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進民退,內地富商紛紛退休缷任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首富,发展商,内地
  • 发布时间:2019-11-30 21:02

  繼中國兩大首富,阿里巴巴的馬雲和騰訊的馬化騰,先後突然地宣佈退出公司管理層,退休缷任之後,中國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也於近日卸任聯想控股(天津)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一職,同時不再擔任董事,也“缷任”了。

  不但如此,中國共產黨杭州市委辦公廳向轄下各區發佈通知,準備派駐百名“政府事務代表”進入阿里巴巴集團、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等重點企業。此外,河南、廣東及貴州等地,也傳聞將派出政府官員進駐當地企業。

  與此同時,北京轄下和親香港特區政府的新聞傳媒,包括香港親建制立法會議員、社團領袖,都一致針對香港首富李嘉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房地產發展商,痛斥“香港社會動蕩的病根”,就是不斷颷升,令香港社會日漸貧富懸殊,令年輕人買不起樓,租不起房,無法安居樂業的“房地產價格颷升”問題。

  這幾宗幾乎同時發生的“富商引退”和“官員進駐”現象,究意意味著甚麼呢?

  國進民退,

  將是內地未來幾年趨勢

  中國內地傳媒披露,在原董事長柳傳志卸任後,將由深圳市瑞龍和實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張欣,接任聯想控股公司法人代表及董事長職位。與此同時,“聯想公司”表示,“聯想控股”(天津)只是“聯想控股”的公司之一,“聯想控股”旗下有許多子公司,也會根據業務需要進行調整,上述行為是企業正常的業務安排。

  中國聯想集團的第一大股東為“聯想控股”,註冊地址在北京,“聯想控股”直接持有聯想集團約25.81%的股份。至2018年6月30日為止,“聯想控股”的前5大股東分別為: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北京聯持志遠管理諮詢中心、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聯恆永信投資中心、柳傳志,上述5大股東合計持有聯想控股76.81%的股份。列在公司股東首位的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一家中國國有獨資公司,由中國科學院100%控股。

  種種跡象反映出,“國進民退”(國家官員進駐民營企業),將是未來幾年中國內地大型民營企業的集體趨勢,至於結果是吉是兇,則暫時無法準確判斷。但是,中國內地本來就經營不易的民營企業,在中國政府派遣官員進駐後,只會讓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雪上加霜。

  因為,民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將越來越小,官員也只是以保住官位為優先考慮,能否賺錢不是他們最在意的事情,除了具壟斷性質的國營企業,如能源、礦產之外,國營企業大多數是虧損累累的,政府人員進駐介入經營民營企業,很可能便是這些民營企業喪失競爭能力的開始。

  集體批鬥李嘉誠,

  又玩鬥地主?

  進入暑假以來,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新華社、人民日報連續發表文章,批鬥目標直指香港首富李嘉誠,和“李嘉誠們”(即以李嘉誠為代表的香港大型地產發商),令不少香港人士感覺到有關當局是不是又開始玩“鬥地主”運動,將內地的那套“國進民退”手法移殖到實施“一國兩制”的香港。

  針對香港首富李嘉誠於9月9日談到香港時,勸告香港青年應該“體諒大局”,執政者應該對未來主人翁“網開一面”,“共渡難關”一事,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就馬上發表署名文章,直指李嘉誠“網開一面”的說法是“縱容犯罪”,“不是為香港着想,而是看着香港滑向深淵”,“在香港當前亂局中,不少年輕人將樓價高、租金貴點不滿及憤怒,發泄在政府頭上”,像李嘉誠這些“囤地圈錢”的房地產商們,“會不會對市民及香港的未來也網開一面”。

  不但如此,代表中共中央的《人民日報》也於9月12日發表題為〈解決住房問題,香港不能再等了〉的評論,把矛頭對準“李嘉誠們”,質問他們“為公共利益計,為解決民生計,地產商是時候釋放最大善意,而不應只打自己算盤、囤地居奇、賺盡最後一個銅板”,“什麼才是對香港未來負責?什麼才是對年輕人‘網開一面?這才是。”該篇評論的結論是,最近3個多月來之所以許多年輕人捲入反修例(送中)運動,“住房,正是重要根源”。

  另一個中共中央喉舌傳媒《新華社》也在9月13日發表評論,認為“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最突出,最迫切,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住房問題,因此要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徹底消除社會動蕩的病根。”

