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准备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意产业 准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0-10-27 10:02
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参考国内外发展文创产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笔者认为,至少有四方面的问题需要未雨绸谬,即:观念需要更新,方针需要斟酌,人才需要结集,市场需要培育。
观念需要更新
为了搞清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脈,让我们追根溯源,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概念的源头讲起。“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三个既有联繫又有区别的概念。
文化产业的概念最早於20世纪30年代即被西方学者提出,在我国,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2003年9月国家文化部制定的《关於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创意产业则是指“源於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和智慧,通过知识产权开发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潛力的行业”,是英国首相布莱尔接受经济学家霍金斯建议成立的“创意产业责任组”於1998年作出的概括。由於文化产业中的许多门类依赖创意,而成功的创意产业也离不开文化,所以后来人们往往用文化创意产业泛指那些与文化和创意有关的产业。2002年5月,台湾方面在其“行政院”的《挑战2008》官方文件中首先使用了“文化创意产业”这一中文词彙。虽然其定义迄今尚无定论,但人们对於文创产业的内涵逐渐有所共识,即包含着“文化”、“创意”和“产业”三个要素。通俗地说,对某种形式的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处理或运作,使之形成具有显著市场效益的经济门类,便是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实际上涵盖了大部分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
在接受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提高认识,改变若干传统观念,树立先进的现代理念。首先是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科学价值观,具体言之,就是要正确评价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经济价值。
文创产业的经济价值显而易见,这一点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然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文创产业的经济价值不仅仅在於数的增长,更在於质的优化。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高科技产业朝阳般的掘起,曾经产生轰动效应且令人瞩目,如今这个时代宠儿的角色又历史性地落到了文化创意产业身上。最早提出创意经济概念的西方学者约翰·霍金斯在其代表作《创意经济》中曾经指出:“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的价值为220亿美元,而且以5%的速度递增。”这个数据未必精确,卻提供了文创产业生产力水平的数量级概念,提示了这一新兴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美好发展前景。2010年7月中旬,新华网综合新华社驻洛杉矶、伦敦、巴黎和东京的多位记者的报道,编发了一篇专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功之道”。文中指出,英国创意产业的生产总值已佔GDP的8.2%,且增长速度达到整个国民经济增速的2倍;伦敦文创产业的年产值超过210亿英镑,已成为该市第二位的支柱产业。日本已将文创产业定为经济新增长战略的突破口,预计到2020年时该产业的收益可达到1万亿日元。假如还有人因为文创产业的当代起源出於西方世界而怀疑它在中国的适用性,那么《求是》杂誌署名文章提供的数据足以令人信服:2008年间,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9%、20%和22%,大大高於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这些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具有带动我国经济振兴的重要意义”,这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经济价值的核心所在。
文创产业的社会价值同样不可忽视。为什么要发展文创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当理解这一产业的特殊社会功能:以人为本,服务於人。一方面,文创产业能使人的创意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追寻这一领域无数成功者的足跡,不难发现许多伟大的成功在最初起步时往往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意。众所周知,比尔·盖茨青年时期有关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创意后来终於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微软王国,而他关於“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跡”的概言,则是对於文创产业的记号评价。另一方面,文创产业能更好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台湾兴办文创产业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或本质特征,那就是在体现生命价值的同时也更加关爱生命。在台湾各地考察文创产业,经常可以看到、听到一个口号:“乐活”,反映出一种价值观: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品质至关重要。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文创活动,都要以是否有利於人的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检验标准。人性在这里受到尊重,生命的价值在这里得到升华,这正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理念给予我们的启迪。
根据以上分析,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目的应当十分明确:藉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在适度多元化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在提升自身文化品味的同时,弘扬生命价值,改善民生条件,有效地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
