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第21任校长:你不一定进哈佛,但一定要看清哈佛的逻辑

  • 来源:留学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19 17:03

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Charles W.Eliot,1834—1926)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也是哈佛大学历史上任期时间最长的校长(1869—1909),被誉为美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罗斯福总统称其为“共和国第一公民”。在他的带领下,哈佛大学从偏安一隅的传统学院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在这个时代,知识早已不是力量,但知识的背后隐藏的力量却是亘古不变的。你我或许都不曾进过哈佛,但我们一定要看清哈佛的逻辑,看清哈佛之所以成为顶尖名校背后的力量。

明了自己所爱学科自由选修

大学生必须对自己、对所学学科、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负责。埃利奥特表示,19或20岁的年轻人应该知道他最喜欢什么,什么最适合他,校长或学校不能将其意见强加于任何人。

任何人,无论孩童还是成人,手工或脑力劳动者,总是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加倍努力并取得更多成绩。本科教育的自由选修制可以使“各类学生各得其所”,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而由学生自己选择的,经过精心计划过的科目的学习,才能具备自我引导和自行控制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保证全面更要精深

背诵课本内容、无专业化可言的学习,不是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高校是发展“高深学问”的环境,反对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鼓励创新,鼓励专业。

因此,在自由选修的前提下,学生需要致力于改进学习方法,努力钻研,脱离简单的背诵,摆脱消极被动的学习。进而在具有广博知识的背景下,研究细分学科,充分保证学习的专业性。

因为只有专业,才能保证不可替代性。

任何学习都要适应社会

殖民地时期美国高校科目的设置原本就不是出于实用的目的,也与经济发展无关。大学教育似乎不仅与政治领袖无关,而且与财富似乎也无必然联系。美国当时的富豪如格雷、达比、坡肯斯、阿坡乐顿、劳伦斯没有一位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成功似乎告诉年轻人,致富之路在于投身工作而不是努力学习。 

但内战后的美国对于高校提出了新要求,大学需要不同程度地对市场做出反应,否则就可能遭遇“不实用就死亡”的下场,而这其实也是市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高校的专业学习不再是人们眼中的“无用之学”,不再是发财或从政之路上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逐渐成为进入特定行业的必要条件。

只有适应市场,适应社会,不断发,不断前进的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不被市场抛弃。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