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大陆新娘”计划解密
- 来源:今日文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日本,大陆新娘,侵略战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7-22 17:04
20世纪上半叶,日本侵华过程中,在中国东北策划并实施了长达40年之久的移民侵略,这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一个重要步骤,是仅次于战争的扩张手段。在移民大潮中,有为数众多的女性,她们被冠以“大陆新娘”的称谓。
关东军“大陆新娘”计划“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向东北移民,但是来自当地人民的反抗以及水土不服、环境不适等原因导致移民情绪消极不稳。为了稳定移民情绪,缓和紧张的敌对状态,1933年,关东军开始制订“送出新娘”计划,在《日本人移民案要纲》中明确提出:为了移民村的“健全发展”,“应以保持男女人数适当的均衡为原则”,其主要目的是使移民得到配偶。也就是说,“大陆新娘”的首要任务是充当使移民定居的工具。
1938年以后,“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普遍因为年龄较小无法适应生活的变化和严厉枯燥的法西斯训练而诱发了“屯垦病”。为了使青少年移民永远扎根于中国东北“充实国防,确保治安”,日本政府一面为义勇队准备“准新娘”,一面建立了“寮母”制度(日本给派到东北的孩子们配备所谓母亲,一般300人配一个母亲)。
日本期望以移民来壮大民族人口实力,形成民族“核心”,实现民族“同化”,从而确立在东北的永久统治。“九·一八”事变后,“开拓事业就成了日本人口政策的重要一环”,日本拓务省和关东军认为要使大量的日本人“真正成为新国家的核心”,进行移民“是绝对不可欠缺的事业”。日本向东北移民,意在使满洲社会各个方面都染上日本民族色彩,以至于建设成纯粹的日本社会。
化解当地人民的反抗情绪实现民族融和也是日本实现长久统治的考虑之一。在统治者眼里,“大陆新娘”可以以“女性的温柔”压制当地中国人的抗日情绪,使“民族融和”政策获得成功。
1937年,拓务省公布《满洲移民第一期计划实施要领》,大声疾呼“要以日本的妇道覆盖满洲的新天地”、“站在女性的立场上……打入土著民族的核心中去”。材料显示,移民大陆的多为18岁至25岁的女子,正是育龄阶段,她们到东北执行移民婚配制度,于是形成了极高的生育率。那些婴儿享有“大地之子”的美誉,被认为是建设“满洲新天地”的中坚,可观的人口出生率无疑是实现“大和民族”人口分布的有效途径。
极尽夸张吸引年轻女性日本在推动女性移民的过程中,可谓极尽煽动、诱惑之能事,极力营造“大陆新娘”心中的理想蓝图,同时鼓吹报效国家的崇高使命,以唤起年轻女子积极主动地成为配偶者的意愿。为唤起女性对东北的向往,关东军司令部陆军大尉东宫铁男热情地劝诱农村女性对大陆产生憧憬,他亲笔写诗“新日本的少女啊!请嫁到大陆来”,极尽夸张地描绘在迁入地夫妇共同参加田间劳动的愉快生活。
日本在募集移民时经常使用“为了祖国”的口号,以“国策的大义”来煽动,“使女性们自觉意识到移民东北对祖国肩负的一大责任”,提倡“大陆新娘”、“打破个人主义的结婚观,树立皇国结婚观”、“遵循皇国之道,培养温顺贞淑的皇国女子”。移民东北做“地主”的理想蓝图成为吸引日本少女的又一招牌。日本移民一度从中国农民手中掠夺较为充足的耕地,雇佣失地的中国农民耕种。主妇只管家务,生活可谓轻松惬意,以致有人在战后回忆起这段时光,还认为那是“人生最幸福的时期”。这种地主式的幸福生活理所当然成为诱惑日本少女的一个手段,迎合了一部分女性的“投机”心理。
“大陆新娘”踏上不归路受战争狂潮感染,日本女子多数对这场战争表示支持。认为“九·一八”事变“与以前的日清、日俄战争一样,是我大和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充分发挥的结果,这种美好的品质是举国一致具有的”。“广大官兵为了我们同胞,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去英勇奋战,我们对这么大的恩情怎么能忘怀呢?”基于这些思想,广大日本女性甘当“大陆新娘”。
日本“大陆新娘”政策是侵略战争的产物。她们在国家机器的驱动下曾经“斗志昂扬”地担负使命奔赴东北。虽然有的新娘在东北体验了一度的幸福时光,但终究好景不长,最终沦为日本战争政策的牺牲品。“大陆新娘”的处境则日渐窘迫,直至被逼上不归路。能够幸运地留在当地存活下来的“大陆新娘”和“大地之子”,成为“残留妇女”和“残留孤儿”。日本向东北移民遗留的种种问题,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日本的“大陆新娘”政策,给中日两国民众,都留下了沉重负担。
(卢华丽荐自《凤凰资讯报》)
责编:高冗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