立完善的外僱政策,配合相應的人才培訓及就業配對,致力發掘和培養本地人才,相信對於解決企業人手專才不足的問題,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尤其是近期出現了不少貴賓廳關門,他們之中的工作人員的工作都成為一個問題,勞工局和相關部門要積極完成這部分員工的轉介工作,給予過渡期的保障,這也給本地的工作人員一個契機,可以考慮多種職業規劃,政府要在人力資源方面做出合理的指導和引流。

  澳門外僱和人力資源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即使越來越多人認同外僱推動社會發展功不可沒,但外僱增加令交通、住屋等的資源被分薄,卻又是不爭的事實,以致不少居民耿耿於懷,怨氣難消。但所有的工作仍然需要有人去做,對外僱的保障,無論是福利還是退場,都應該加強和一視同仁,才能公平的去解決澳門現在的人力資源問題。

  結論:莫讓外僱成為“犧牲品”

  長久的外僱爭論當中,所有人似乎都將外僱認為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需要的時候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不需要的時候又成為了一種負荷。其實,外僱並非本澳特色,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是一股發展的中間力量,如何處理好這股力量,是值得探討和深思的。

  在本期的時事辯論中,來自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周宜心,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和工聯職業培訓委員會主任梁孫旭四位受訪者,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例如在評價現行的外僱政策,是否需要收緊外僱名額這個問題中,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周宜心表示,外僱引進制度有助緩解人資緊張,對本澳補充勞動力具正面的作用。外僱引進的數量更加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而定。而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亦有必要在外僱和本地勞動力之間做到平衡調度,切實把好外僱引進的關口,檢討現時輸入外勞政策不足之處,保障本地居民權益。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則分析指出,非專業外僱是多數發達經濟體解決勞動力短缺的普遍手段。尤其是本地居民不願意從事的工作,例如建築和其他重體力工作,或者工資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的工作。對政府的外僱審批制度需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能夠預測所申請職位在未來一年的用工需求,職位所處行業的本地勞動力供應水平,即完善就業市場影響評估等政策。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認為外僱的問題最主要在輸入的方面,一個是內部的管理。對於是否需要收緊外勞政策,他指出政府需要審視現實的需要,比如有多少建築地盤、餘下有多少工程量,審視一下這期間的外僱時間多長,把握外僱的數量以及需要工程的比例,酒店也如此。工聯職業培訓委員會主任梁孫旭明確提出澳門經濟急速發展,在整體人力資源不足的情況下,特區政府多年來一直在外僱的政策上採取“量化寬鬆”的態度。澳門現時在粗放式的外僱審批制度之下,導致獲批的外僱配額與實際來澳工作的人数存在較大的差額,外僱在填補本地不足的同時,卻搶占了本地居民不少較好的就業及發展機會,一些外僱充斥的行業,本地人無奈地成為輸入外僱的工具,同時外僱政策的不善也導致了工資的不公平性和被過份壓低。

  不同的受訪者也對如何修訂當下澳門的外僱政策指出了方向,澳門街坊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周宜心關注到了由外僱帶來的衍生問題,例如本澳公共空間和公共資源有限,面對外僱數量大幅增長,在一定程度已經影響著居民的生活。政府在外僱政策上必須在社會治理層面上作通盤的考量及長遠部署,不能只著眼於外僱進場及退場方面,要進一步考慮外僱進入本澳之後所帶來的影響,正視外僱對本澳承載力所構成的壓力。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助理所長宋雅楠認為澳門的外僱政策首先應該結合澳門未來發展目標和人口政策,以此再明確外僱政策的目標。區分專業外僱和非專業外僱的管理。讓專業外僱和非專業外僱更好的為澳門發展的不同方面提供支援和服務。澳門外勞職業中介協會會長歐陽廣球則建議完善外僱輸入和內部管理出現的不足,特別是東南亞外僱。輸入的程序一定要與國際接軌。工聯職業培訓委員會主任梁孫旭建議政府能夠建立完善的外僱政策,配合相應的人才培訓及就業配對,致力發掘和培養本地人才,相信對於解決企業人手專才不足的問題,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本刊認為,無論對外僱的爭議多大,他們都是本澳不容忽視的經濟發展力量,特別是現在的經濟調整時期,靈活運用和調動外僱的分配,定能為發展錦上添花,一味地追求外僱的退場或者擠壓,並不是長久之計。政府在制定和解決人力資源問題時,不能將外僱作為經濟發展的“犧牲品”,他們有權利和份額去共享澳門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和福利,惟有如此,才能彰顯澳門的人情味和公平性。

  採訪整理/洪曄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