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不再需要领导?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领导,暴君,老板
  • 发布时间:2016-02-17 16:17

  对于办公室中的暴君而言,员工只是他们手中的玩具。而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和这些高高在上的家伙说再见了吗?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企业中领导和员工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前鲜明的等级关系被削弱,各级之间的信息传播越来越透明化,员工的自信度越来越高,已经出现了一些没有领导和老板,但仍然运行良好的公司。

  先来听个笑话,但是别担心,没那么好笑。

  米勒第一次受邀去老板家吃饭。他不胜酒力,很快就醉了,但又不想让别人看出来,因此竭力控制自己的醉态。饭后,老板向他介绍自己的双胞胎孩子,米勒高兴地喊道:“真是一个迷人的孩子!”

  这个笑话为什么不好笑?因为它明显来自一个远古的时代,读这个笑话时,我们耳朵中会自动浮现海因茨·艾尔哈特(喜剧演员,1909-1979)的声音。那时,在老板家用晚餐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以至于那个叫米勒的小职员不得不“竭力控制醉态”。这个笑话的笑点当然是——这位大老板向员工介绍自己可爱的孩子,期待着获得赞美,而这位当场出了大丑的小职员——可怜的米勒先生,很可能就此永远失去了老板的欢心。

  而在如今的职场中,这个笑话中遵循的“大老板原则”早已过时。

  最近几年已经有很多文章讲述刚刚占据劳动力市场的20-30岁的那代人。经济媒体的报道中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年轻人没有毅力,但是要求很多。试用期结束后,他们会辞职去度假,而不是鼓足干劲正式开始工作。对他们来说,工作、生活的平衡远远重要于公司的收支平衡,而且他们和权威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和所有主管都用“你”而不是敬称“您”,质疑每一份工作任务,直接在公司管理层面前提出改善建议等等。

  文章开头的那个笑话中的陈词滥调和恶作剧,已经和现实关联甚微。年轻的职员已经很难接受等级制度和权威,至少他们不会因为某人出示了张印刷的名片就对他肃然起敬。埃森哲咨询公司的一项研究发现,领导们必须努力赢得尊重。这种对工龄和企业组织结构图的拒绝态度,带来了雇佣关系的巨大变化。

  以前领导的任务是管控员工:他们给出详细的指示,施加压力,确保员工努力工作。但是如今还有谁想被强迫着工作?现代员工想认同自己的工作,寻找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任务去做——因为给他工作动力的正是这一意义,而不是凶恶的老板、15年后升职的希望或是在退休时得到一块金表。但是一个人对一个项目、一个任务、一项工作越有认同感,就越想以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工作。热情投入一件事情的人,不想只是接受命令,遵照指示完成任务,他还想自己策划、决定。实际上,如果不能摒弃传统的上下分明的等级制度,公司想要员工达到的100%的认同度根本不可能实现。

  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上头一遭出现年轻人比老年人往往知道得更多的现象。“新生一代的交流方式、组织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顾问克里斯多夫·豪客说,“没有人想听一个甚至不知WhatsApp(手机通讯程序)为何物的领导的指挥。”此外,通过Firmen-Wikis、Google Docs等工具,或是Slack、Basecamp等软件,现代网络技术简化了合作,对于很多项目来说,根本不需要领导的存在。他们的任务以前常常是整合每个员工的工作结果,过滤信息,并往更上一级传达。此外,能够合格地完成另一项传统的领导任务——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的领导,也越来越少了。据《2014年企业文化分析》数据,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员工认为自己的上司“以容易理解的方式”,“透明、公正”地传达了上层领导的决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领导做什么呢?

  那些极度简化甚至完全取消等级制度的公司虽然数量不多,但大都非常成功,且具有革新性。

  软件公司Automattic雇佣了约300名员工,他们所有人都在家或路上工作,交替在虚拟空间进行五人一组的合作。该公司开发了WordPress平台,上面运行着世界上20%的网站。

  开发出《反恐精英》和《半条命》等大受欢迎的视频游戏的美国维尔福软件公司根本没有领导,员工们可以自己决定接下来着手进行哪个项目。

  柏林企业咨询公司Partake为西门子或瑞典大瀑布电力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服务,员工们自主结成团队,并参与决定自己的日工资额。据Partake数据,没有领导的最初6个月,公司销售额上升了20%。

  生产戈尔特斯面料的美国戈尔公司有1万名员工,却只有两个管理级:几个部门长和一个民主选举出的董事会主席。其他员工都自愿结成8-12人的小组,都可以参与决定工资数额和雇佣新人。

  这些先锋公司运行得如此良好,原因也在数字化:它不仅彻底改变了流程管理和团队合作,而且为单个职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舒适地位。

  在人们还会对米勒及其老板的故事感到好笑的时代,上级常常是唯一知晓每个人承担的工作量的人——而员工依赖于上级向上和公开作出积极正面的反馈,也因此依赖于上级。而现在,工作流程变得越来越透明,让世界看到自己的优秀工作变得越来越简单——不管是通过社交媒体、公司博客或是某个在线作品展示网站。而在个人发展领域,也发生了权力的转移。以前人们还必须乞求老板让自己学点什么,如今则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自主学习统计软件甚至中文等各种各样的学问,而且常常是免费的。毋庸置疑的是,这种新发展会使雇员越来越自信。

  在美国,年轻的一代也被称为“为什么一代”,因为他们不再接受命令,而是不断提出疑问。

  和年轻一代做的很多其他事情一样,这种新的不配合态度并不是反抗权威的表现,而只是一种正当防卫。“近年来的紧缩政策导致从事传统职业不再得到优先照顾。”柏林自由大学劳动心理学研究所讲师乌韦·霍纳尔说。公司只给出短期合同,越来越多的人从事项目相关的工作,项目结束后职位就不复存在,或是在临时的大办公室,甚至直接在家里工作。在大企业中从事传统职业几乎变得不可能,但这其实是个好消息。“如今的雇主必须自己赢得员工的忠诚。”劳动心理学专家霍纳尔说。由于专业人才短缺,年轻一代中的大部分都可以挑挑拣拣,尤其是在面对自己想要个什么样的领导的问题上。

  虽然像Automattic或维尔福这样完全没有领导的公司数量还不多,但是很多研究都已经表明,有更平等组织结构的组织往往比有着传统等级制度的组织更加成功。那么公司为何不削减领导层的权力呢?美国经济战略大师加里·哈默尔在其《管理的未来》一书中写道,这一问题的答案首先在于,老板们总是倾向于创造新的领导层,这一方面是为了奖励他们的宠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命令金字塔,来自下层的好点子很难突破重围抵达上层。而这在极端状况下会导致怎样糟糕的后果,办公室喜剧《上班一条虫》(Office Space)中对此进行了精准描述。影片中,员工彼德·吉朋斯抱怨道:“我有8个老板,这意味着,如果我犯了一个错误,会有8个人接二连三来找我,向我指出问题。不惹麻烦,就是我行事的唯一动机。”

  当然,幻想一个没有老板的社会是不切实际的,或许也并不是一个非常值得追求的目标。但是,拥有1个而不是8个老板,会是一个好开始。在理想情况下,这个人的权威并不只是建立在他名片上的头衔或工龄长短的基础上,而是他的领导能力和专业能力。如果他不只是一个发号施令者,还有好点子,善于倾听,而且性格和气场令人肃然起敬,员工们甚至会很高兴在某次晚宴上结识他的孩子。

  [译自德国《NEON》]

  克里斯多夫·科赫/文 艾可/译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