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每个人都可以二次生长
- 来源:心探索·分享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07-06 10:24
瑜伽小漫画
米娜有点郁闷。她34岁,有个8岁的儿子,丈夫自己开公司小有成就,这两年她辞职做了全职太太。但没有想到,不用朝九晚五,身体却出现了各种毛病:吃得再少也发胖,总是腰酸背痛,每天昏昏沉沉的,晚上还睡不好。
她看各种自我疗愈的书,了解到自己这种症状是城市里中年人常有的症状,还有个名字,叫“慢性疲劳综合症”。她听说瑜伽能帮助,她开始接触古典瑜伽。
她第一次听说,练瑜伽是有“次第”的。比如对于初学者来说,其中的一个次第是:先躺着练,再趴着练,再爬着练,再坐着练,最后才能站着练。就像婴儿从躺到站立的次序一样。
米娜一下就懂了:“原来这套练习的过程有点像生长,那么我是不是可以重新再长一次?”
经典中记载,瑜伽的习练能够开启人的身、心、灵的有益循环,相互促进。如果把人看成自然界中的一个子生态系统,瑜伽的习练则可以从三个层面中的任一层面切入,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均衡。
这是一件奇妙的事。很多人体验到了“再度生长”--身体机能恢复到更年轻时的状态,长期压力形成的慢性病逐渐改善,心态也更具有活力,精力更充沛,回到孩子一般纯然的状态。
我们生来就是一颗钻石,只是蒙尘了
嘉宾
头脑化是幸福的障碍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在日记中写到在一个周日去教堂做礼拜时,他途经一条美妙的步道,并决定为此捐款。他的第一个念头是捐100美金,过了一会儿当他进入教堂时第二个念头冒了出来--100美金太多,我还是改成50美金好了。
此时,牧师正在台上传道,而他头脑中的募捐金额在不断减少,这就是头脑的运行。头脑成为了我们的主人,它不允许我们获得和平,总是带来负面感受和诸多评判。
其实我们做什么都是为了追寻幸福快乐,为什么幸福却没有出现?西方心理学觉得一个人不快乐的原因来自头脑中存在某些问题。
而印度哲学不关心头脑里有什么,认为问题在于头脑本身。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却很难掌控头脑中的念头。头脑不知道如何聚精会神,它不断变化,印度哲学中曾把头脑比作水银,当你试图抓住水银,它会滑走。
同样地,当你跟自己说不要去想一头粉色的大象时,往往适得其反。我们可以掌控很多事情,但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心念,很难去阻止思绪纷飞。
印度哲学曾有9大流派依次登上过历史舞台。所有的体系都很少讨论神是否存在,而是关注到底这个体系能否给人带来幸福。只要是可以带来福祉的体系,人们就会去尊重和应用,反之则会被自动淘汰。
现在人们推崇的幸福道路是瑜伽。在印度,两亿人都在习练瑜伽,它会照顾好你的身体和头脑。
开启你的生命能量
心探索:我们为何要习练瑜伽?
Shri O.P.Tiwari:传统印度哲学当中认为我们生来就是神圣的。就像一枚钻石,上面布满了灰尘。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重新创造钻石,而是去清洁它。现在的生活让我们失去了自身原有的属性,瑜伽带我们找回那份自然。这不光在身体层面,还有心理层面,从身、心、灵整体找回我们的真实状态。
心探索: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失联感?
Shri O.P.Tiwari:当今社会中有很多不必要的习惯。比如打喷嚏、打嗝、放屁都是身体的生理需要,是为了代谢或释放掉压力。但是现在社会的礼节不允许,压抑这些需求可能会带来心脏问题。
同时食物中也有很多非天然的添加剂,也会带来身体的疾病及各种紊乱。年轻人的生活压力大,也产生了很多情绪和心理问题。我们身体和人格中有很多非自然的因素就出现了。
瑜伽相信,要把自然重新带回来。因此瑜伽中有清洁法,使身体得到净化。瑜伽中也有人际关系的指导,有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瑜伽其实是一门关于生活的艺术和喜悦的开始,它教导人们如何真正去生活。
心探索:如今很多都市人都是头脑的奴隶,都被头脑控制。
Shri O.P.Tiwari:身体、头脑、灵性,我们能感受到这些层面的关系都是局部的。其实它们是一个整体,整体背后管理它的是生命能量。
瑜伽中说的“生命能量”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气”。
并不是头脑控制身体或身体控制头脑,生命能量在不同层面的呈现各异,能量流到心就是爱,流到身体是性爱,流到头脑是智力。它只是一个东西的不同出口。物质不同,但能量统一,就像让冰箱、电灯转起来、亮起来的背后都是同样的电能一样。
心探索:瑜伽练习会提升人的生命能量吗?
