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與創新—不變的恆值

  • 来源:中国怡居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06-20 12:04

北京時間四月二十日上午,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在台灣公開演講,並且同步網路直播,演講的題目就是﹁成長與創新–不變的恆值﹂。台積電是一個令人尊敬的企業,令人尊敬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企業規模有多大,獲利能力有多強,真正令社會大眾、投資人、同行、客戶對台積電豎起大拇指的原因,是台積電不斷成長茁壯的傲人成績,永不懈怠地專注在半導體技術與製程的不斷研究創新,正是透過了這些努力才可以在世界半導體製造執牛耳之地位。張董事長以台積電之經驗,不吝嗇的分享給社會大眾,揭示成長與創新所創造的恆久價值。

郭台銘先生領導的鴻海集團,雖然穩居世界電子代工一哥的地位,卻同樣的堅持每年持續的成長,不斷的擴大企業版圖。成長最重要的能量支撐來自於不斷的創新,產品的創新,知識產權的創新,生產技術的創新以及管理技術的不斷創新。許多同業將鴻海視為最可怕的敵人,但是個人以為應該將鴻海當作最可敬的對手,無須害怕與其競爭,何不學習其成長與創新的精神與做法,精進自己企業的競爭力。

台積電、鴻海、華碩等大型規模的企業,並非成立之初就能如此宏大,︵雖然郭台銘先生曾經說過,阿里山神木的種子落地的那一刻便決定了它的偉大︶這些大規模企業即便擁有了今天的規模,並不能仗勢著規模夠大錢夠多而讓企業停止成長的腳步,因為唯有不斷的成長與創新,企業的生命才能得到延續。企業的成長非一蹴可成,其中篳路藍縷的艱辛如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尤其資源相對缺乏的中小企業,更是辛苦異常。但是,無論資源多寡,成長與創新的腳步絕對不能停下來,因為,一旦停止了企業的成長即是代表了企業的死亡危機即將降臨。

就在數週前,與某地方政府對台辦公室長官共同討論該如何提供適當的協助,幫助當地台資企業改革創新,長官感嘆著說:許多來到此地一段時間的台資企業,一直從事著一樣的工作,技術、設備都已明顯落後,同時一直承受著被市場淘汰的危機,想要輔導他們轉型升級,得到的回答經常是我們只會做這個、我們沒有錢…!這位長官說道,某些工廠的工藝甚至明顯已經落後於本土中小企業,許多產品甚至連本土企業都不想做了,許多設備更是老舊不堪。聽到這樣的評論,同樣身為台灣人,同樣從事過相當長時間製造業的我,感覺相當汗顏。

台灣中小型製造業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成長﹂的困境,想要成長就必須要﹁創新﹂,都想改變現狀,但是問題是:1、不知道該朝哪個方向改?2、不敢放棄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擁有的,即便是一塊雞肋。3、實力不夠,沒人、沒錢、沒智慧︵技術根基不足,智慧財產不夠紮實︶。這樣的三無企業,能苟延殘喘就不錯了,又怎麼能夠期待他們的成長與創新?

更多的企業老闆們在賺進了第一桶金之後,便放慢或停止了成長的腳步,心態上趨於保守封閉,套用老祖宗講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將企業視為印鈔機,認為企業設立之後就可以源源不絕的產生利潤,殊不知時代的變遷與大環境的競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句話讓我在這裡做一點改變:﹁留得青山在,就快沒柴燒。﹂要知道,資源必須尋求再生,我們不可能只砍柴而不種樹,否則再大的森林也會砍光,資源終將消耗殆盡。

走在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甚麼樣的車最危險?答案是:沒有目的地的車最危險。因為駕駛人不知道下一秒該轉到哪個方向,危險當然隨時產生。企業未來的方向在哪裡?這是一個領導者必須了然於胸的問題,畢竟整個企業的發展與未來的走向,決定了企業的興盛衰敗。日本著名學者大前研一先生曾經說過:十年後的暢銷商品現在還沒發明。大前先生還是很樂觀,以目前市場變化的程度,消費者喜新厭舊的速度,三年大概已經很不容易了!

我們卻不難發現,眾多的中小企業抱著能做一天算一天的悲觀心態,因為他們真的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裡去?李登輝先生的南向政策害死了一群人,好不容易見到兩岸和平的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