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柱先生的歷史功績
- 来源:中国怡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7-10-30 14:58
洪秀柱先生是中國國民黨第一位女主席。這位身高一百五十釐米,體重不滿百斤瘦弱的女子在中國國民黨最困難的時期,勇敢地走上前台,擔任中國國民黨的主席。然而,恰恰是這種舉動讓她成為眾矢之的。
中國國民黨是一個百年老店,在長期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中國國民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黨文化。中國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中國國民黨政治領袖表面上溫良恭儉讓,實際上卻具有深厚的封建主義思想。他們一方面希望在中國國民黨政治鬥爭中眾望所歸,可是另一方面又希望在中國國民黨內成為一呼百應的政治獨裁者。正因為如此,在台灣民進黨步步進逼下中國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走投無路的時候,中國國民黨絕大多數政治領袖成了縮頭烏龜,他們希望以退為進,在中國國民黨內形成眾星捧月的假像,因為這樣做不僅可以表現出臨危受命的高大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一旦在台灣選舉中失敗,可以減輕自己的責任,把所有問題都推卸給中國國民黨,自己在台灣的政治舞台上繼續呼風喚雨。可以這樣說,正是這種帶有舊社會上海灘色彩的封建殘餘思想,使得中國國民黨遭遇挫折的時候,絕大多數政治領袖不敢挺身而出,承擔起歷史的責任。就在中國國民黨主要政治領袖袖手旁觀,等待被推舉的時候,洪秀柱先生勇敢地站出來,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她的這一舉動,不僅打破了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領袖的佈局,而且更主要的是,讓中國國民黨傳統的政治文化受到嚴重衝擊。
或許正是看到中國國民黨內部政治版圖即將發生變化,中國國民黨內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將會受到嚴重損害,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關鍵時刻,中國國民黨主要政治領袖以所謂基層黨員反對為理由,決定罷黜洪秀柱先生,這在中國國民黨百年歷史上絕無僅有。這樣做不僅嚴重違反了現代民主政治選舉的基本原則,而且更重要的是,會使中國國民黨發生嚴重分裂。中國國民黨主要領袖認為,如果洪秀柱參加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有可能會導致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立法機構選舉中失去多數席位,只有讓中國國民黨內具有號召力的政治領袖參加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才能使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立法機構選舉中獲得更多席位。事實證明,這只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洪秀柱先生被撤換之後,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立法機構的席位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大幅度減少,中國國民黨的倒行逆施,讓更多台灣選民意識到,中國國民黨作為一個腐朽的政黨,根本無法代表他們的意志,根本無法領導台灣居民走上正確的道路。可以這樣說,洪秀柱先生主動參加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不是擾亂了﹁一池春水﹂,而是在中國國民黨內掀起了驚濤駭浪,洪秀柱先生的所作所為打破了中國國民黨內傳統利益格局,徹底地摧毀了中國國民黨內論資排輩的政治文化,讓中國國民黨內主要政治領袖措手不及,因此,他們惱羞成怒,根本不顧及中國國民黨的前途,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如火如荼的時刻走馬換將。這是中國國民黨的百年恥辱,也是中國國民黨劣根性具體表現。洪秀柱先生告別演說聲情並茂,她表示中國國民黨可以拋棄自己,但是,自己永遠不會拋棄中國國民黨,這充分表現出她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