Shri O.P.Tiwari:我们的身体中有沉睡的神经,能量通常无法抵达。瑜伽的习练想要唤醒它,通过体式、呼吸法习练把能量聚集到那里。当能量触及到这些神经,它们会被慢慢唤醒,新的能量会沿着脊柱升起。人会开启更敏锐的感官,再看待很多事物都会有不同的角度。一旦这个“灯泡”被点亮了,人就会有全新的体验。
心探索:在瑜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Shri O.P.Tiwari:规律的真诚的习练。
我曾教过一个课,当我问到65名学生中有多少人是定期在习练呼吸控制法,只有5个人举手,这就让教学变得很不容易。无论是瑜伽还是呼吸控制法都需要小心谨慎,就像你要走近一头狮子,需要慢慢去靠近。
否则,很粗心或着急可能会带来负面伤害。当你习练时,你的内在会自然地发生变化,唯一需要的是真诚地习练。即使每天只有15分钟,也会发生作用,所以每天至少给你的生活投资一点时间。
心探索:每个人都要习练同样的内容还是各有差异?
Shri O.P.Tiwari:无论瑜伽还是阿育吠陀医学体系都认为人有不同的天性,按照人格和体质特征分为不同侧重。有些人的主导是Vata(风),有些人主导是Pitta(火),有些人是Kapha(水)。
这三种特质排列组合总共产生9种不同的人格和体质特征。瑜伽和阿育吠陀医学体系都会通过诊脉来确认人的天性,以此来决定哪种呼吸法更适合。瑜伽中也有9种相应的呼吸法,帮助人去平衡身心、头脑和小我。
心探索:有没有大多数人适用的呼吸练习?
Shri O.P.Tiwari:只是呼吸就好。关注于此,觉察呼吸的深度、长度、停留时间。当你把关注从头脑带到呼吸,也就回到了当下。
只活在精神世界的人,更黑暗
嘉宾介绍
心探索:你所带领的瑜伽,似乎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内在探索的涵义,这和我们接触到的很多瑜伽不一样,说说这种瑜伽传承在结合身体和心灵方面的特质吧。
祖亦:瑜伽本身是没有分别的,它会发展出不同的种类,是因为练习的人的关注点,即“发心”不同。
有人练习瑜伽是想减肥、塑身、提升柔韧度,瑜伽当然有这种功用,但如果我们回到瑜伽的源头,即所谓传统的瑜伽--人们的发心,是想通过这个工具来了解自己身、心、灵的状态,达成自我认知。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关注,就能在练习过程中发现身体的动作带动了对内在的探索。
心探索:传统瑜伽如何看待身和心的关系?
祖亦:“身”是物质世界发生的作用力,“心”是物质和精神世界共同的作用力。我们这里说的“心”,是七情六欲、各种情绪和感受,它以非物质的更精微的信息在身体里发挥作用。
身和心,没有谁主导谁,就像马车的两条缰绳,如果只拉一条,生命的马车就会在原地打转,只有两条一起拉,才会前进。
但是,身和心的作用力不可能完全平分,哪个的力量更大,因人而异。有的人受物质世界影响大,他的生活主要围绕着“身”的层面,比如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享受就会让他非常满足。
另外一种人则是在精神上去追求,每天看书或者在脑子里奇思妙想就会让他满足,而不太在意实际上有没有在物质世界发生,这种人如果过度了,就容易发生身心脱节。
《奥义书》中说:一个深陷于物质世界的人是活在黑暗当中的,一个深陷于精神世界的人是活在更黑暗当中的。
因为,活在物质世界的人,他或许耽溺于物质体验,但是他的身和心总有相互印证的机会,可以使他逐渐接近所谓“真相”。
而一个耽溺于精神世界的人,也许他可以在精神上遨游全世界,但实际上没有真正地体验,而他会以为自己都体验了,这等于是活在更多的假想和幻象之中,离“真相”更远。
只在头脑里的成长都是假象,所以进行内在探索尤其要注重提升身体的“行动力”。
身和心,就像马车的两条缰绳
心探索:为什么瑜伽体式可以提升行动力?
