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一条来自东盟的河流—— — 桂水十记之八
- 来源:红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0-30 11:24
一、“燕行”使者左江行
清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 年)二月的一天,广西左江流域太平府的明江之上,由南而北悠悠行来几艘官船。船上之人除太平府官员、侍卫、船工之外,还有 27 位越南人,他们举止儒雅,言语不俗,正以新奇目光欣赏着明江两岸的迷人景致。这 27 位越南人,正是越南派出的“燕行”使臣。所谓燕行,就是朝觐,明代称为朝天,清代称为燕行,由藩国向宗主国朝觐,每四年一次,因都城在燕京,故名燕行。
1813 年,越南准备燕行,派出一个重量级的领衔人物:阮攸。由阮攸组成一个 27 人的燕行团,从皇城顺化出发,经过越南升隆(今河内)、谅城(今谅山)等地进入镇南关,再经过一段陆路,由明江上船继续北行。
阮攸,越南河静省宜春县人,越南望族,官至礼部右侍郎、参知政事。阮攸是越南著名诗人,在越南地位很高,越南国内把他比为中国的屈原、俄国的普希金。他的作品除了根据中国故事创作的叙事诗《金云翘传》外,还有大量的燕行笔记。
通常燕行团成员都是越南国内著名文臣、知名学者。他们精通汉文化,在北使中国纳贡途中,他们纷纷以娴熟的汉文字记录沿途所见所闻,留下了中国各时期的社会风貌。各时代留存下来的越南使臣关于花山岩画的文献资料,大约有三十种。他们的记述比中国本土同时期的文字记录更为详细,成为今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细节与真相的重要参考文献。例如,此行越南派出阮攸使团,阮攸创作的作品集就有《北行集录》《使程诸作》等。
总体上来说,古代左江流域对于花山崖画的内容,多以“黄巢兵马”来传说。花山一带,就是传说中的黄巢城,故越南使臣中多人谓此地为黄巢兵马山。左江壁画怎么会和黄巢起义军联系在一起呢?
原来,黄巢起义军于唐乾符六年(879 年)南下广州,在经过荔浦县时,当地壮民、瑶民的纷纷响应。《新唐书》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故在广西境内关于黄巢的传说流传于各地,甚至在神秘的左江流域,人们把花山壁画也与黄巢联系起来。
阮攸在《北行杂录》中留下了描写花山壁画的《黄巢兵马》一诗。此外有更多诗篇描写左江流域的奇异风情,特别是对于明江的描写,更是充满激情,数度歌咏。他在《明江舟发》一诗中,抒发其怀乡之情的同时,也描绘了明江汛期初至、江水奔腾壮阔的气势: “萧鼓冬冬初出门,万山中断一河奔。浮云乍散石容瘦,新潦初生江水浑。别后关山思弟妹,望中岩岫见儿孙。日斜莫向花山过,怕有声声肠断猿。”
越南燕行使团的船只沿着明江来到三江口,由此进入左江,到达太平府(今崇左市区)。接下来,他们将沿着左江进入南宁府,再经由郁江向梧州府城进发。
燕行使团行走左江,是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篇章。燕行使臣的往返都要经过左江,他们用无数优美的诗篇描绘了左江沿岸的民俗风土,让我们至今可以很形象地看到一带一路上,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最鲜活的历史细节。
二、水口河风情
在龙州,我印象最深的是水口河。这是一条具有神秘意味的国际河流,其宽度却只有四五十米。水口河发源于广西那坡县平孟镇孟达村,流向东南出国境,经越南高谅省的朔江等县,再次流入中国境内,经龙州县水口镇、下冻镇至龙州县城,与西南而来的平而河相聚于洗马滩,形成丽水。平而河也是国际水道,在凭祥境内长约 20 公里,解放前有货船航运,上通越南谅山省长定县七溪镇,下达龙州、南宁,后因龙州段建成先锋水坝方才中断。
丽水在龙州县城交汇处形成一大奇观,当地人称为鸳鸯丽水。水口河碧绿如黛,平而河则黄水浑浊,由于水口河与平而河汇合后清浊分明,宛如并肩鸳鸯,故丽水又名鸳鸯江。水口河在那坡县河段长约 10 公里,在越南境内有123 公里河段,称平江,在龙州境内河段长 50多公里。
水口河的地势由西北向东面倾斜,河床蜿蜒曲折,流水湍急。河床切割较深,岸坡陡直,多原生基岩裸露,两岸有平坦的台地和起伏的丘陵,到目前为上,已建成水口、七里滩、小连城三个梯级电站。
当年中法战争结束后,龙州依托中越边境的地理优势,经济发展迅速,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象。而这一切,都与广西提督苏元春有关。苏元春是一位爱国戍边、功勋卓著的将领,曾与老将冯子材一起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苏提督励精图治,经营边关,前后二十余年,对边关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国防建设。此外,苏提督积极开发边疆。中法战争之后,边关贸易一片萧条。为活跃龙州经济,苏元春开辟了二十多处集市,当地人称为“圩市”。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来赶圩,苏元春就想出了一个“赶圩有赏”的办法:凡赶圩者,都可以免费吃一碗米粉,不吃者,可得到几枚赏钱。
苏元春赶圩有赏的办法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各地的圩市很快旺盛起来,这其中就有水口圩。当年因战争原因,地皆旷废无人居的水口圩,不到几年的发展,已烟户相望,商贾活跃,成为西南边关重镇。