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之後,中國國民黨進行党主席改選,洪秀柱先生順利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部分台灣學者和政治領袖認為,這是中國國民黨對洪秀柱的最好補償,目的就是希望修復中國國民黨已經非常糟糕的形象,讓洪秀柱帶領中國國民黨重新出發。不過在我看來,當時中國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實際上是泰山壓頂,在中國國民黨主要政治領袖不願承擔責任的情況下,洪秀柱先生又一次勇立潮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中國國民黨重新出發,這是一種無私的行為,也是一種大無畏的舉動。果不其然,台灣民進黨領導人上臺執政之後,立即進行瘋狂反撲,制定一系列清算中國國民黨的政策,從而使中國國民黨步履維艱。中國國民黨長期依靠龐大資產和基層組織網路統治台灣,可是,中國國民黨特有的政治文化,使得越來越多的台灣居民充分意識到,如果中國國民黨不洗心革面,徹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那麼,中國國民黨要想重新贏得台灣人民的信賴幾乎是不可能的。非常遺憾的是,面對台灣民進黨執政當局瘋狂圍剿行為,中國國民黨沒有表現出同仇敵愾的良好政治氛圍,相反地,中國國民黨主要政治領袖仍然袖手旁觀,部分中國國民黨政治領袖甚至煽風點火說風涼話,從而使洪秀柱主席在整合黨內力量方面捉襟見肘。
中國國民黨的歷史包袱是客觀存在,中國國民黨面臨的困難應當由所有中國國民黨政治領袖來承擔。可是,面對台灣民進承諾,強硬要求北約與亞洲盟友增加防務支出、攤付軍費,也將影響盟邦對美國的領導信心。有部分專家更認為,川普對民主價值的輕視,轉而親近威權領導人,並傾向減少對區域防務與軍事衝突的積極介入,可能增加俄羅斯及中國大陸確立其週邊勢力範圍的機會。
北韓問題是川普亞太政策的重中之重,其中洲際飛彈又重於核武。多位專家指出,川普政府與華府政策圈人士多認為,應付北韓對美國潛在的軍事威脅,中國大陸的態度具最關鍵地位。川普因此軟化其貿易、匯率、南海議題、台海立場、擴大與大陸在投資保險與金融議題的合作。有智庫專家便認為,川普的轉變,強化中國大陸應對川普政府的信心與籌碼,認知到川普雖往往措辭強烈,但囿於現實限制,實際行動則有限。
但幾位專家們也指出,未來美中雙方能否持續、擴大在北韓核武議題的合作及經貿問題的諒解,仍有著極大的不確定性。第一,川普此舉迫使中方在北韓核武議題承擔更多外交責任,一旦美國認定中方作為未能有效控制北韓,將予川普政府更多政策操作空間。多數專家認為最可能的情況是,若中國大陸對北韓制裁不力,中方可能面臨川普升高貿易議題或其他中國大陸週邊的安全議題來對中施壓。對中國大陸目前的表現,有行政官員直陳對中方北韓制裁力道的不甚滿意。第二、美中雙方對北韓問題存有不同的戰略考量。幾位智庫專家表示,中方代表屢次表達其對北韓的政治影響力有限,有的專家們對此表示理解,但多數認為中國大陸不願過度施壓北韓,造成北韓政權的瓦解混亂。
第三、也有專家坦承,美國政策也有值得檢討之處。由於美國長年以﹁圍堵及嚇阻促使統一﹂為韓半島的大政方針。這就給北韓製造強烈的不安全感,導致它必須發展核武及飛彈以維持政權生存。如果美國降低壓力,允許北韓生存,北韓核武動機自然降低。當然這種作法在美國內部可能不受歡迎。
此外,據熟稔軍事安全議題的專家表示,川普政府終需就中國大陸軍備的提升、南海擴權等議題做反應準備。相比中國大陸於機艦航行力的提升與南海軍事體的建造,美國與北約國家,因預算限制無法做長期全盤的更新汰換、軍工建造與人員訓練,影響其備戰率。過往又因政治議題的歧異,美國與東南亞政府及其領導人缺乏穩定對話與廣泛合作的機會,故美國亟需回復在此區的政治與軍事影響力。華府一位亞太研究資深學者表示,即便美中於南海議題意見分歧,該區亦時有緊張,但因承平已久,雙方政策不致出現大幅變動。尤在近期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北韓問題未決、川普政策未定之際,短期不致成為主要課題。
專家學者們也分就國內因素,對美中未來權力消長的影響,提出正負面看法。專家們認為,美國社會內部的歧見,多少影響了政府效能與軟硬體實力的提升。一是伴隨經濟全球化而加劇的貧富差距、社會文化的變動多元,使公眾對國家資源配置及外交戰略的定位出現分歧。二是政府分權與政黨政治機制、利益團體的杯葛,未能有效判斷問題根源,並在聯邦層級就醫療教育、公共基礎、社區建設採行措施。三是部分政治人物與媒體,錯誤地將問題歸諸於移民及與他國貿易不公。實際上美國更需關注諸如高科技與高技術產業的長期缺工,階層流動的遲滯、資源的錯誤配置,上千萬勞動力人口選擇性地長期未就業、政府政黨的功能不彰、民粹主義的興起等。川普政府若于稅改與健保案改革不當,更可能擴大貧富差距與社會分歧。
但另一方面,專家們提醒我們注意美國民主政治體制的韌性。其公民社會的強健自主,處處可見於非營利組織、新興產業、青創產業的蓬勃。州郡政府、社區與各大學間,應各式產學合作而生的自主性新興建設,都是美國能持續成長轉型、發展創新的有力資產。而部分熟悉中國大陸內部情勢的智庫學者,亦提及大陸內部面臨的諸多經社壓力,諸如產能庫存過剩、過度放款與金融呆帳、高階人才與資本的外流、與資源分佈不均等議題,也為中國大陸能否持續穩健成長投下變數。︵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