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监制和剪辑,要左手理性、右手感性

  • 来源:电影中国
  • 关键字:廖庆松,监制,剪辑
  • 发布时间:2016-01-20 17:07

  ——专访“台湾新电影保姆”,著名电影人廖庆松

  廖庆松替台湾新电影时期的许多导演剪接影片,如杨德昌、侯孝贤、张毅等,目前为台北艺术大学电影创作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将其剪接的技术,教授予下一代,除持续剪接工作,亦担任电影制片及电视剧集制作人,被称为“台湾新电影保姆”,他也是侯孝贤御用的监制、剪辑。

  电影中国:侯导的团队在台湾是不是最优秀?

  廖庆松:他那些老团队譬如说杜笃之、李屏宾、廖淑贞化妆指导,我觉得都是最好的。侯导的每个工作人员一个比一个贵,而且不能骂的。在之前不太一样的,侯导他的团队会换人,但是从《海上花》就不换了,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我当监制,换人我要问他为什么,理由不充分那就不要了。所以他想一想,算了。他非常尊重他的主创,所以他的工作人员从年轻就跟着我们,像姚弘毅,当过我的制片助理,被训练得非常完整,在公司已经超过15年,我记得是从哪个片子开始,实际上我们对年轻人的培养是这样。

  我们培养后辈是这样子,终身培养,通常我如果当监制,他们执行的话,只要不犯错,我会授权,各负其责充分授权。现在年轻一代,我比较少带,因为我现在都在教书,年轻一代的没有接触那么多。但是老一代跟中生代的,李屏宾、杜笃之都是以前台湾中影培养出来的,台湾中影有一个训练班,我们都是。我是第一届,他们都是第四届、第五届培养过来的。我刚好接上新浪潮,所以新浪潮80%、90%的电影都是我剪的,就是杨德昌那几年的新浪潮,侯导就拍了《儿子的大玩偶》。李屏宾、杜笃之的技术非常扎实,我们三个人都拿过台湾的国家文艺奖,实际上侯导身边的人都可以拿到国家文艺奖层次的。

  电影中国:侯孝贤好像不喜欢面对镜头?

  廖庆松:他很讨厌,他不怕面对镜头,但是他不喜欢。有人一直找他代言的都被拒绝掉,比如给的钱非常高,一两百万人民币,他都不要。对他来讲,他宁愿喜欢真实的,很诚实的,不虚假的东西。

  相对来讲,譬如说有社会运动,譬如说有些原住民,因为住的地方被政府怎么样?他就跑去了,第一个跑去的。所以相对来讲,他真的就是喜欢人,喜欢真实,喜欢自然不做作的东西。我们拍过两三个广告,一个中华汽车、三菱汽车,一个叫麒麟啤酒,这两个广告都创下什么?三菱汽车卖到不够卖,麒麟啤酒曾经是进口啤酒的第一个品牌,后来侯导不拍就了。他拍了十几年,那个麒麟啤酒整个系列是非常好看的,很有味道的广告。

  电影中国:为什么《聂隐娘》会选周韵?

  廖庆松:我们本来是去找姜文来演里面的一个高手,周韵是另外一个会变魔术的,我们去姜文外交领事公寓里碰到周韵,我们(和侯孝贤)两个都很惊艳,实际上她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我发现连姜文对她态度都不一样。然后我们两个出来讨论,如果让她来演公主周韵看剧本觉得公主不好玩,公主有什么?没什么,而且公主太没有个性了,她喜欢另外一个。实际上我认为她的气质状态应该是那个公主,问题是她不想演那种老一辈,后来是这样,她应该不想演年纪大的,而是相对漂亮,对。姜文在筹拍《一步之遥》,筹备、筹拍。所以他后来就不来演。

  电影中国:我有点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拍 《海上花》这么一部片子。

  廖庆松:《海上花》实际上就是讲上海的,就是有点像风尘的,后来不能进大陆拍,因为大陆把我们剧本锁了,说不能拍这个,风俗习惯不行的,我们在台北拍,租台北的一栋建筑全部内景。

  电影中国:我看了《聂隐娘》,说实话很闷很迷糊,这是之前侯导想拍的吗?

