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混合云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混合云,互联网,云计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6-23 09:42
在科伦药业CIO徐华林的眼中,混合云比公有云更为稳定;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CIO耿峰认为混合云将长期存在;在有赞创始人兼CTO崔玉松的眼中,混合云能很好地兼顾灵活与稳定;壳牌石油中国区CIO徐斌建议,做内部架构设计时就要考虑公有云的介入;在房多多联合创始人兼CTO李建成眼中,他们走到混合云是水到渠成;春雨医生CTO曾柏毅关注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向云迁移;借贷宝运维部负责人王强对云服务也有他的顾虑……
《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独家专访多位CIO/CTO,探寻他们眼中的混合云。
在可扩展性、灵活性、快速响应和低成本的需求下,混合云逐渐登上历史舞台。随着用户对公有云服务信任度逐步提升开始将部分应用慢慢迁移至公有云上,混合云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
混合云能否很好地兼顾灵活与稳定?应该何时、如何实现迁移?部署、应用混合云有哪些疑虑?
来,让我们听一听众多一线CIO/CTO的声音,看看他们眼中的混合云是什么样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如果说,虚拟世界的自产自销是互联网的小时代,那么,“互联网+”将虚拟和现实相连,协同、变革、创新,则是互联网的大时代。
从AWS公有云风生水起,阿里、京东、腾讯等公有云服务从电商、游戏领域切入攻城略地,到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依托客户服务、网络资源、运营策略等各自优势,聚焦IaaS服务和细分领域,再到UCloud、七牛、青云等专业云服务提供商涌现……
历经十年风雨的云计算也迎来小时代迈向大时代的跨越。
从0到1的小时代,技术创新成就企业个体的迅速崛起,从1到N的大时代,云计算技术迎来普世化渗透进程。在融合时代,这种渗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不断扩散。
在不断发展演变中,企业级云服务从最初公有云、私有云的单一服务衍生出新模式——混合云。这种模式也使得更多创新企业、初创公司,甚至行业客户以更自然、更适宜的姿态去全面拥抱云计算。
“从应用需求来看,公有云方案是‘虚拟机+服务(包括云数据库、云存储等)’,缺乏很好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有赞创始人兼CTO崔玉松在接受《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而采用‘虚拟机+物理机’的混合云方式,能够很好地兼顾灵活与稳定两种特性。”
为何出现混合云模式?
崔玉松认为:“一方面,国内基于云的运维方案还不够成熟,还不足以支撑开发者整个IT架构的弹性扩展。另一方面,权衡效率和成本后产生的确保核心应用超稳定性、外围应用低宕机率的部署需求,使得混合云方案得以产生,并被更多的用户广泛接受。”
壳牌石油中国区首席信息官徐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在公有云出现之前,云计算已被很多企业采用。”以壳牌为例,作为大型集团公司,总部统一部署建设IT系统供下属企业使用的方式就是一个典型的私有云集成应用模式。
“如果说私有云是在集团和企业层面的资源配置优化,那么公有云就是在整个社会层面去优化平衡IT资源,专业度更高、灵活性更强。随着用户对公有云服务信任度逐步提升开始将部分应用慢慢迁移至公有云上,就产生了混合云的概念。未来,可能越来越多的应用会从私有云转向公有云。”徐斌指出。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总监徐华林也持类似观点,混合云是大势所趋,对企业而言,混合云相比公有云或许更为稳定。
在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CIO耿峰看来,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长期以来都是混合云的模式。“我们2007年开始做服务器虚拟化,到2010年实现了桌面、应用和存储虚拟化。目前,公司PDM、PLM、ERP、HR、CRM等系统都跑在这个平台上,这本身就是一种私有云。而公司外围非核心的Web应用我们部署在公有云平台上。长期来看,这就是混合云的架构,也是会长期存在的一种架构模式。”