方针需要斟酌
作为一件关係到特区发展前途、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兴办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整体筹划,宏观调控,因此,制定正确的指导方针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宜将“依托文化底蕴,发挥自身特色,打造一流品牌”作为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方针。
依托文化底蕴是指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将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充实文创产业的内涵。同其他任何一种产业相同,发展文创产业需要利用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但是,应当把重点放在精神资源上。文创产业具备“与生俱来”的优点便是投入较少、资源消耗量较低、环境污染较小,在澳门这一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发展此类产业,尤其应当避免重走主要靠物质资源消耗、兴建豪华娛乐场以发展博彩业的老路。换言之,澳门发展文创产业要打“文化牌”、“历史牌”和“创意牌”,深入挖掘四五百年来中西文化踫撞、交流乃至融合、集成的历史内涵,並以高度创意的形式加以展现。所谓根深才能蒂固,这样发展起来的文创产业才不至先天不足。
发挥自身特色是指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況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优势。文创产业涉及的传统门类很多,並非所有的这些门类都适合在澳门发展。有些门类对物质资源的需求比较专一,对人才的专业要求比较严格,如果澳门一时不具备这些条件,就不宜仓促上马。有些门类不甚适应澳门的社会环境或民风民俗,就暂无必要酝酿筹划,更不能急於引进了。澳门需要首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应当是那些可利用资源比较丰富、相关的人才储备比较充足,同时比较容易为澳门民众所接受的门类。
打造一流品牌是指澳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选择重点,大力扶持,精心设计,尽快打造一批堪称特区标誌,且在国内领先、在国际盛名的精品文创产业,形成高屋建瓴的产业优势。品牌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和优势集成作用,一旦形成一批一流的精品文创品牌,必能带动全区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然而,一流品牌能否形成有其自身的规律,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换言之,我们只能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集思广益、科学決策,选择重中之重並集中力量精心打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让我们举例来说明上述观点:2010年3月开始,由特区政府土地工务运输局、旅遊局、文化局和交通事务局联合组成的跨部门工作小组开展了大三巴地区的整体规划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协助下,大三巴地区考古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9月10日,跨部门小组举行“第一期圣保祿学院遗址考古成果发佈会”,公佈了在该处遗址发掘出的明代青花瓷器残品等出土文物,以及疑为学院残留墙体墙基的遗跡。青花瓷等出土物固然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但更重要的则是对圣保祿学院的实证研究意义:通过墙体和瓷器碎片进一步证实了圣保祿学院的曾经存在。由於圣保祿学院是远东地区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高等学校,不仅培育了数以百计的耶稣会会士,使他们成为到中国内地传播天主教和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骨干力量,为西学东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培养了大批汉学家,促进了东学西渐的进程。在十六世纪以来的历史进程中,上述作用是独特而唯一的,是全球化起步时期的重要历史见证。因此,圣保祿学院堪称澳门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窗口的重要标誌,也是澳门历史形象的典型代表。如果在广为收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论证研讨,可以在旧址上设法恢复圣保祿学院的历史面目,在其中建立澳门中西文化交流博物馆,並以其为依托发展文化博物、历史文化旅遊、特色影视等文创产业。这样就不难创建一个包容丰富文化内涵、体现澳门特色的世界级精品,使之成为澳门的新标誌、新名片。
人才需要结集
正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兴产业,往往面临千变万化的新形势,涉及内容丰富的新知识、新方法,也会遇到很多缺少经验、缺乏借鉴的新情況、新问题,所以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也会提出很多新标准、新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创产业多为新生事物,需要一大批新型人才投身加盟。由於受到土地资源、人口总量和历史渊源的影响,澳门固有的各类人才本来就不够充足,为了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尤其应当积聚力量、结集人才。
由文化创意活动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所決定,适合从事文创产业的人才並没有固定的规格或标准,而是个性十分鲜明。但概括起来,似乎仍有一些共性值得考虑。例如,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勇於並善於开展创造性思维,能够产生很多的创意,或者善於进行产业化的运作等等。不必苛求人才全面具备以上素质,只要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有所特长就行;而文化创意人才的鲜明个性同样需要尊重和发扬。有人将文创人才比喻为“无领阶层”,这是对於“白领阶层”、“金领阶层”概念的拓展,意思是文创产业的许多从业者不拘小节,平时喜欢随意地穿着无衣领的T恤,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故形象化地称之为“无领”。其实这一特征比较符合创意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未必是一件坏事,也可供文创产业培养人才时作为参考。
至於澳门如何才能结集大批文化创意人才,肯定只能採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方法相结合的方针。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途径:外部引进,内部培养。
