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心理健康课程的主题是“嫉妒心理”。课程结束后,初一的晓晓跑到办公室找我却欲言又止。我猜测晓晓可能是有些顾虑和担心。在得到支持和安抚之后,晓晓向我吐露了她的困扰。
原来,她最近对自己的好朋友敏儿心生嫉妒:因为敏儿在数学考试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敏儿最近新换的文具也是晓晓心仪很久的东西;隔壁班的同学也越来越喜欢找敏儿一起玩儿,似乎已经忽略了自己。更让晓晓生气的是,爸爸妈妈也总是不断地夸敏儿。慢慢的,晓晓和敏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两个人也渐行渐远。通过这周的心理健康课,晓晓明白是自己的嫉妒心作祟导致她们之间的友谊破裂。这让晓晓既羞愧又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弥补和挽救,于是前来寻求我的帮助。
问:老师,我嫉妒朋友,是不是变成坏孩子了?
答:晓晓,感谢你对我的信任,能够对我说出这些并不容易向别人承认和开口的困扰。这也说明你是一个自省能力很强、有勇气面对自己真实感受的女孩。我明白你对这段友谊感到十分愧疚。其实,一个人有嫉妒心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嫉妒心是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发展出来的一种面对威胁时产生的保护性本能反应。社会生物理论提出,嫉妒是人天生固有的一种防卫本能。有嫉妒心无需羞于承认,更重要的是我们该怎样正确地看待它、处理它,而不是被嫉妒控制了自己,冲昏了头脑。你可以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正视它,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嫉妒心妥善处理好。
问:老师,我会不会变得像魔鬼那样可怕?
答:嫉妒是我们正常情绪的一部分,但过度的嫉妒心也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伤害。明白产生嫉妒心的原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它、了解它,最后消化它、处理它。老师可以再给你提供一些嫉妒心产生的角度供你参考。
心理动力理论认为,嫉妒既表达又掩饰了人类的恐惧和欲望。嫉妒背后往往还隐藏了其他更加真实的想法。
①低自尊,缺乏自信。自尊,又称为“自尊心”“自尊感”等,指的是个人根据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我尊重,并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情感体验。过高的自尊心为虚荣心,过低的自尊心则变成自卑。低自尊个体总是倾向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得价值感,而非根据客观的自我评价从而确定自身的优势劣势。自卑心理往往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在“打击式教育”和“挫折式教育”中,父母总是强调孩子不擅长的部分,过分给孩子强化“自己不如别人”的消极想法。或许父母这样做是出于避免孩子自满的考虑,但是这样无形中也伤害了孩子,造成自尊畸变。
②歪曲现实。晓晓你也许是因为过多关注事实中的部分信息,无意中曲解了事实。隔壁班同学经常找小敏玩,或许是有别的原因。
③缺乏安全感。在童年成长中如果没有建立充足的安全感,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过多担心自己失去关注、过于害怕失去朋友等,都有可能引发病态的嫉妒心。
④自身确实存在某方面的不足。比如你某次的考试成绩与敏儿相比确实稍有欠缺。
问:老师,下一步我该怎么办呢?
答:①正确看待自己的“嫉妒心理”。无需回避自己的嫉妒心,正视并挖掘嫉妒心背后真实的想法,看到自己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地方,将负面的嫉妒心转换为正面的自我成长动力。
②建立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自身有信心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的程度。有意识培养自尊、自信,可以选取一些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科普类书籍读物。建立乐观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
③增强安全感。多多学习交友技巧,主动交友。不仅限于身边个别好友和父母,要学会从多种渠道来获得安全感。
④增强自身能力,培养自身优势特点。安全感不仅可以从别人身上获得,也可以从自己身上获得。“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优秀也就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嫉妒他人的可能性。
⑤学习一些技巧,有效避免歪曲事实、误解他人。善于从多角度、客观地看待事件,多问问自己“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嫉妒是我们正常情绪的一部分。正视它、接受它,挖掘背后的原因、提高自身能力,别让嫉妒的魔鬼控制我们,而是让嫉妒成为我们成长的垫脚石!
撰文/李子璇(北京师范大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