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决定性瞬间”?
- 来源:摄影之友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决定性瞬间,摄影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5-18 09:53
“决定性瞬间”可以说是每个摄影师都耳熟能详的词汇,它被誉为摄影史上最伟大的美学概念,自诞生以来便被无数摄影人所推崇,而它公认的创造者布列松却屡屡否认这是出自自己之口。本期影史将为你讲述“决定性瞬间”一词的诞生记。
一跃成为万能摄影指南
20世纪50年代,一个叫做“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的说法席卷了摄影界,这是指摄影师通过抓拍的手段,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完美结合,并用恰到好处的光线和构图表现出来。这个短语如此恰当地描述了摄影中那些可遇不可求的瞬间,让无数摄影师感到醍醐灌顶,并以拍出这种“决定性瞬间”的照片为目标进行了各种尝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作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始人”,也成为了诸多摄影师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可以说,“决定性瞬间”理论既表现了布列松独特的摄影美学观念,又高度概括了他作品的特点。然而布列松本人却不止一次公开宣布,“决定性瞬间”这个说法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跨越半个世纪的误解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著名的理论确实并非布列松提出来的。“决定性瞬间”一词虽然来自布列松1952年出版画册的英文名,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由于布列松是法国人,这本画册最早也是法文版的,名字并非“决定性瞬间”,而是“急就之影像”(Images à la Sauvette)。“à la Sauvette”一词,本意是“偷偷摸摸地、慌慌张张地做某事”,多用于描述街头小贩匆忙逃跑的场景。据说,布列松在成书前构思了45个不同的名字,最终选择了这个词,可谓是他用毛巾裹住相机在街上偷拍的真实写照。
同年,布列松到纽约举办展览,这本法文版画册必须将法文翻译成英文。正当大家为如何翻译书名而苦恼时,这本画册的美国联合出版人迪克·西蒙(Dick Simon)突然看到了画册法文版的题铭,这正是引用了红衣主教雷兹的一句话:“世界万物皆有其决定瞬间。”他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用“决定性瞬间”来描述摄影呢?
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将英文版的名称定为了“决定性瞬间”。在后来的采访中,布列松也承认,这句话其实是画册的法国出版商泰里亚德(Tériade)无意间向他提起的。可以说,正是布列松的不朽杰作、泰里亚德的无心一瞥,加上西蒙敏锐的直觉,这一系列因缘际会之间,共同成就了“决定性瞬间”这一颇具传奇色彩的说法。
“决定性瞬间”在今天
虽然布列松一直强调“决定性瞬间”与自己无关,甚至在1973年的访谈中称自己为“剽窃者”,但读者似乎并不买账,各大媒体中,他的名字与“决定性瞬间”仍然像连体婴一般难舍难分,布列松也只好无奈地接受这个事实。他常说,“是我的美国朋友让我以一个摄影师的身份为人所知”,而实际上,他并不喜欢用这些理论和标签束缚自己。如今布列松早已过世多年,“决定性瞬间”的影响力却丝毫未减,甚至延伸到了摄影之外的其他领域。他的无数杰作与这条理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将永远在历史中留有一席之地。
编辑/斯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