  某些親香港特區政府的立法會議員、社團領袖也紛紛跟進,在報刊電台電視網路上,數說香港房地產商的炒賣行為,不斷推高樓價,迫使年輕人上街抗議。

  香港銀行界傳出消息,稱已有1萬億港幣的資金,已經緊急調離香港,去處大都是新加坡、英國和英聯邦(大英國協)國家和地區。

  事實上,香港的“地產霸權”一直是人所共知,現在才有北京當局的喉舌傳媒公開批評,根本已經是慢了許多拍子,有人說這是政治動作,用意在轉移視線,將“反修例(送中)運動”的政治責任,推卸給地產商,再玩“鬥地主”遊戲,“階級鬥爭,一抓就靈”。

  但是,即使此種猜測屬實,也總算是北京當局正視了問題的第一步,不能說是完全脫離現實,問題是在其下一步會是甚麼?會不會將有關的改善措施逐步落實?落實時能不能克服香港內部的種種阻力?諸如此類。因為自第一任特首董建華於1997年上臺時提出“八萬五建屋計劃”以來,房屋政策一直都是香港特區政府的重點,但是,說歸說,做歸做,到現在已經22年過去,都沒有成功落實。

  新世界發展集團主動捐地

  造成香港樓價超高現象的重要原因是香港目前可以建造樓宇的土地,嚴重供應不足。沒有土地,自然也不可能在上面建造樓宇。

  然而,香港鄭裕彤家族控股的“新世界發展”集團突然宣佈,要把該集團現在擁有的約300萬平方英尺的農地捐贈出去,給香港特區政府和會社會(公益)企建造公共房屋,即只租不賣的“公屋”(社會房屋)和“居屋”(經濟房屋),希望能夠紓緩香港社會目前存在的房屋單位嚴重短缺問題。

  “新世界發展”集團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在該集團業績發佈會上宣佈,集團將捐出不同地點總共300萬平方英尺(合27萬多平方米)的農地,對象包括特區政府、社會企業或慈善團體,用於興建公共房屋及相關設施,以回饋社會。

  鄭志剛是四大家族之一鄭裕彤的長孫,畢業於哈佛大學,剛剛以44億美元的財產,排進亞洲10大年輕富豪的第2名。

  此次該集團捐出的300萬平方英尺農地,以公制單位換算,約27.87萬平方米。相當於39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或約1.5個香港維多利亞公園。如果按照今年香港政府訂立的農地補償回收價每平方英尺1124港元計算,這些捐贈土地的價值約33.72億港元,亦即新世界發展集團無償捐贈出約33.7億港元。

  這種對北京及香港特區政府的雪中送炭慈善行動,不但反映出某些香港富豪第三代的長遠眼光,和上兩代的眼光有所不同,也反映出日後即使香港維持“一國兩制”,所有商業集團都要加重考慮來自中國內地的“政治風險”,以前那種只管賺錢,不管政治,也不管社會的“經濟城市思維模式”,已經一去不返。

  總 結

  香港樓市,一直以“超貴”聞名世界,2019年,香港已經第9年連續排在全球最貴房價的城市榜首,再一次成為全球住房成本最高的城市。

  故此,即使房價“超貴”的最終根源是在“政治結構”,亦即《香港基本法》的本來設計,就是要維持1984年簽訂《中英有關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以保護香港大型財團利益優先,以達成“保持繁榮安定”的目標,便不免犧牲了大多數香港一般市民利益的一套“政治設計”而來,即使一時未能“治本”,提供一定數目的住宅單位,也總算是“治標”之計。

  總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面對鄰埠迄今仍然騷亂不斷,沒有停息徵兆的現實,澳門特區政府過去的房屋政策,包括前特首何厚鏵承諾的1萬9千個房屋單位及其逐漸落成,實在是有舒緩不少澳門市民怨氣作用的。至於日後的房屋發展,就要看候任特首賀一誠於12月20日上任之後,是否可以有效完成現任特首崔世安公佈的在新城A區建造的3萬2千個房屋單位承諾,以及氹仔輕軌跨海延長至澳門半島的交通問題。搞得好,澳門就一路平安;搞得不好,即使不像香港般長期混亂,在本地亂個三、五、七日,對底子淺薄的澳門來說,也是有夠折騰的。

  譚志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