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科学”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音乐,科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3-07 09:49
当你带好耳机,闭目欣赏音乐,有没有对歌曲的编排、旋律的结构产生好奇?当你吹响笛子,拉起提琴,可曾想过这美妙的音色、动人的声响从何而来?当你参加音乐会,进入音乐厅,是否对舞台设计产生疑惑?当你翻开物理书,打开科学家传记,是否想过这些科学人物也爱在音乐中徜徉?
其实关于音乐的结构、声响、设置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物理机制,音乐和物理看似分属艺术与科学两个学科,却又在许多方面紧紧相连。
音乐与物理的碰撞:声学
李商隐有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白也曾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句子。虽然自古文人墨客常在音乐中寄托各自的情志和想象,但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音乐就是一种声波。声波是一种机械波,由物体(声源)振动产生。声波要素包含振幅、周期、相位、波长,这些要素对应着音乐中音高、响度、时值和音色。
音高与时值构成旋律,响度与时值构成拍子或节奏,这几种要素在时间、空间中运动,形成了弦的连接、配器、合唱、合奏,这些运动和变化组成了旋律、调式、节奏、拍子、和弦、速度、音型、曲式,也构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这些变动组合中,不同的音乐让人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就是音乐和物理的碰撞,它们交汇的学科叫作声学。音乐作为声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使得这门科学充满了艺术性。
音乐上讲究共鸣,声学上也有一种现象,叫“共振”。任何物体都有其自身的振动频率,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相互靠近时,其中一个振动发声,另一个也会发声。利用这个原理,许多乐器中都有共鸣箱、共鸣板等,这可以使音乐更加优美动听。物理学在音乐中的应用,使得音乐更加富有质感,而音乐中的声源、琴板、琴弦等也为声学提供了实验对象。
音高、响度、时值和音色的概念
音高是指各种不同高低的声音,由振动频率决定,两者成正比关系,即频率振动次数越多,音越“高”;反之则“低”。音高的距离就是音程,音高的排列构成调式,音高的叠合构成和弦。而响度,顾名思义,就是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弱。音色又称音品,每一种乐器、不同的人以及所有能发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除了一个基音外,还有许多不同频率的泛音伴随,正是这些泛音决定了其不同的音色,使人能辨别出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时值的概念我们较为陌生,它是一个音乐术语,指的是每一拍唱的延续时间,就是乐谱前面写的一分钟等于多少拍,即速度快慢的问题。在各种乐曲中,每个音的长短都由时值来确定。因此,音乐也被称为时间的艺术。
理乐交融:乐器中的物理机制
中国古代就有利用金、石、土、革、丝、木、鲍、竹等材质制作乐器的传统,可见,我国很早就意识到不同材质发出的音质和音色不同,由于它们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密度、张力,应用的原理也有很大区别,另外,选用材料的密度、弹性、硬度都与发声质量有关。比如传统乐器笛子由竹子制作而成,竹子的干湿度、内表面光洁度都会影响笛子的音质。
乐器按照演奏方法和演奏机制可分成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打乐器、敲打乐器、键盘乐器等。我们这里可以用乐器发声的物理机制分类,分成弦乐器(又分拉弦、拨弦、打弦乐器)、管乐器(又分无簧、有簧管乐器)、簧振乐器、膜板乐器和电子乐器等。可以说乐器是一个展示物理学声音传播规律的仪器。有些乐器发声机制非常特殊,如由前苏联物理学家利夫·特尔门(Lev Termen)教授在1928年发明的特雷门琴。这是世界第一件电子乐器。由于他的艺名叫雷奥·特雷门(Leon Theremin),人们就以他的艺名命名这款琴。