尽管一些传统用户真正接纳云计算仍需打破意识形态、管理模式上的壁垒,但是由互联网创业公司主导的云迁移或云部署已经开始,势成燎原。
借贷宝运维部负责人王强认为:“企业的业务极其复杂,单一技术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的出发点是确保用总所有成本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最低的方案去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目前,我们采用的是‘公有云+私有云+物理集群’的混合云部署模式。”
房多多联合创始人兼CTO李建成告诉《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从房多多业务模式明确到规模发展,我们的IT架构方式也从最初自建IDC机房开始向云机房或云服务器租用与自建的混合部署模式转变,随着外部IT环境逐步成熟、内部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并寻求更适合业务发展的支撑体系,这种转变水到渠成。”
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向云迁移是春雨医生CTO曾柏毅关注的重点。“五年之前,春雨医生刚刚起步,当时的云计算解决方案还未成熟,所以我们采用自购物理机托管的方式来支撑业务系统。现在,云市场已相对成熟,我们考虑把部分应用迁到云上去。”
“而且随着公司服务用户量的扩大,我们也在不断优化运维架构使其处于较高的可用性水平。云的方式更为灵活且成本更低,在公司内部我们甚至不需要专职机房运维人员。”曾柏毅表示。
对于公司现有体量下的IT成本,崔玉松做过具体测算。“以三年为期限,相比自建机房,使用混合云的费用甚至更高,但还在我们可接受范畴内,而且混合云的方式避免了我们在运维等非核心领域的研发投入,能够更专注于业务实现。”
通过采访多个用户,《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发现,混合云已成为引导用户从物理机托管向公有云过渡的重要角色。
混合云存在哪些典型应用场景?需要哪些关键技术支撑?如何制定具体技术方案?部署实施有何难点和挑战?我们试图通过与多位CIO/CTO对话,了解他们眼中的混合云,来寻求答案。
真实诉求:灵活、高效、低成本
现在来看,云的优势不言自明。但在相对保守的运维圈,IT运维经理在已有基础设施能够满足业务要求的情况下一般不愿做变更。而出于对数据安全性、系统稳定性的一些顾虑,国内部分企业对公有云还未建立较高信任度。
耿峰表示:“部分企业CIO甚至对云计算是持抵制态度的。因为云的模式会颠覆企业现有体系架构、管理模式。但也有部分企业CIO愿意以开放心态尝试云应用,不断突破,重塑自身价值。”
“公有云一是能够降低企业TCO,二是更便于利用社会资源扩展数据资源和计算资源。”徐斌认为,大数据之所以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云计算的出现,让企业能够以高性能、低成本的方式实现数据计算,获得商业价值。
“此外,云计算对中小企业也是一个巨大的助力。”耿峰认为,不具备大规模信息化建设能力和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可以借力云平台,将更多精力用于业务完善与应用开发。
“云的方式更为灵活,能够按需应用,弹性扩展。”曾柏毅表示,“当我们不需要某些业务的时候,云空间能很快腾出来支撑其他应用,而当业务量激增时扩容也很方便。同时,云的部署方式也让运维工作更加高效、低成本,当出现问题时,我们能获得来自云服务商的快速响应服务,同时避免了专职运维人员的人力成本投入。”
“混合云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支撑我们当前比较复杂的业务系统。”李建成表示,“我们使用混合云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考虑到弹性扩展的需要,对性能、稳定性要求最高的业务部署在自建物理机房中,而不断变化需要弹性扩展的业务优先部署到公有云上;二是为确保系统可靠性、用户体验佳,我们对云服务提供商的硬件环境和带宽资源有严苛的要求,从而弥补私有云计算资源的不足;三是基于混合云的使用方式,我们能够更便利地实现异地、多机房容灾备份。”
对崔玉松而言,混合云方案能够很好地满足有赞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业务需求。“有赞商户目前已超过300万,覆盖3亿消费群体。商户主要分布于中西部、东南部地区。我们的主机房放在北京,也会通过部署节点的方式来应对不同地区的峰值需求。一般而言,云服务商可提供多个可供选择的托管云接入机房及多个专线接入点,且这些接入点都有完善的冗余和容灾设计,能够很好地解决我们不同地域的业务需求。”