水口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河道在崇山峻岭之间迂回,两岸植被繁茂,虽然是一条国际河流,但河面狭窄,中越两国百姓隔江相望。对岸是越南高平省复和县驮隆口岸,无论是圩日还是节假日,对岸的越南村民都会过河来赶圩或打零工。水口居委会农主任告诉我,为鼓励农民发展边贸,当地政府允许三公里内的边民,凭边民证每天每人享受八千元以内免税边贸,这样的惠民政策使得水口镇边贸十分红火。
如今的水口镇被水口河分为东西两部分,当地人称为新街和老街。
三、生活在喀斯特的精灵
左江流域生态之美令人惊叹,尤其是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里一直是我在广西重点考察的地方。第一次到弄岗是在 2012 年。岜盆保护站派出护林员邓伟松为向导,带领我们进入保护区的核心地带。那里重峦叠嶂,四周群山环绕,当地人称为九重山。
那天我们起得很早,来到弄岗时正好遇上白头叶猴外出觅食。这让我有机会仔细观察这些喀斯特的精灵。白头叶猴的毛色以黑色为主,但与黑叶猴不同,主要就是头部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如同戴着一顶尖顶的白色狐皮小帽。白头叶猴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1991年调查时只发现 166只,经过将近三十年的保护,目前广西白头叶猴种群总量将近 1000只,而在九重山的保护区内就有 77个群落,共 550只。
白头叶猴生活在喀斯特山区,生存条件十分艰苦,对白头叶猴最大的威协就是缺水。每场暴雨之后,大量的雨水无法保存,通过“漏斗”直接流入地下河。这就是喀斯特山区特有的地质特点。我问向导: “白头叶猴是如何解决饮水难题的呢?”小邓说,这就是白头叶猴的智慧,它们的主要食物就是树叶,为取得足够的饮水,叶猴通常起得很早,趁着太阳出来之前“朝饮坠露”。小邓告诉我,白头叶猴靠树叶这种低能量、低营养的食物,它们的生存是相当艰难的,又没有其他食物补充,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地采食进食。到了旱季,由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适当的地点放置水盆,以解决白头叶猴们的饮水难题。
在岜盆保护区内,我们意外地遇见十年如一日拍摄白头叶猴的摄影师冯汝君老师。他原是南宁市公安局刑侦队的一名刑警,退休后迷上摄影,主攻广西的鸟类与白头叶猴。冯老师长期驻守在岜盆保护区,目前所能看到的大量白头叶猴的图片,多数是出自冯老师之手。为了拍好这两个选题,冯老师在岜盆保护区坚守了十年时间,为广西自然保护区留下了数万张鸟类与白头叶猴的珍贵图片。
四、上金古镇
左江之美,全在丽江、明江两水,清澈透亮,波光粼粼,充满乡野气息。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于左江之美,给予极高评价: “不特石山最胜,而石岸尤奇。”他赞美左江岸石之奇,胜过阳朔,疏密宛转与三峡在伯仲之间。
上金乡位于左江南岸,以前从龙州入上金,需经弄庙村码头,渡左江,方能进入上金乡。今明江上紫霞大桥早已通车,从龙州至上金方便多了。这个小镇让我记忆深刻的原因除那些美味的河鲜,还有镇中那条罕见的船形街道,当地人称为鲤鱼街。
上金原有新旧两街,新街在上金村,旧街位于中山村。旧街为民国建筑,居民皆为壮族。两侧房屋十分陈旧,不足百间,站在街道中部,可见街道两头窄,中间宽,像机梭,像鲤鱼,更像船,全长约 180 米,当地人多为渔民,故多称此街为鲤鱼街。既为船形,则街道便有了弧度,临街房子因弧度影响,有的房屋前进窄,后进宽,完全不规整。船头面朝左江,江边立一砖砌牌坊,高、宽约 4 米,中间有一门洞,方便渔民进出。牌坊设计如龙门,进出往返,有鲤鱼跳龙门之寓意。
船街曾经叫窑头圩,一直是左江流域瓷器的集散地,各地生产的碗碟缸盆等在此分散到各乡镇与邻县,故名窑头圩。同时,由南宁水运至左江的食盐,亦由窑头为中转站,以小舟溯明江、丽江而上,分销各地。故窑头又曾是当年著名的盐埠。后因公路开通,窑头圩交通不便,当地人在三江口东岸另辟市场,建成今上金村新街。窑头圩逐渐没落。
时来运转。明江之畔花山壁画申遗成功之后,上金古镇开始从历史的沉睡中苏醒。2016 年 6 月端午节,我来到上金乡参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上金地处三江口,水面广阔,一直是民间举办龙舟赛的传统水域。
上午 9 时许,传统的龙舟祭祀活动开始。这是传统赛事中的第一件大事,师公们跳着傩舞念念有词,人们以烧猪、粽子等传统美食祭祀河神,祈求诸事大吉风调雨顺。紧接着锣鼓与鞭炮齐鸣,上金乡龙舟赛正式拉开序幕。
随着“嘭”的一声锣响,只见龙舟如箭离弦,一时间左江之上群龙戏水,锣鼓震天。左江两岸,密密的竹林间草地上,站着数万名为自己的龙舟队摇旗呐喊的群众,他们的欢呼与呐喊声像奔流的左江水一浪高过一浪。在场的人群当中,无论是比赛的龙舟队员还是为之呐喊助威的群众,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左江流域田野考察的那些日子里,我常常看到这种笑容,像山野里开放的杜鹃。我分明感到连天上热烈的骄阳都是一种敞亮,让人觉得江水悠悠,世道平阔,再寻常的日子,也都有着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热忱与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