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大变脸(下)
- 来源: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07 16:35
考点“句子” 怎么呈现?
请大家先看 2016 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的两道试题
1.将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不得改变原意。
作为一座山, 这正是它的本分。
2.普法活动我宣传
活动中, 班级进行 《环保法》 普法宣传, 请你使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 拟写一则宣传语。
前者是“句式变换”, 后者是“修辞运用”,这两种题型近年来极为常见。 还有一种涉及“句子” 的, 是“仿写”。
句式变换—— — 高频考点, 2017 年出现的可能性☆☆☆☆☆
修辞运用—— — 高频考点, 2017 年出现的可能性☆☆☆☆☆
仿句, 偶出现, 2017 年出现的可能性☆☆☆
B 变换句式—— — 换个花样出场。
变换句式—— — 根据命题要求, 选用不同句式,对问题进行表达、 分析或表述。 “变换句式” 就是“换个形式来说”, 表达形式可以变, 核心意思不能变。
常见的是—— —
1.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选主动句, 强调的是主动者, 强调他 (它)做了什么。
选被动句: ①强调的是被动者, 强调他 (它)怎么了, 而主动者往往不需要或不愿或无从说出;
②为了使句式整齐; ③往往还可表示特定情感。如—— —
主动句: 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国南海上空把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撞毁。
被动句: 由王伟驾驶的我国一架军用飞机被美国军用侦察机在我国南海上空撞毁。
2.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同一个意思, 可从正面表达, 也可从反面表达。 从正面表达意思, 是肯定句; 从反面表达意思, 是否定句。 肯定句与否定句可以表达相同意思, 所以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句式。
双重否定是肯定语气, 三重否定是否定语气。不过要注意的是, 不同的句式, 表达语气轻重是有差别的, 一般说来, 要表达同一意思, 双重否定 肯定 否定。 另外, 反问句也是一重否定。如—— —
肯定句: 我们要加强体育锻炼。
否定句: 我们不能不加强体育锻炼。
3.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
反问句与陈述句, 表达的语意可以相同, 但反问句比陈述句更肯定有力, 往往既能强调, 又能表达强烈感情。 请看练习:
陈述句: 你一定会想到白杨树的朴质、 严肃、坚强不屈, 至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反问句: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 严肃、坚强不屈, 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基本要求】
1.变换句式一般是在同一又是同义的句式中进行, 变换后的句子一定都要保留原意。 为此,在具体操作中, 与句式变换无关的文字可原封不动, 必要时个别文字可以变动, 如增、 删、 换、调等, 但变动尽量减少、 不要太多。
2.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对的同义句式, 如长句与短句对应、 主动句与被动句对应; 整句与散句对应、 常式句与变式句对应、 口语句与书面语句对应等。 要按相应关系去“变换”, 避免张冠李戴、 驴头对上马嘴的情况。
2.在一定语言环境下, 讲究句子选择是为了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属于修辞的范畴。 一般地说, 修辞活动须在合乎语法和逻辑的前提下进行,因此, 在变换句式的同时, 要注意语言的通顺生动合理, 防止顾此失彼。
3.
【变换原则】
1.不改变原意;
2.不能增删改变内容;
3.可增删个别词语;
4.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
5.尽量避免重复, 可用指代词简化。
C 修辞手法—— — 给句子化化妆, 更有魅力。
修辞手法考查是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别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对偶、 反复、 设问、反问 8 种修辞方法, 辨析其作用。”
近年来考场出现频次高的是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比喻: 也叫打比方, 为使事物或道理说得形象或具体而采用的修辞手法。 一般是把不常见的事物比作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 (作比喻的事物) 和比喻词。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运用比喻能够在叙述或描写时更加生动形象; 在议论时能够使比较复杂或抽象的道理更容易被人理解接受。)
注意下列非比喻句:
1.长得很像他哥哥。 (表比较)
2.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表推测、 揣度)
3.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 像二滩水库、 米易溶洞。 (表列举)
4.托起它, 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表想象)
拟人: 把事物人格化, 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
作用: 增强语言亲切感、 形象性, 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 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如: 桃树、 杏树、 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写出了春花艳丽、 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 使读者感到亲切、 形象。 )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 对客观的人、 事、 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这种修辞叫夸张。 一般有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三类。
作用: 揭示事物本质、 烘托气氛、 增强渲染力, 引起联想等。 如: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扩大夸张是故意把事物往大、 高、 多、 重、强、 深等处说, 实际就是有意地言过其实。 如: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是故意把事物往小、 低、 少、 轻、弱、 浅等处说, 实际就是往小里言过其实。 如:心眼小得像针鼻儿。
超前夸张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 或同时出现的。 如: 农民们都说: “看见这样鲜绿的苗, 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 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 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 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 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 感情强烈, 使气势贯通、 流畅, 使形式整齐, 音节响亮。 如:
他不能抬头, 不能睁眼, 不能呼吸, 不能迈步。 (《骆驼祥子》)
这句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 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 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