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最真实的乡村照相馆

  • 来源:摄影之友
  • 关键字:乡村照相馆,历史
  • 发布时间:2018-01-10 14:03

  他历时三载,穿梭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带,反复到被访谈者家中和濒临倒闭的老照相馆中去,拜访这些被老顾客遗忘、被新技术淘汰了的群体,细密地拼贴出这些老照相馆的历史与乡村的影像文化。

  我与照相馆的不解之缘

  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会和同学们一起到镇上的照相馆去拍留念的照片。后来参加工作,就想揭开照相馆神秘的面纱。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采访了一位照相馆的老师傅,她叫朱瑞云,已经90岁了,她是县城照相馆里最早的师傅。她向我详细介绍了照相馆的历史以及它的变迁,通过这次采访,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老照相馆的知识,也让我对照相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此,为了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照相馆,我以永城为原点,走访了豫鲁苏皖四个省23个老照相馆、24位老照相馆师傅,然后就出了一本书叫《村里来了照相的》。

  从精致描摹到模式化生产

  过去的照相馆师傅会参照明星照进行拍照。根据流行的趋势调整自己拍摄的主题,还会看一些美学、美术方面的书、电影的杂志,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实际拍摄水平。

  周口王开照相馆的王维金师傅说:“在单反加Photoshop泛滥的今天,很多顾客不再喜欢照片里棱角分明的自己。平光的拍法加上化妆,可以隐去脸上的瑕疵,拍出来多是大白脸。以前用传统的摄影设备,拍出来的照片层次感更强、更细腻,健康不是白白嫩嫩,有血有肉看起来更自然。过去修片要先将HB铅笔削出三分之一的笔芯,再用砂纸将笔芯打磨成针尖一样细,涂上松油精,才开始进行修片。那真是一笔一笔精心修出来的,人的神态表情都透露着一股灵气,这是现在的电脑修片所无法比拟的。”王师傅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照相馆师傅对技术、对细节的自我要求。

  从器材革新看时代发展

  在我走访以及调查照相馆的过程中,我对老照相馆里的装置器材、机构设置有了大概的了解。这些老照相馆基本都处于县城、城市最繁华的地带,目的是让老百姓更容易找到。

  在从前,照相馆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证件照、家庭的合影等;过去用胶片相机的时候,还要拿着胶卷到照相馆去冲洗和扩印。从建国前的私人照相馆到建国后的国营照相馆,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譬如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富士、柯达胶卷品牌为了扩大影响,纷纷在照相馆免费装饰门脸,一些标示也出现在照相馆的装置中。

  这些老照相馆物件和照片承载的历史,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仅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历史,也通过不同时期照片里人的服装配饰,包括场景的变化反映出国家的变革。我记录、保留的这些物品,还原这些老照相馆的样貌,其实是为了留住我们的集体记忆。

  陈设

  老照相馆里的摆设有背景布、灯光、道具、相机,以前多是木制的相机,还有一些小木马、小座椅、儿童的玩具

  器材

  拍摄的器材,以前都是胶片相机,这样的拍摄、冲印,会是一个焦急等待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惊喜的过程

  道具

  老照相馆的道具比较广泛,有一些手工做的小飞机、汽车、电视、庭院等,人物可以比较立体地和环境融在一起

  我的独家照相馆收藏

  我对收藏的照相馆物品作了统计,并根据年份编上了号,比如背景布,分别标上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等进行区分。比如服装,在文革时期,人人都爱军装,特别具有时代特点。照相馆每个阶段的照片、布景呈现出的是和那个时代紧紧相关的特质。

  照相馆物品的收藏地点也要进行注明。根据不同地域的划分,寻找不同地区乡村影像的特点,这些物品可以反映出人以及这个时期社会的变化,尤其是某一时期人的梦想和向往。比如,没去过天安门,就在背景布前留个影。编号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便于查找,同时也能为研究乡村摄影史更好地服务。

  王勇

  1975年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专题发表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

  编辑、采访/郑一烁 文/王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