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馋经(一)
- 来源:红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肥胖,故乡,柳州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1-28 13:36
欧式林,作家、诗人、企业家、环球旅行者。历年来在《诗歌月刊》《广西文学》《南方文学》《花城》等刊物发表小说、诗歌与文学评论。出版诗集《事故现场》《跟我说说耶路撒冷》。作为双语写作者与译者,创作与翻译的诗歌收入多个国家的主流诗歌汇编。
米粉
每个人都有个回不去的故乡,听来颇有些诗意。最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在大西北漂泊,被早中晚三顿面食弄得焦躁不安,不由得琢磨起何谓故乡,以及故乡何以回不去的人生问题来。读着游遍八桂,尝遍各地米粉的资深媒体人罗汉写的《粉饰生涯》专聊广西各地米粉的奇书,反省自己的口腹生涯,刹那间灵光一闪,似乎觉悟了其中的因由:我与回不去的故乡隔着一碗米粉。
正如所有的肥胖都是懒,背井离乡的人嘴上叨叨的乡愁也许只是馋。在对美食有着无以复加的热情和最具耐心的研究与创造的国度,饮食固然是肚腹的需要,往深里琢磨,米粉的道场里,似乎还有对故乡、对早年生活的眷恋。
广西地处西南边陲,风土人情跟其他地方有些不同。常说一处田螺一处土,不同节奏的风土养成不同节奏的人,养出不同节奏的舌头。我生在广西,长在广西,求学在广西,离乡别土到各地漂泊谋生之前,在这个亚热带省份生活了近30年。多年过去,里里外外面目全非,没给收服的唯有味蕾吧。
米粉是广西人的日常食物,八桂之地论面积不算太大,米粉品类却丰富多样。市场上做出了规模,已经走向全国的三大主流米粉有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和南宁老友粉。早年在南宁求学,除家乡的咸酸卷粉外,所受广西米粉的启蒙,就是老友粉了。
南宁是有些奇特的地方,奇特之处首先在语言。南宁白话是个大杂烩,混合了粤方言、壮话、来自桂东南和桂中地区的平话、客家话、土话、土白话,所以南宁话的学术定义很啰唆,叫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邕浔片。要给老友粉打个比方,我会说像是听上去总觉得怪怪的另一种南宁白话,有五湖四海的丰富,又有很鲜明的乡土气。当年曾经在南宁街边认真观摩老友粉的制作流程:蒜末、豆豉、辣椒炝锅后加酸笋、牛肉末、胡椒粉,加猪骨头汤,熬出口味鲜辣、复杂而香浓的汤汁,再加入鲜湿粉。这样煮出来的粉,吃着感觉不像南宁白话才怪呢。
我来自以石磨粉为主流的桂东南,桂林米粉对我比较“北派”。先说装粉的碗,尽管比不上西北人吃面用的脸盆大小的巨碗,与岭南地区的寻常饭碗比,一个顶五六个是肯定的,当然这说的是吃桂林米粉的传统场面。1980年代到桂林出差或者游玩,脸盆大的碗在桂林还大行其道,街边的米粉店里,常见几个汉子围坐矮桌,端着碗稀里呼噜,见人不见脸。喝酒也没有酒杯,一瓶桂林三花手手相传,满满气吞万里如虎的北方人豪情。桂林米粉用的是干圆粉,锅里烫好,加卤菜和调料,也有加锅烧的,味道像桂林话一样接近川湘。吃什么饭讲什么话,想必是这个道理吧。
柳州人属于比较“轴”的一类。这“轴”也体现在柳州人对螺蛳粉的执着。如果你问我对柳州的观感,我会说柳州就是一碗螺蛳粉。十几年前,中国还没有城管,大排档年代的柳州是螺蛳粉统治的城市,空气里满是螺蛳粉那股腥、辣、酸、腐混杂的怪味。以螺蛳为主题,螺肉、猪骨为底料,汤汁里加桂皮、丁香、山奈、草果、小茴香、八角等广西特产香料,加各种的辣椒与辣椒油,烫好的粉盛入碗里,再加酸笋、酸菜、炸花生米、萝卜干、黑木耳、葱花与其他香菜叶子,一碗辣、爽、鲜、酸、烫的螺蛳粉便大功告成,风味浓郁比老友粉更上层楼。粉端上桌,带着腐味的腥辣浓香气息扑鼻,习惯清淡饮食的人,免不了要打个哆嗦。