祖亦:从生理角度讲,大脑细胞的天职就是负责“想”,而头下面的四肢、躯干包括内脏的细胞就是负责“做”。
比如手臂和手的细胞,它生来就是负责行动,去让主体和客体发生接触。这些细胞的工作都要靠能量,怎么分配呢?
当你“想”得特别多的时候,能量就往大脑聚集,身体其他部分的能量就少,能量越聚集在大脑,就想得越多,其他细胞的能量就越少,慢慢就养活不了这么多细胞了,那就“裁员”,结果行动力就更差,如此恶性循环。
瑜伽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把生命的能量引导到全身各个部位,有了能量,细胞自然就会活跃,行动力自然就有了。
其实不光是瑜伽,其他能带动身体觉知和疏通能量的活动都可以提升行动力,比如舞蹈、行禅、太极等等。
所以能量是关键。我们追求的健康、喜悦的实质是什么?
就是你身体里的能量被有效地使用了。什么是有效?能量如同流水一样持续流动,时刻更新,在恰当的时间去到需要的部位,并且畅通无阻。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定时运动,舒展四肢,要及时清空肠胃,还要定期去和大自然接触,因为如此我们体内的能量才不会僵滞、淤阻和腐坏。
心探索:所以类似瑜伽这种改善身体能量运转的活动还可以帮助人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惯?
祖亦:是的。我们讲养生,其实就是养成各种有益健康的生活习惯。
这也涉及行动力的问题--有时候大脑下达的指令身体就是做不到。瑜伽练习不通过大脑下达指令,它通过体式让你的身体直接感受--
只要体验两三次就会有对比,是不是晚上少吃一点做体式感觉身体更柔软?早睡早起做体式感觉更轻盈?持续一段时间,这些习惯自动就在体内形成了。
所以要想在瑜伽练习中提高行动力,最好是持续每天练习,哪怕只有一小段时间的简单练习,每一个体式保持一定时长,并且体式的顺序也要固定下来。
这样,完全不用说服,改变就会在身体里发生了。
“瑜伽处方”:用体式扭转思维方式
如何在具体的身体动作中觉察自己的思维模式?几个有代表性的体式,帮你跳出固有模式的桎梏。
1、针对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人
这种人特别适合做一套连贯的体式,不要太快,但要持续动作,使他没有余地去进入思维的空间,就一直呆在身体的运行里面。
而且要做的这些动作不能赋予它太多的精神意义,单纯地让能量慢慢向下流到四肢,行动力自然会回来。
2、针对眼高手低的人
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动作:维诗奴式,身体侧躺,一半尽力向上下伸展一半保持真实的身长,你同时感觉一半身体从向上伸出的手臂到向下绷直的脚尖,代表你扩大的意识。
另一半身体从头顶到脚底才是你真实的长度,两者之间是有落差的。
3、针对过于固执的人
这样的人可以做“龟式”,但通常很固执的人做这个动作会非常痛苦,因为他的髋关节太紧,建议一点一点长期地练习。
髋关节的松紧程度代表着一个人跟物质世界的联结,过度沉溺于物质世界,对灵性和内在比较麻木的人髋关节非常紧,做“龟式”很困难。
反之如果做起来非常容易,则说明他主要活在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没什么眷恋。
4、很快让人安静下来的体式
可以做“牛面式”,这个动作让“五心”聚拢,五心即:两手心、两脚心和心脏。
这个动作中,四肢向外发散的能量和躯干的能量都聚在一起,人会立刻感觉到温暖、安全,那些汹涌的念头就会宁静下来。
撰文|祖亦、小安、蔡娜
编辑|蔡娜
图片|杨菲朵、MERU瑜伽研习院、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