  廖庆松:对。他很着迷,拍的时候,比如抓钩是只有单边抓钩,16的,而且第一个镜头很老,所以他拍进去有点雾镜的效果,第二个他的定位又不准,所以影片会有一种晃动,实际上这种晃动是很迷人的,对爱电影的人是非常迷人,而且比例也是4:3,然后因为画质有点像突出的,有点像我们那个浆画纸的感觉。你知道画纸越浆就越像什么派的,印象派的画。所以有印象派的感觉,他就很着迷这个,他就跟我讲,我要用这种方式拍整部片子,我心里在想,你要整部片拍,用这么多钱拍,我当然会建议导演还是用标准的底片拍,我们把它做成那个效果没有问题,电影是可以换算的,可是他说不要,就要拍拍拍,后来不讲了,因为他也知道预算是有限制的。很美,但是问题真是有些方面是糊的,尤其是像IMAX电影,如果说你还要上IMAX,一定糊得更厉害。

  电影中国:做监制要理解导演任性的一部分,然后又哄着他节省各种开支,是吧。

  廖庆松:有压力,实际上侯导身边有两个工作是不能做的,一个是他的监制,另外一个就是他的剪辑。因为监制你是犯了他拍片的忌讳,他要一直要钱,只要拍一定要,那是冲突的。另外一个是艺术企图的创作,两个剪辑像在比内力,我要这样剪辑,你要那样剪辑,问题是每个人都有个性,实际上最后当然我也听到了,有时候他也会觉得我很犟,有一部分我的个性的倔强部分,这两个部分不太能做,我这两件事做了四十几年,我有被虐待狂的。

  电影中国:你有个外号叫“台湾新电影保姆”?

  廖庆松:是是是,因为没办法,每合作一个导演,我都彻底地希望导演走到他走不动的位子,因为你不让他走完,他这辈子会不舒服的。我在剪辑的时候,以前我帮哪个导演剪,我很年轻,二十几岁,剪到最后,他看我这年轻小伙子说好了,算了,因为他大概也烦了,我说导演不行,你都把我折磨到这样,我一定要坚持。最后我就不理他,我自己做,我觉得面对电影是要这种态度,一定做到最好。就像我跟侯导每次剪片子,只要有问题,我们两个一定是你要么修正它,要么我修正它,没有做到我们认为的完美,我们不放手。这是我跟侯导最快乐的部分

  以前从《戏梦》开始所有的调光都是我调光,所以我很开心,我可以去外国做到最完美,因为在台湾没有办法做到完美,那些技术都有条件,但我觉得这部分可以做,影片出来是那么完美的,这是最过瘾的,我尽力了。

  电影中国:台湾电影里,我感觉空镜运用的情绪特别舒服。

  廖庆松:我跟侯导合作的,你仔细一看,从《恋恋风尘》开始就有很多的空镜,这是我们标准的剪辑,真的会使用空镜到一个层次,我是到《悲情城市》才突然会用。空镜不只是空镜,是饱含情绪的,我在学校教拍的就是空镜,学生一定要把学校的每一个角度的空镜拍回来,我给他们的作业是你不能诠释,你不能构图,构图是人为地一个角度去控制,你一定要站在没有观点的角度,让观众好像在现场看到的感觉。

  我有学生是加拿大美术学院毕业,他在我的课堂上从头到尾没有及格,因为他拿起摄影机就是构图,就是很漂亮的构图,会有什么三角构图、中心构图、十字构图,或者是地平线之类的构图,我都不要。我就会完全地看瞬间没有构图的观念,但是你拍下来的画面,你站的位置和角度让观众感觉他是在现场,就把摄影师的观念,你的构图观念去掉,你要找到人视觉上最自然的角度,我在学校教了很多年这种构图。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你知道现在教你们,摄影师是二十几年后才会这样拍,因为他慢慢知道还原物象本来的样貌。

  电影中国:像《聂隐娘》,拍着拍着就不够钱了,怎么处理?

