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舟”勒勒车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勒勒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7-11 15:49
那是一座行走的岭,那是一条流动的河。那是碧浪青波里,款款穿行的舟。那是横沟越谷间,一脉袅袅飘动的云。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几公海勒斯太山的崖壁上,有一幅岩画:双辕双轮,上有毡帐,可乘坐可居住,勒勒车的雏形清晰可见。
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因常以牛拉动,亦称蒙古式牛车、牛牛车。勒勒车,因牧民吆喝牲口“勒勒”而得名。它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现在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及其周边地区依然可见。
勒勒车起源
勒勒车的起源,已经无法确考。不过,《汉书·扬雄传》有“碎轒辒(fén wēn),破穹庐”的勒勒车语句。“轒辒”是早期的一种攻城车,这说明秦汉之际,匈奴人就懂得造车。勒勒车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叫敕勒)等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史书上被称为“高
车人”。
秦汉时期,高车人在蒙古高原上,是一支庞大的游牧民族,被称作丁零部族(又写作丁灵、丁令,正确的读音应该是“颠连”),亦称之为狄历、敕勒、铁勒。汉代的丁零主要驻牧在贝加尔湖以南广阔的草原之上。由于丁零人善于制作和普遍使用特有的高轮大车,故汉人又称丁零为“高车”,《魏书》与《北史》都有专门的《高车传》。高车人最原始的驻地多沼泽,夏季草茂积水,冬季积雪深厚,为了便于生活,高车人根据生活需要,制作并使用高轮大车,减轻环境的阻力,便于在草原上游牧。丁零人后来又被称之为回纥、突厥,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征服的汪古部、克烈部都是丁零人的后裔,后均融入蒙古人中。
辽代,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并且广泛用于游牧生活中。由于勒勒车在雪地和深草中行走迅疾,因而时常作为战车,在战争中效力。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勒勒车主要用于拉水、运送燃料,倒场迁居时,装载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和用品。从秦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勒勒车制作技艺
勒勒车通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主要用桦木做成,也有用松木、柳木、榆木、柞木、樟木等。桦木质地坚硬,耐磕碰,车体又轻,着水受潮不易变形,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整个勒勒车不用铁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和修理。
勒勒车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车下脚是由车轮、车轴、车头组成。车轮一般是用一棵树的树干弯圆制成,造车时,将桦木或柞木等烘烤软和,并使之弯曲成弧状,六段弯曲的木弧连接在一起,为一个轮子,亦称车辋。车轮的高度为1.5米,每台车共两个车轮。车毂是指车轮中心插轴的部分,明清以后,车轴眼里镶了车键,减少了颠簸,更平稳了。连接车辋和车毂的直条为车辐,车辐一般用榆木和柞木制作,每根长达65厘米左右。车轴心与车辋之间,放射状排列18根车辐,支撑车轮,有“六瓦十八辐”之称。车轴两端有车头,这些部件,构成了车下脚。车轮直径最长的有1.5米左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成吉思汗讨平世仇塔塔儿时下令:“比辖而屠之”,辖就是插在轴端孔内,使轮不脱落的车键,“比辖而屠之”,就是身长高于车键的统统杀掉。从中可以看到车轮之大。
勒勒车车上脚是由两根长达4米多的车辕、8~10条车撑、车槽组成。车辕穿过约1.5米的车槽,在两辕的顶端系上编拧而成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上的横木上,以供拉行。车体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棚周围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光、挡雨、防雪、御寒。
牧民流动的家
勒勒车是牧民流动的家,车上带篷,车厢开若船舱,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面。它的特点是车身小,双轮大。因为牧区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车轮大的勒勒车轻便灵活,无论是行走在牧草繁茂的草场,积雪深厚的雪野,还是泥泞的沼泽或者崎岖的坡道,都能够顺利通行。“黄羊窜一窜,马跑一身汗。”草原上,蒙古原羚的奔跑速度非常快,最高时速为90千米/时,以75千米/时的时速奔跑可持续1小时之久,俗称“草上飞”,而在雪厚草深的冬与夏,因勒勒车适用于各种道路,亦被牧人誉为“草上飞”。这种车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
过去,一般蒙古族人家有五六辆勒勒车,多的有几十辆。从古代到近代,它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庞大的勒勒车队是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一路叮当叮当地响,让最前面的人也能够听到。蒙古人“车上造家,以车为幕”,是说牧民在游牧迁居时,把几辆乃至几十辆勒勒车连在一起,围上毡棚,可挡风雨,好似游动的蒙古包,家具、乳肉也载其上。
勒勒车轮体高大,车身轻便,对于草地、雪地、沼泽地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即使损坏也容易修理。在长途行走时,勒勒车的车辕一侧,总是挂着一只油壶。每走一段时间,赶车人就要从车辕上跳下来,为反复磨擦的部件浇油,以免磨擦过度起火。正是由于勒勒车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修理的便捷性,所以才能一直沿用下来。从古代到近代,勒勒车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勒勒车种类知多少
勒勒车的种类很多,有用于载物、装水的无棚车,其载重量为100~250千克;有用于储粮并载人的库房车,这种车在车体上置有带门的木柜,木柜多为长方形,在上面加盖或蒙以帆布;有供牧民特别是妇女出门时乘坐的牛拉篷车,也就是电影及文学作品中常提到的草原上有名的大篷车,这种车样式与轿车相同,车篷用木头、芦席或毡子围盖,前面还有挡风雪的毡帘。篷车车篷装饰各种图案,有的还加了花边,颇具民族特色。车厢上安装的车篷,可以用于夜里住宿,也有用木头和桦树皮制作,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蒙古文明的象征
作为蒙古文明的象征,勒勒车把蒙古族从远古载入了今天。它的制作技艺并不复杂,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其传承冲击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勒勒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小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除少数偏僻地区还有牧民使用外,目前草原上已难以见到勒勒车。掌握勒勒车制作技艺的艺人多数已上了年纪,且后继乏人,这项传统技艺亟待抢救和保护。东乌旗地处四大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腹地,目前仍存有一定数量的勒勒车,种类也比较齐全,具备保护勒勒车制作技艺的条件。
一牛拽之,一童或一位老妇可同时驾驭的十余辆或几十辆勒勒车,首尾相连,鱼贯而行,木轮发出“哐当当”“吱扭扭”的响声。赶车人,悠闲地坐在勒勒车的前辕上,不知是长鞭还是赶车人,不停地发出“嘞嘞嘞”的赶畜声。日行百里,茫茫的大草滩上,勒勒车深深的辙印,镌刻着日出月圆的草原岁月,那车上承载着诗与远方。
撰文/施立学(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