“例如,我们使用的云服务商UCloud在北京有三个接入机房,这样,我们在北京就能实现同城互备,而通过UCloud在广州的机房,我们能做到异地远程备份。”崔玉松举例说明。
借贷宝也同样拥有混合云的典型应用场景。王强表示:“青云公有云的优势在于没有初期创建成本,合理使用成本低廉,特别适合于企业推广活动、跨地域部署等应用需要;私有云在数据安全性方面考虑得更好,承担着企业部分核心业务;物理集群能够解决一些不适合用虚拟化或容器来跑的场景需求,适合承担低延迟、高计算、高IO的业务。目前,我们的图形计算系统、人脸识别系统及大数据应用系统都跑在物理集群上,其他非高密度计算类的应用我们跑在私有云上。公有云可以作为私有云某些系统的备份或支撑测试等其他边缘环境。”
综合来看,当前国内环境的混合云部署主要可以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私有云向公有云的过渡方案;第二是已有IT资源利旧使用,平衡Capax和Opex;第三是应对业务突发性增长,快速扩张基础设施规模;第四是多地容灾,提高业务可靠性;第五是行业合规下的公有云诉求。
■有赞创始人兼CTO 崔玉松
使用混合云,业界比较普遍的部署方案都会采用两套网络。实际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私有云到公有云带宽不足等问题,解决跨网络问题需要依靠厂商的硬件条件和技术能力去保障。
■春雨医生CTO 曾柏毅
对性能消耗较大的系统我们倾向于使用自己的物理机,而对性能要求不那么高的一些应用如前端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我们部署到云上就足矣,需要两部分设备建立无缝的连接。
■房多多联合创始人兼CTO 李建成
混合云实施过程中,我们内部的技术架构设计也会根据不同业务系统做不同的分配、调度,这个过程中运维团队也会相应成长起来,通过利用一些第三方工具实现跨云平台的统一管理。
■借贷宝IT运维负责人 王强
企业的推广活动会有很明显的波峰波谷期,如果IT建设按照波峰需求建设将造成大量浪费。混合云的方式能够避免更多硬件投入,同时在计算资源提供方面也更具弹性、灵活性等优势。
方案选型:确保稳定安全 考量服务能力
在《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与多位CIO/CTO的采访沟通中发现,技术能力、服务意识、硬件条件以及投入成本,成为他们选择云服务提供商时的共性考量维度。
“首先,不管是AWS还是BAT,或者是UCloud、青云,其技术实力各有所长,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对其技术团队有一定认知的服务商,这样信赖感更强。”李建成表示,“其次,作为用户,我们对厂商服务意识或能力的重要性评估超过其技术能力,在业务扩展的过程中,云服务的响应是否快速及时十分重要。最后一点,在选择云服务商时,其异地网络接入和调度的能力也十分关键,我们也会考虑其背后IDC服务商的网络带宽、设备情况、施工时间、实施难度、时延抖动等具体指标。”
在选择云服务提供商时,曾柏毅最初考虑的是AWS。“亚马逊的价格比较贵,实际测算下来并没有比我们使用物理机便宜,违背了将业务迁到云上从而降低成本、提升资源利用率的核心诉求。所以在确保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价格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作为阿里前技术专家,崔玉松也曾经考察过阿里、腾讯、UCloud三家云服务商。“最终选择UCloud更多是因为其服务响应的及时性,当出现问题故障时心里不慌。”崔玉松表示。
“其实不同的云平台供应商对用户而言都是黑盒,在选择时,我们首先看重系统性能、稳定性,然后是成本,再是易用性,包括使用是否方便快捷,是否有完善的API管理支持等。当然,最终在处理问题时主要还是依赖服务厂商的支持,我们也会考虑他们支持的响应力度和响应时间。”王强表示。
与互联网企业或创业团队不同,对于像壳牌这样的大型集团用户,徐斌在考虑云迁移时看重两方面。“一是安全管理问题。我们行业对客户隐私数据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果由于第三方服务商管理上的不当导致数据泄露对我们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此云服务商必须有非常完备的安全防护方案,让用户建立向云迁移的信心。二是体系架构和应用管理的成熟度问题。目前,采用公有云服务的中小企业其管理和服务的要求并非很高,更多是出于成本考虑。而对于我们已经拥有成熟IT体系的大型企业而言,第三方服务商必须具备比我们更为专业、更为稳定的体系架构和管理能力。”