外部引进是指根据需要与可能从特区以外引进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合适人才。虽然澳门现有的人才並不匮乏,但由於人口总量相对有限,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来看,不久将来的人才需求量,特别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门类对人才的需求量会大幅度增长。特区旅遊局局长9月15日曾表示,未来一年内澳门旅遊业的新基建与新设施就需要新增僱员一万人。因此,引进人才是大势所趋。而要想在人才引进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现有移民政策应当作出明显的调整与改革。
例如,应当有效地扩大技术移民的数量、简化相关手续、缩短申办时间;尤其要改革评价体系,逐渐转到以能力为主、以实绩为主、以成果为主的轨道上来。对於在文化创意领域有特殊专长和特殊贡献者,更要不拘一格大开綠灯,大胆放行。
内部培养是指採取教育、培训等必要的方式和手段,从特区现有人口中加速培养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人才。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与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的途径获取的,关键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意能力也能够通过教育、训练和实践逐步提高。国外从上世纪后半叶开始兴起“CreativeStudies”和“CreativeEducation”等新领域,其中文译名原先分别为“创造学”和“创造教育”;对照“创意产业”的原文“CreativeIndustry”,可以相应地将之改称为“创意学”和“创意教育”。这两门课程中重点研讨的创造性思维(CreativeThinking),实际上就是创意思维。笔者曾另文专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教育支撑的问题,针对澳门的现状提出了基础教育优化受教育者相关素质为文创产业“奠定基础”,以高等教育“高屋建瓴,引领潮流”,通过继续教育来“应变补缺”等对策。相信这些议论会对本澳发展文创产业结集人才有所禆益。
市场需要培育
在文化创意产业於澳门起步之初,特区政府对於这一新生事物显示出极大的热情,也准备予以鼎力支持。文化产业委员会已经成立,文化局也增设了文化创意产业厅。8月底召开的文产会第一次平常全体会议决定成立三个工作小组,尽快启动日常工作。文化局也在会议上公佈了文创产业的发展蓝图和短、中、长期目标,确定了视觉艺术、设计、电影錄像、流行音乐、表演艺术、出版、服装、动漫等八大重点发展项目。这些举措无疑将有效地扶持文创产业在澳门顺利“起锚”。
然而,文化创意产业毕竟是一种产业,完全依赖政府支撑是不现实的,更是不科学和不应该的。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自身的规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关键在於培育市场。
文化创意产业今后在澳门能否成功,不是“司长”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初级市场可以听凭其自生自灭,成熟的市场卻需要精心培育,发展文创产业也不例外。从文创产业的特征与澳门的社会状況出发,有两类市场有待认真培育。
一类是满足内需的文创市场。
此类市场主要面向本澳居民的消费需求,宜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符合本地的民风民俗,为广大市民所喜闻乐见。例如,动漫、特色书画出版、地方戏剧和民间艺术(粤剧、葡萄牙土风舞等)、民俗活动(赛龙舟、舞醉龙等)、宗教活动(妈祖崇拜)等,都有必要也有可能深入开发,使之逐步向产业化的方向靠拢,或者衍生出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内需文创市场的培育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必须因地制宜,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导消费。转变消费观念是引导消费的主要渠道。纵观澳门社会,物质领域的消费需求似乎远大於精神领域。与书店少、图书馆少、博物馆少、剧场影院少等“精神需求淡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餐馆茶楼通常座无虚席,娛乐场经常人满为患,物业地产、当舖、药店和银行倒是遍佈大街小巷。针对这种状況,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倡导追求精神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引导本澳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文化创意活动,接受並乐於进行文化创意领域的消费,让文创产业逐渐成为社会现象与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之紮根本土而茁壮成长。
另一类是满足外需的文创市场。此类市场主要面向特区以外民众的消费需求,是以本地资源为载体,吸引外来消费客源,促进本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效形式。此类市场一定要具备两大特征:凸出澳门特色、体现顶尖水平,舍此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凸出澳门特色是指必须在澳门发展、只能为澳门所特有。上文提及的依托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包括尚未列入的圣保祿学院等)开发的历史文化旅遊,就是范例。体现顶尖水平是指超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同类项目,处於领先地位。2009年底国务院发佈《关於推进海南国际旅遊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笔者曾参考借鉴《意见》的主要精神和若干新思想,建议将“澳门国际旅遊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並对“澳门国际旅遊城”作出四方面的战略定位。其中“世界一流的城市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就是要集中发挥澳门的城市休閒旅遊特色,在资源集成、产业协作、基础设施配套和政策保证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创造条件建设国际顶尖级别的旅遊度假城市。顶尖水平的实现尤其需要创意,需要变革。就拿在澳门根深蒂固、久盛不衰的博彩业来说,也是开发新型旅遊业———博彩旅遊业的有利条件。例如,现有的几所大娱乐场风格迥異而各具特色,倘若开发一类淡化博彩成分,仅以参观流览博彩场所、了解博彩知识、体验博彩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博彩观光旅遊”,应当说会对较大范围的旅遊客源产生独特的吸引力,具有相当可观的潛在市场价值。
总之,内需与外需两类文创市场联袂兴旺之日,定是文化创意产业在澳门成功之时。我们引颈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