有人说广西的主流米粉其实是四种,第四种是梧州干炒牛河。追根溯源,干炒牛河是广东人的箱底货,作为久居粤地的人,不免带了点偏见,觉得干炒牛河与整体上的梧州饮食一样,其实是粤菜的末流,没有地域上的独立性,入不得广西米粉的行列。梧州地处浔江、桂江、西江三江的交汇处,与粤港澳一水相连,与广东来往密切,民国时期就有“小香港”的别名。梧州城区所讲的白话,属于广府片粤语,与广州方言发音的近似度甚至胜过广东很多地方。在梧州早茶中,不单是干炒牛河,还有什么叉烧包、虾饺、糯米鸡、凤爪和各种烧麦,给你呼吸在梧州的同时,却有着吃在广州的穿越感。
祖祖辈辈习惯成自然的吃食,被当下的人吃出了讲究,吃出了境界,更吃成了文化,这是“民以食为天”的发扬光大吧。话说回来,琢磨广西米粉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起码是不够与时俱进的。米粉是日常而低调的食品,有精彩纷呈的地域特色,更体现朴素的平民气质,一碗粉里尽是寻常人家的清欢。在社会分化的今天,被金钱地位所分化的味蕾,还可以在怀旧的滋味里找到相近的回忆,找到共同的价值吧。
前几天,微信圈里流传一个截图,内容是一位南宁的房产中介向人推销可以躲过核战争的楼盘。作为身处异乡的广西人,我长着吃米粉的舌头,在一碗米粉里找到童年的回忆、乡愁的心,还有身份的认同感。看到以核战争做恐怖营销的调侃,瞬间掉入另一个时空,思考起这个严峻的问题来。是啊,如果核战争消灭了米粉,广西人怎么办?
粽子
“粽子”这词很让人产生联想。比如这会儿写着粽子,脑子就是没有出现粽子,想到的是契诃夫小说里的那位套中人。真是沙俄专制时代完美的“粽子”。
小时候还见识过另一种粽子,就是捆人。家父有位旧相识,时常光临寒舍宣讲大好形势,炫耀把人捆成粽子的本领。鸭子浮水式、四马倒攒蹄,还有吊半边猪、金线穿葫芦,等等。他说得津津有味、唾沫四溅,未成年的我听得头皮发麻,心理阴影面积泼墨般无限扩展。
粽子是历史久远的食物。地处西北,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不但首创了“华夏”这个词,古籍里记载他们还用粽子祭祖。现在北方省份也还有粽子,当然最兴盛是湖广江浙一带了。我生在广西,客居粤地,回头看八桂大地真是粽子的世界。半辈子真个是粽子堆里一路走来。先说玉林,之前是地区建制,下辖八个县市,各地县粽子八仙过海,大体归类甜味的凉粽和咸味的米粽。凉粽是纯糯米包成的白粽子,用竹叶,吃时蘸白糖或者黄糖水,冰凉清香。纯粹玉林口味的米粽比较油,咸香肉骨搭配多种豆子,加虾米干提味,很是糯口。博白与陆川是客家人地区,粽子自成一系。博白人喜欢在粽子里加一种叫葭蒌的野菜。葭蒌口味寡淡且苦,有股很刺激的怪味,但在博白人嘴里,那是清新可口的特殊香味。陆川人是油炸大师,吃粽子也喜欢切片油炸,追求香酥脆嫩的口感。我家乡容县走经典路线,加硼砂的驼背粽为主流,又以非主流的黑米粽出名。不管黑糯米还是白糯米,容县人都爱煎着吃。粽子切片煎得焦黄,中间衬着油乎乎的肥猪肉和绿豆馅,实在是诱人。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成年后离开家乡求学谋生,算是见识了广西粽子的大世界。各地粽子都在馅料下功夫,容县的邻居北流甚至发明了百香果肉包成的水果粽,然而在南宁读书时,发现南宁人竟然爱吃没馅的灰水粽。这粽子的制作过程有些吓人:干稻草烧成灰,灰水浸泡糯米,染色后用粽叶包裹上锅。糯米经灰水浸泡后,煮出来的粽子黄澄澄的,饱满圆润,特别有嚼劲,用南宁话说很弹牙,爽口兼清凉解暑。
北海是广西的出海口,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鲜。北海人主打鱿鱼粽、蟹籽粽,近年还发明出沙虫粽。来宾的鸡爪粽也很另类。鸡爪敲碎骨头,油炸后蒸到酥烂,然后腌制,和糯米包裹在粽叶里煮。吃粽子吐骨头,感觉有点怪怪的。