综合来看,混合云的搭建要求云服务提供商具备可靠的私有网络,多样、稳定的网络连接等硬件条件,同时还要具备专业、及时的服务响应能力。
实施难点:制定适宜迁移技术方案
“通过与用户接触,我们发现很多客户都存在混合云应用场景下实现资源统一管理、安全管控的需求。”寄云科技CEO时培昕认为,部署混合云需要考虑两点。“一是架构层面,首先要根据不同业务系统,做面向公有云或私有云的分配、调度。一般来说,交易频次高的应用不适合放到公有云上,而一些外围非核心业务应用可依托公有云;其次要考虑可配置、可横向扩展,企业内部相应的应用架构也要有所调整。二是网络层面,考虑到业务一致性,企业需要深层次了解不同云平台的优劣性。一般来说,用户将业务体系部署在云上要求跟本地部署达到一样的效果,同时要能够实现这套业务系统向其他云上的迁移;同时,用户也需要一套云端管理系统,同一套体系去管理、调度不同云端的资源。”
“具体部署过程中,依托第三方云服务商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房多多的混合云实施比较顺利。”李建成表示。
但是对曾柏毅而言,将公司既有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为此,我们花了很长世间设计迁移方案。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一些类似容器(docker)这样的技术去简化运维。”
曾柏毅介绍说:“迁移分两个层次。代码部署很简单,但数据迁移相对复杂。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保证不要丢数据,同时要确保业务的连续性。”
使用云平台过程中,王强的顾虑是云服务的稳定性、响应时间,以及不透明性可能带来的隐藏问题。“我们希望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建立数据通道的时候,确保通道性能和稳定性,采用拉专线连接,并走加密隧道。”
对徐斌来说,实现混合云的过程更为复杂。“壳牌内部的信息化系统是连续性、集成性的系统,如果部分系统在私有云上,部分在公有云上,就会涉及数据交换的效益问题。因此从企业内部架构设计的角度看,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公有云以后介入的可能性。”
但对金融、石化等对系统稳定性要求较高的行业而言,“基于国内的监管环境,银行业要实现混合云目前来看比较困难。”兴业银行北京分行科技部经理黄晟表示。
“其实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混合云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还是受限于落后的监管政策以及金融行业整体架构的僵化。”崔玉松表示,“要让传统金融都使用云的话可能需要很长时间,需要行业自身不断演化,再加上有大量互联网人才进入金融领域,帮助他们改善系统架构,同时随着监管层慢慢意识到云会改善整个社会的效率,降低整个行业的投入成本,从而对合规的条款做出调整或新的规定。”
■壳牌石油中国区首席信息官 徐斌
云计算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可用性和高可扩展性的计算平台和存储平台,这与企业大数据存储和分析的高性能计算需求十分匹配。
■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CIO 耿峰
目前市场上缺乏能够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云服务商,以阿里云为例,其欠缺对企业级市场应用的把控,如果与像用友这样的企业整合在一起,会更有价值。
记者手记
混合云时代已经来临。
混合云因保持了公有云在平台化方面的广度,同时还兼具类似私有云的服务紧密性和安全性,赋予了企业实现IT架构灵活性的更多选择。
从最早出于成本考虑部署混合云到目前企业对云部署的成本和性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如何更为透明和更好地分析云支出和应用性能的需求,改善云解决方案性能并最大化实现业务价值的云服务商和工具提供商已经开始出现,他们能够提供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云环境,把企业现有基础设施/IT投资(记录系统)与由诸如数据、移动和社交的兴起而推动的新的云工作负载真正结合起来。
目前来看,混合云作为一种过渡方案将长期存在。但如何更好发挥混合云的价值,云方案及服务商的选择,系统的部署和应用及迁移等,CIO/CTO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审慎考虑并实践摸索。
■本报记者 洪蕾 霍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