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中的火星之旅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 关键字:科幻,孙英涵,火星探秘
  • 发布时间:2018-08-21 15:21

  ——评孙英涵的《火星探秘》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如果以太阳为中心来看,它居于水星、金星和地球之后,是人类凭肉眼就能观察到的五大行星之一。由于其表面覆盖着大面积的氧化铁,因而在视觉上呈现出橘红色,所以中国古人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将其称为“火星”,也称为“荧惑”;而古希腊人则用希腊神话中的战神“马尔斯”(Mars)为其命名。

  令人着迷的火星人

  在古人眼中,天空是人类无法踏足的神域。然而,随着近代天文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太阳仅仅是无垠太空中一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恒星,地球也仅仅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而已。于是,人们开始畅想,或许在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也存在着各种生物,甚至会有跟人类有着相似智慧的外星人存在。而作为类地行星的火星,因为跟地球一样有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也跟地球相近,就成为了人们最看好的外星人“来源地”。

  1877年,火星运行到了距离地球6400万千米的近地区域,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夏帕雷利用望远镜对火星表面进行了仔细观察,发现在火星表面密布着网状交错线条,夏帕雷利称之为“沟渠”(Canali)。然而,在翻译的时候,这个词被错译为“运河”。于是,火星上存在人造运河的消息不胫而走。后来,法国天文学家兼作家弗拉马利翁将“火星运河”写进了他的科普书《火星》中。这本书后来影响到大洋彼岸一位名叫洛厄尔的富商。在他看来,火星是一个正在处于退化中的文明星球。在上古时代,那里曾经有过智慧生物,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火星上的绝大多数区域面临着缺水的难题。于是,火星人建设了一个范围广阔的运河网,把水从溶解着的极帽处引到位于赤道附近的居住点。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洛厄尔在亚利桑那州的旗杆镇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天文台。当然,洛厄尔天文台最终也没能发现火星人或者火星运河,却最终发现了曾经被视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

  尽管当时的科学界,对于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乃至智慧生命仍然持审慎态度,火星人的浪漫设定却备受普通公众的欢迎。1898年,英国科幻小说之父乔治·威尔斯出版了《两个世界的战争》(The War of the Worlds),小说中火星人入侵地球,地球人出动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却仍然无法对抗火星人。就在地球即将被火星人侵占之际,流感病毒却让不可一世的火星军团全军覆灭。《两个世界的战争》创造出了“外星人进攻地球”这个经典的科幻题材,为其后众多的科幻创作者不断重写和演绎。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将威尔斯的原著小说改编成了同名广播剧。由于效果太过逼真,很多美国人以为火星人真的入侵地球了,在全美各地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恐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不得不为此道歉。

  宜居的第二地球

  就在人们不再期待“火星叔叔马丁”造访地球的同时,把火星改造成适宜人类居住的第二地球却成为了很多科幻小说家们笔下的绝佳题材。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之父”的郑文光先生,在1954年的《中国少年报》上发表了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从地球到火星》,讲述了三个渴望宇航探险的少年,误打误撞,启动了一艘宇宙飞船,飞向火星的故事。此后,他又在1957年发表了新作《火星建设者》,该文曾获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到了20世纪80年代,郑文光又出版了长篇科幻小说《战神的后裔》,详细描写了人类改造火星成为第二家园的过程。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科幻作家金·斯坦利·罗宾逊则完成了著名的“火星三部曲”,详细讲述了人类殖民火星的全过程。

  相比之下,孙英涵的《火星探秘》与巴勒斯的《火星公主》有异曲同工之妙,走的都是科幻冒险故事的道路。只不过,孙英涵的《火星探秘》更加符合当代青少年的阅读口味,像是一部纸上的火星冒险动画片。在人物刻画和情节设计上,都有独到之处。

  当阿波罗号在月球上成功着陆的时候,很多人确信,最多二十年后,人类也将在火星登陆。然而,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人类距离登陆火星的日子仍旧遥遥无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已经放弃了征服星际的努力。

  2015年上映的科幻片《火星救援》让全世界人民再次看到了人类移民火星的可能性。正如苏联的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登陆火星,只是人类征服星辰大海的起点。

  撰文/刘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