  廖庆松:实际上这个片子开始谈判的钱都是我谈判的。侯导当初要的资金并不是这么多,我在谈判的时候开出的价钱,所有的人都吓一跳,大家都看我,你一来就乱讲话,导演跟我讲说,我怎么花这么多钱拍?我说,导演你的拍法到现在为止实际上所有证明我是对的。

  侯导的预算超难打,难到什么程度?就是算出来,他会跑过来告诉你,你不要开玩笑,我会花这么多钱?我第一次当他《海上花》的制片,我打了一个数目,他就跑来跟我讲,你不要开玩笑,我绝对不会拍这么多钱。我说导演你算算你筹备了两年什么什么的,发现到最后的预算跟我打的预算是差台币200万,40万人民币。

  《聂隐娘》一开始要的钱,他只要了我们现在经费的六成。我说导演你真的不行,你这些钱只够你拍一半。结果他一拍下去,我就知道好险,他超过一倍的时间,这一倍的时间是多再付钱的状态,中间都停掉,停拍的理由是什么?我不要有经费负担,所有的全停掉。我的理由是什么?导演,这些人不会跑,因为你,他不会跑。但是,我把它停掉的理由是,我可以负担,一个月400万到500万人民币,我停一个月就有这么多的钱可以用。结果他说好,我一定停拍,侯导是这种个性,他进去开会出来,就跟我讲继续拍。这样子次数长达三次到四次。

  其实给内地的名导的一半的钱给侯导用就够了,而且我们可以拍得有点奢侈了。侯导有能力可以拍历史上被记住的电影,你到底要用表面的喜怒哀乐,还是更深层次的情绪影响他?他是最诚实的导演,作品出来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一个艺术品,或是一个精品。

  电影中国:《聂隐娘》里应该没什么特效吧?

  廖庆松:我们都有拍,把人吊了飞来飞去还是有,你也看不出来飞到哪里去,你看到特效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了解侯导,他的特效不会让你吓到或者是什么,我们的片子最重要就是真实,所有的武侠片都是靠棚内,靠特效,实际上你看到的都是黑压压的背景,因为他们做了很多的特效,我们就算是做特效,也是在光天白日下做的,那个重剑都是特效,最好的特效机器都带到现场拍,拍完了观众都看完了还不知道你有特效,这就是我们要的。

  电影中国:这个《聂隐娘》你为什么不剪呢?

  廖庆松:我有剪,导演剪过我还是看,因为我都在教书,他的剪辑观念跟我不太一样,而且我如果刚开始去剪的话,我会比较倾向做商业电影,侯导现在剪的片子,你仔细去看跟我们原来剪《悲情城市》是非常像的,他做的动作实际上就是还原那个状态,所以,后来导演就跟我讲那你就不要剪了,我剪完了,你再来看。

  所以他剪完中间,我就会跟芝嘉再修一次。修完过一段时间,我又去修他一次,我中间做了三四次修完,我常常比他有创意,我的个性是喜欢做很多那种不同的剪辑,这个片子他还是走回来类似《悲情城市》的时候的一种状态。

  电影中国:剪辑师和监制,您有更喜欢的吗?

  廖庆松:我应该这样讲,我还是喜欢有艺术创作的。因为剪辑还是我的本长,而且也是我自己心里很喜欢的,2000年开始我在教书,大学的硕士班,我发现我自己还非常喜欢教学,喜欢剪辑,喜欢创作这方面的。监制是思考完全不一样,你会发现,事情太多,整个前途都要很清楚样,会让你思考什么更完整,确实也会影响你剪辑的安静。

  电影中国:数据说《聂隐娘》一共拍了44万英尺的底片。

  廖庆松:是不止,五十几万英尺。超过50万。《海上花》和《再见南国》两个片子底片加起来的总和还没有这个多。我们另外一部比较多的是《西蒙》,大概拍了25万到30万英尺,我认为侯导都手下留情了,我还本来估计要六七十万以上。也有人说数字化的时代,侯导这种拍摄习惯,我是否认同。时代的改变,用底片越来越不方便,至于说品质的关系,后制作的关系要选择底片,我通常都是支持他的,实际上,相对我的监制立场来讲,我充分地支持侯导的决定,我只要问清楚你想做什么,数字时代实际上不具实体的感光,它实际上是一种线路版的,进去都是信号,都是数位的信号而已,底片它实际上是一个实体,底片它是有红绿蓝几个感光的色层,你如果说用扫描的机器去看它的话,它是一堵城墙,它里面的红色粒子什么粒子,而且它这些粒子实际上是有层次的。

  木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