这款琴看起来就像一台插着两根天线的电脑主机,又像一台奇怪的收音机。它是世上唯一不需要身体接触的电子乐器。初代的特雷门琴将一个留声机柜装在四条腿上,辅以一根金属天线和一个金属圈。演奏这个乐器时,表演者在金属圈附近移动手来控制音量,同时在天线附近移动手来控制音调。这时,表演者就可以得到一个由自己动作引发的连续的单声道声音。特雷门琴的音色比较奇怪,这种奇怪的音色早就出现在了许多科幻和恐怖电影的配乐中,甚至音乐比赛的配音中也有它的身影,如2014的大型音乐节目《我是歌手第二季》中就曾出现过。特雷门琴刚被设计出来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连爱因斯坦都曾参观过,也许是特雷门琴背后物理原理吸引了他,那么它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20世纪初,进行无线电真空管试验的无线电工程师发现了差频振荡器的原理。差频现象是指由两个相似但频率不同的无线电高频声波信号相混合,而产生一个在可听域范围内(20 Hz~20 kHz)的、频率等于两个原始信号频率之差的新声音信号。由于音色特殊,许多人想将它应用到音乐制作中。可每当人的身体靠近真空管,人体电容所带来的变化就会影响其所产生的声音频率的变化。正在大家都一筹莫展时,科学家特雷门却发现,这个缺点反而可以作为它的特色,让人体与乐器合作演奏。物理学在音乐中的应用,得到了一个“怪胎”,但是这怪胎却以它的独特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音乐与建筑:音乐厅中的物理巧思
音乐的频率范围很广,而人类的耳朵只能听到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频率。数字时代为了减少存储空间,CD等数字媒体就只记录了人们能够听见的频率。但这些“听不见”的频率不等于我们感受不到,科学实验证明人们听不到的低频和高频也会影响人体的心跳、情绪和感觉等。音乐厅中还有许多设计上的巧思,其中应用的物理原理,让人们能更好的在音乐厅中欣赏音乐。
音乐厅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音响,因此它的形状、建筑的材质、演出台的位置、摆放设计等各种因素都会对音质造成影响。
音乐厅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室内声场即声能的分布,要让室内不能有声音的盲点或焦点,避免某些角落的声能密度过小或过大,实际上就是解决混响和回声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混响呢?乐器停止发音后,声音并不会马上消失,而是伴有余音,这种现象称为混响。混响是由于声音在室内反射造成的,所以在音乐厅的室内布置中,要首先考虑到在房间内壁上应用吸声材料。如果内壁是粗糙柔软的吸声材质,那么混响时间会短些,如果内壁是坚硬光滑的反射材质,那么混响时间会长些。为了避免混响,音乐厅的墙壁都设计的比较粗糙,甚至座椅的材质也会应用吸声材料。
另一个需要避免的问题就是回声,产生回声的主要原因在于声音的反射体,如果反射体很平滑,那么声音会作镜面反射,如果凹凸不平,那么声音会作漫反射,同一束声线被反射到不同的方向,然后以不同的时间到达某个地方,形成混响。因此音乐厅的天花板通常设计一些避免回声的装饰,例如很多形状不规则的吊顶。所以音乐厅的华丽不仅有审美的考虑,也有基于物理层面的考虑。
爱因斯坦曾说:“音乐和物理学领域中的研究工作在起源上是不同的,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对表达未知的东西的企求。它们的反应是不同的,可是它们互相补充着。”严谨的物理学与和谐的音乐虽然是两条不同的通往未知山峰的道路,但这一路上它们一直在彼此联系,也必将相会于真理和美的峰顶。
一群特殊的音乐发烧友:沉迷音乐的物理学家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早在还是一位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学生时,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数学角度分析音乐中音阶的对称性,研究为何音乐能给人如此美的享受,还基于自己用三棱镜对阳光做色散实验的研究,提出了音乐和颜色的联觉理论。
无独有偶,可与牛顿比肩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是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非常喜欢演奏小提琴。小提琴不仅是他的心爱之物,也给他的物理问题提供了许多灵感,让他在高强度的科学研究中得到休憩。热爱音乐者总能找到知音,爱因斯坦的好友,量子力学的奠基者普朗克喜欢钢琴。普朗克经常在家里召集同事和朋友们组织音乐会:普朗克弹钢琴,专业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拉中提琴,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他们一起演奏贝多芬D大调三重奏。一曲终了,普朗克站起来兴奋地说:“多么美妙的第二乐章!”有时候他们还举行合唱晚会:普朗克担任合唱指挥,朋友、同事和有才华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声部。他们在普朗克的音乐花园中尽兴徜徉,交流物理学的讨论声和美妙的音乐声彼此交错,争论声和笑声弥漫于整个房间。是音乐,让物理学家们在另一个维度得到了交流。
撰文/王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