广西人都是几何学大师,粽子形状五花八门,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圆锥形、菱形、秤锤形、弯腰形、驼背形,等等,记得在河池地区还见过冰棍形状的。生活中,你会发现变化无常的并非只有油价,还有粽子的形状。话说回来,所有这些外形上的创新,无法跟古人相比。南宋人包起粽子来那才是气象万千,有的捆成亭台楼阁,有的结为木车牛马,设计造型之复杂精巧,直接冲出地球,走向宇宙了。
论个头,以大粽、大头菜、大番薯“三大”闻名的南宁横县可以夺得头筹。横州大粽使用细糯米,馅料偏荤,绿豆、板栗配搭叉烧、腊味、排骨、鸡肉、五花腩肉甚至猪脚。小的两三斤不等,大的五六斤也属寻常。要是比迷你,当属河池猪肉板栗粽,肉质鲜嫩的环江黑猪肉配粉糯绵甜的东兰板栗,玲珑小巧,一两口便是一个。
粽子是有故事的食物。南朝人吴均写了本《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文字有些长,大意是屈原投汨罗江后,楚人拿竹筒子装米扔水里祭奠屈原,后来屈原托梦说竹筒子装米我很难承惠,我教你们做粽子好了。
吴均写《续齐谐记》时,盲人摸象把粽子起源定在屈原的战国时代。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不愿为官,抱着母亲烧死在大柳树下,让人点火烧山的晋文公危机公关,搞了个“寒食节”让老百姓吃冷饭,粽子从祭品变成日常食品。是人造神还是神造人,是近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无解问题,人吃什么神也吃什么则是现象。最早记载粽子的周朝,是肉食者鄙的时代,庙堂上钟鸣鼎食,天子用牛羊猪三种动物祭祀。老百姓吃不起肉都成了草食动物,主食黍、稷、稻和麦等农作物。百姓之家杀不起牛,就把黍做成牛角状,哄哄先祖鬼神。
粽子作为祭品出现世间,是祭祀文化的一部分。民俗里的粽子文化也是由来已久。粽子谐音“宗子”,因此被赋予美好的寓意,吃粽子祈求传宗接代,也是远在周朝时祭祀的 “初心”吧。唐代有人作诗赞颂 “四对花竞巧, 九子粽争新”,讲的是粽子里包红枣、栗子,用彩线串成的“九子粽”,自然是祈求早生贵子,多子多孙了。
前些天探访一位自称精通经道玄理,开店给人算八字、看风水的国学大师。聊起粽子,大师口若悬河,像来宾人往粽子里塞鸡爪一样,硬把阴阳观念糅进了粽子。大师云:“黍又名‘火谷’,火属阳,菰叶水生,属阴,所以是‘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粽叶的‘阴’和糯米的‘阳’相互转化、互为消长,乃是神奇玄妙的动态变化。”似懂非懂地受教了一番高论,回家看着餐桌上的“阴阳相裹粽”,真透出股墨香味了。
读小学时,课本里“端午食粽祭屈原”故事说屈原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生命谱写一曲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捞救,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百姓怕江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喂养鱼虾鳖蟹,以保全屈原的身体,后来形成了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风俗。
民俗流传是自然的过程,意识形态无所不至的包装,生搬硬套的所谓文化,则让人如鲠在喉。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吃着各种的粽子,读着各种的教化故事长大,然而随着阅历与经验的增长,包装再精致的教化最终免不了成为张嘴的包子。苍穹之下,万物有序。人间正道不是无谓地营造风景,是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粽子的归粽子吧。
欧式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