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生——95后插画师欧阳晓丹的鬼世界
- 来源:万家科学画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0-11 10:29
95后,小美女,魑魅魍魉,聊斋,画鬼……很多人贴给欧阳晓丹的标签都离不开“鬼”字,一个与“鬼”纠缠至深的画师,好像踩着世间与虚妄的界限,离我们遥不可及。
第一次见到欧阳晓丹的作品,你会很容易辨认出那些娇柔西子并非人间颜色,说不出的飘渺与冷飒感,但也不由发自内心感叹:鬼也能美的这么动人心魄,难怪蒲松龄老先生穷其一生也要为她们博一段痴缠爱恨……是的,一个专以“鬼怪”为主题的画师,一位95后小姑娘,凭着手下的一支笔,把聊斋翻了个遍,从书痴到鬼痴,只为了让那些凄婉哀怨的女鬼们重现天日。
晓丹早期的作品主题范围广泛,画工不俗,2015年时便有人关注她,同样是肤若凝脂纤细多愁的女子图,却远没有“聊斋”系列引起的反响热烈,毕业设计作品中的“鬼怪”主题让她迅速红了起来,加上融入了广彩传统技艺,不少人立刻爱上了这些“美到想哭”的女鬼们。
《万家科学画报》对话欧阳晓丹
以下简称“T”,欧阳晓丹简称“O”
T: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概括自己?
O: 我是一个会一点儿广彩、会一点儿折纸、会一点儿DIY的插画师吧,什么都会一点,只能说,是一株要继续生长的绿植。
T:为什么会想要以广彩的形式来表达女性主题?
O:大一的时候我开始自学板绘和水彩,后来在大学四年里经常给杂志、小说绘制封面及插图。我绘画题材大多以女性为主,面部表情也比较少,很多人觉得我在画自画像。其实对于插画师来说,创作也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映射,作品承载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我创作《聊斋新绘》这个作品之前,我想在插画塑造的过程中寻求独具个性的载体,并借此传达一种与众不同的理念。广彩作为广州的特色手工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我希望用老手艺加上新思想,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从现代插画中感受到广彩这门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也希望这样能在众多传统手工艺产品中脱颖而出。
T: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表现方式,有遇到过创作困境吗?
O:其实大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了解的比较浅显,兴趣也不是特别大。但就接触的人来说,还是有一部分年轻人,他们仍然满腔热情,坚持自己所喜爱的古旧,也在为传承传统手工艺奉上一己之力。但是,大多数传统工艺,因为内容距离90后的生活太远 ,甚至是80后、70后,都会有一种隔绝感,无法共鸣,无法融入。对于中国特色传统工艺而言,如果想让它们被大众所熟知,能被年轻一代悦纳、传承,就应当寻求内容的创新,或者形式上的改良。我的想法和技术方面都不是很成熟,但仍在不断地尝试中。能够跟随自己的的想法去创作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很轻松,完全没有负担,也不会觉得累。
T:怎么理解所谓的“90后”思维?
O: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特点,90后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曾经“垮掉的一代”的90后现在也都已长大,思维也更为发散,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之间都能用各种清奇的脑洞将他们巧妙联系起来,现在的“跨界”合作也越来越多。我们在也依然重视传统,像扎染、陶艺,就有很多90后在做,大家都以自己的方式来使之传承下去。
T:学习广彩技艺的过程是怎样的?
O:摸索是必经的过程,谈不上辛劳。从学习广彩到制作完毕,我耗时两个月。整个过程我都觉得非常有趣,并没有感觉艰辛,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诸多问题,因为从没学过书法国画,拿毛笔的时候手总会抖,线条不够流畅。陶瓷烧制前后相比较,釉料的颜色会产生一些明显的变化,原本比较和谐的灰色调会变得对比度极强,颜色的饱和度也会相应降低,所有颜色都会较之前加深了。金色颜料在高温烧制下会产生膨胀变形的现象,甚至有的还会产生溢出线稿的情况。涂得太厚的颜料的地方会在高温下爆裂,直接散开,有时候甚至图案会被直接毁掉。这几个问题虽然不是致命伤,但也对作品的成型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T:为什么会选择鬼怪主题?在国人认知里,鬼怪形象都是不可言说和不讨喜欢的,是否有计划市场化?
O:日本文化中有百鬼,中国传说中有《山海经》与《聊斋志异》,不论从时间积累上还是空间跨度上,中国鬼怪文化都可谓广博,但这种亚文化却远不受人们重视。其中“聊斋”题材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经过传统画师的塑造与电视剧的多次翻拍,人们所熟悉的传统的、经典的女鬼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仅仅是《画皮》故事,就高达十三个版本,这些人物也需要融入现代元素的崭新形象去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感觉。
关于背景的底纹色该如何处理、人物怎样构图会更加美观更加引人眼球,我做了这方面的调查,主体为20出头的年轻消费群体,多数人认为背景留白或者带点纹理的黑色会更好看一些,更有购买欲。现如今,民间工艺品主要针对的是高端客户,其他层次的爱好者、消费群体往往被忽视。受众稀少,也一定程度局限了传统工艺的认知和传播。我想将“聊斋”人物通过新锐插画的表现形式应用到传统工艺广彩之中,突破插画本身衍生到产品上,通过流行文化带动古典文化,呈现给观者一种完善的、新颖的风貌,并与年轻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市场上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产品层出不穷,我能做到的不是盲目的模仿和跟随大众的脚步去制造作品。我相信独特的审美特征能够很好的培养消费群的忠诚度。
我们需要走向大众的,也需要走向小众的。
T:为我们介绍一下制作的过程吧
O:杯碟套装是我整套作品的一个重点,我选择了《颜如玉》这个题材。她是一个一直被大众误解很深的女鬼。
“书中自有颜如玉”,人们总以为颜如玉并非温润如玉的才女,其实不然。她的原型是一个纱剪纸人,背面写着“织女”二字,当时也有民间传说织女因不甘寂寞而私逃,夹在汉书的第八章前半截里,当书痴翻到这一页的时候,颜如玉才会出现。我将《汉书》第八章的原文用黄金水写在了杯里,杯外则是纱剪纸人颜如玉,杯把的“汉书”二字模仿书脊设计,碟子上是叠着的书页演变成的几何图形。我想尽量通过空间关系来还原原文场景。
T:接下来有哪些计划?哪些产品?
O:我的主要工作还是插画方面,我的手绘线稿书《花神赋1》、《花神赋2》将在今年十一月左右上市,分别是纯线稿和教程书。明年将依旧以《聊斋新绘》为主题全部重新绘制一本《聊斋鬼怪图鉴》。同时将开设线上课程。
T:未来你希望以什么身份继续自己的创作?
O:我的本职是插画师,广彩传承人我当然很希望自己是啦,但是广彩文化历史悠久,精细程度并不是短短几个月就能彻底领会的,现在的我仍旧算是个初学者,经验技术都远远不足,作品也存在着诸多弊端,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组作品就算是当代插画在广彩艺术中的设计实验吧,也算是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一种转型尝试吧,我也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90后愿意对传统工艺进行“跨界”运用和尝试。
T:能否给其他的想从事插画行业的人一些中肯的建议和经验?
O:坚定想法,跟随本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