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滤掉内心习惯性的讨好

  • 来源:生活+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2-06 11:02

CR: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总是想要取悦他人,这是正常的吗?

甘: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绝大多数人都会带有取悦对方的行为,这是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取悦他人来让对方建立对我们的良好印象。中国自古就有“投其所好”的说法,就是指迎合他人。你刚才提的问题中说到“总是”,如果我们是不自觉的、无目的性的、习惯性的委屈自己来取悦他人,可能就是一种心理问题了。

CR:这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呢?

甘: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是常见的,我们有时称呼这些总是为他人服务而很少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的人为“老好人”。在心理上,我们把这样的情况称为讨好型人格。

CR:讨好型人格与正常的投其所好怎么区别呢?

我们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有讨好的问题?

甘:讨好型的人格还是具备一些特点的,我们常说,讨好型的人是不懂拒绝的人,即使这个要求并不合理或让自己感觉很不舒服。如果不得已拒绝他人,往往他会感到歉疚。讨好型的人往往还有以下的几个特点:

1.非常在意周围人的看法,希望别人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因此他们会尽量避免和其他人的冲突,在遇到争吵和冲突的时候往往感到惶恐不安,甚至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事件也会主动尝试调和。

2.比较敏感。感觉自己能够察觉周围人的想法,大多时候都为了别人着想,忽略自己的感受。在内心希望与他人联系时,总是担心自己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选择自己默默忍受,很少求助他人。

3.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常常表现得比较紧张,担心自己说出不合时宜的内容,因此常常在社交中比较沉默,或者顺着他人的话题,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4.往往有自卑的特质,在社会交往中容易觉得其他人都很厉害,自己是无力或无能的。

5.缺少明确的原则,在他人侵入边界让他感受不良时大多选择容忍对方。

CR:听起来这样的生活也是挺辛苦的。

甘:是的,其实讨好型的人在内心深处很渴望与其他人亲近。他们也时常打破界限,比如在他人并未求援的情况下主动施以援手,这样的行为有时会拉近双方的距离,让对方感觉他很善解人意。但是在之后的交往中,因为对方习惯于他付出的模式,往往会继续向他求援或提出新的要求,甚至要求会超过他的能力范围或大量消耗他的精力。他可能会觉得对方并未关注到他的内心感受,但是又难以拒绝对方,也不会坦诚提出意见,因此常常感到被委屈和被忽视。

CR:这种讨好型的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甘:从心理成因的角度上看,讨好是源于早期的环境缺陷。举例来说,一个孩子因为幼时父母频繁的争吵而感到害怕,所以在父母争吵的时候就恐惧地缩在角落,即使在父母没有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也战战兢兢,随时观察着父母的脸色,尽量不去惹父母生气。在他的印象里,外界的任何人都是容易愤怒的,如果不小心对待,就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冲突。等他长大之后,就会小心翼翼地对待周围的所有人,尽量表现得让他人满意来避免冲突。

当然这只是环境缺陷的一种,其他还包括幼年寄居在亲戚家,因为寄人篱下所以不得不好好表现;父母有过高的要求或期待,一旦无法满足就会招致批评,从而感觉必须要通过自己的良好表现才能获得他人认同;家庭因为某种原因,比如经济困难导致父母长时间缺位,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等,这都是环境缺陷。

CR: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带有讨好的特点,该如何去克服和改变?

甘:对讨好型的人来说,在他不断压抑自己去讨好他人的背后,是恐惧环境对他不友善,害怕自己因为拒绝而失去关系。这并不是一个很容易改变的状态。在这里我们提示以下几个方面:

1.想要真正改变讨好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认可自己即使不去讨好他人也能被人喜欢,并在社会环境中正常地生存。讨好型的人内心往往有着很多担心,他会担心周围的人都不接受自己的真实想法,自己建立的关系和取得的成绩也会岌岌可危。比如在我的咨询过程中,曾有讨好型的来访者很想要喝水,但是他觉得在咨询中提出可能会让我感到不被尊重,所以一直忍耐。直到某天,在我不断地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之后,他才提出了这个要求,当我为他把水接来的时候他哭了,他感觉到自己的要求是可以被允许的。我们也不难想见,在过去的人际交往中,他默默压抑了多少自己的内心感受。当他开始尝试提出要求,逐渐认可自己无需讨好也可以被人接纳时,就会逐渐改变人际关系的模式。

2.面对关系丧失的恐惧。对于很多讨好型的人来说,他们的很多关系是建立在单方面付出的基础上的。

讨好型的人会希望周围所有人都对他有好的印象,所以他会尽力和接触到的每个人保持好关系。我曾遇到过好几位来访者把所有认识的人都留在通讯录里或朋友圈从不清理,因为他会告诉自己说不定哪天可能会用得上。但这种行为往往没有意义,因为即使他遇到问题也不会向朋友求助,更何况相对陌生的人。

对讨好型的人来说,单方面建立起来的关系有一部分是“假关系”,当他尝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要求对方也作出相应的付出时,这个关系就有可能断裂。在改变讨好的过程中,需要去面对一些对自己没有实质意义的关系的断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够真实表达和互动的关系。

3. 由易到难。开始的时候最好在更安全的关系中尝试表达真实感受,在确定比较安全之后再逐渐提出更多的需求。当然,这些需求也需要遵守恰当的人际界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