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述森:让“中国北斗”成为“世界北斗”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谭述森,卫星导航,北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6-09-22 11:19
52岁定位“本行”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做出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年已经52岁的谭述森,毅然离开了曾经奋斗29载的军事测绘战线,投身于这个全新的领域。
1965年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毕业的谭述森,一直在军事测绘岗位上工作。20世纪70年代,中国西沙海域的地图精度很低,难以满足军事需要;而一些邻国趁着中国国内政治局势动荡,开始觊觎这片远离中国大陆的海疆。为了维护领土安全,必须有精确的军事地图,国家组织了多种团队争分夺秒地开展测绘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谭述森所在的科研团队,创造性地运用雷达无线电联测手段,得到了西沙群岛的大地联测数据,精度达1米,填补了新中国高精度海图上的一块空白。
为了进一步拓展测绘导航业务,领导要他参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立项论证工作的时候,他带着兴奋而激动的心情接受了这一新的任务。多年之后,他对此回忆说:“升入大学的时候,我实际上是被分配到了雷达专业,我很快喜欢上了这个此前完全陌生的领域。雷达的工作原理与卫星定位系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虽距离退休已经不远,如果让这个属于‘本行’的任务擦肩而过,这将会成为我的终生遗憾。所以,我欣然同意回归‘本行’。”
领受这项全新的任务,必然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当时,美国早已建成了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也即将建成“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而中国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储备相当薄弱,尚未“起跑”就已经落后于世界强国20多年,专业人才也相当匮乏。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谭述森和他的团队一起,开始了这项国家战略工程的起跑。
“在接受这项工作的时候,我就很清楚,‘北斗’的研发工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尽管技术储备薄弱,但我们必须要迎难而上。”谭述森说,“这是因为,我们这些人的成功与否,将会影响一代人。如果我们失败了,或是无果而终,那么新一代科研人员再次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必然会首先查找前人失败的原因,其代价恐怕会错过整整一个时代。所以,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保险绳”不能交到别人手里
“永远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在研发“北斗”的漫长征程中,这或许是谭述森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卫星导航技术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命脉,既不能依赖别人的系统,也不能照搬别人的技术。否则,最终会受制于人。
最早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被称为北斗一号。根据“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陈芳允院士提出的“双星定位”理论,北斗一号使用两颗地球静止卫星,实现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性卫星定位服务。但是,这项创意想要变成工程应用,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为,当时的中国既没有双星高精度定位的成熟理论,更没有成熟的技术支持,谭述森决定从新技术上寻求突破。他巧妙地将地面高程数据库,与两颗卫星的数据相互补充,不但实现了精确的定位,还实现了位置报告和短时通信。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还需克服无线电快速测量等难题。
对于卫星导航系统来说,导航频率资源是它的“生命线”。没有可用频率,建设卫星导航系统就无从谈起。在北斗一号开始研发之前,发达国家已经在卫星导航领域捷足先登,使国际上通用的导航频率所剩无几,争取频率就需要从零开始。
作为北斗频率设计与国际协调首席专家,谭述森以和平利用太空为依据,经过复杂的频率设计与周密的干扰仿真计算,创造性地提出了卫星导航频谱共用与兼容性评估准则。他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导航频率协调专家的广泛认可,并且推动国际电信联盟制定了新的规则。经过与几十个国家300多次艰苦的谈判,“北斗”终于争取到了系统发展所必须的宝贵频率资源。
拥有“独门绝技”方能傲立全球
在着手研发“北斗”之初,谭述森就希望为它赋予某些“独门绝技”。这是因为,已然成熟的GPS系统,早就解决了“我在哪里”的问题;它的功能,也仅限于这种定位服务。在谭述森看来,如果只满足于跟在GPS后面追赶,“北斗”就会是一项短命的事业;而卫星导航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一定将是解决“我们在哪里”的问题。也就是说,享受定位服务的每一个人,都能知道彼此的方位和情况,并且互通有无,就像今天手机微信软件里的“朋友圈”功能一样。
因此,在建设北斗一号的时候,这套系统就在定位的基础上,增加了授时和通讯的功能。在2003年北斗一号竣工之后,类似手机的北斗一号终端机,可以收到从卫星传来的精确时间,而且能互发短信,甚至将短信发送到指定的手机上。在2008年汶川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中,这些卫星导航系统终端机传送的信息,成为抢险救灾工作的有力保障。
在北斗一号成功之后,建设覆盖全球大部分区域的新一代“北斗”系统旋即提上议事日程。此时,有人建议沿用GPS成熟的技术体制,但谭述森说,如果这样选择,就意味着“北斗”会存在一处明显的“软肋”。在他的坚持下,第二代“北斗”系统取得了连续定位和位置报告、星地双向高精度的时间同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连续导航与定位报告深度融合、全星座播发三频信号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意味着“北斗”从根本上摆脱了对GPS的依赖,也从此结束了中国需要依靠国外导航系统授时的历史,使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不再受制于人。
愿航班失联的悲剧不再重演
如今,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深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发挥着自己的价值。比如说,现在的很多的主流智能手机里,都同时搭载了GPS和“北斗”定位模块,使中国手机用户享受到了当今世界领先的消费级卫星导航服务。虽然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关心定位数据究竟来自何方,但“北斗”确实已经在为许许多多的人指路。
雨季来临时各大城市的迎战内涝工作,如今也因为“北斗”的助力更为高效。谭述森介绍说,在今年夏天,北京市在容易发生积水的位置,部署了7000多个探测装置。它们搭载了“北斗”的终端,会在积水达到某个指定水位之后,自动发出报警信号并给出精确的位置,通知抽水车辆和救援人员前往处理。这样一套自动化的信息网络,会有助于救援力量的高效调配。
看着飞速成长的第二代“北斗”系统,已经为这项事业两次推迟退休的谭述森,仍然希望为“北斗”赋予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尚不具备的功能。他说:“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77客机,在执飞MH370航班途中失联,最终宣告坠毁。持续两年有余的多国联合搜救,只是偶然寻获了极少量的残骸,飞机的‘黑匣子’则至今仍然不见踪影,坠毁的原因也众说纷纭。这件事情对我刺激很大,一架载着数百人的巨型客机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大海上;而人类现有的搜寻技术,相对于飞机可能坠落的广阔区域来说,显得非常落后。如果我们能对飞机本身或者它的‘黑匣子’配置快速定位报告模块,就可以有效地缩减搜救区域,也有更大的概率知道飞机究竟遭遇了什么。我期待‘北斗’未来的应用,能够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不仅如此,这种对航空器的实时精确监控,也同样关系着国家安全。”
谭述森小传
谭述森(1942年1月30日-),卫星导航系统总体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装备和卫星导航系统设计论证与应用研究,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参与了“北斗”系统三个发展阶段的顶层设计与研制建设,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开拓者和建设者之一。
文/哈立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