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巨變,經濟騰飛創“澳門奇跡”
- 来源:澳门月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回归,澳门,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11-30 21:10
回歸20年,
澳門經濟實現飛躍式發展
今年迎來了建國70周年和澳門回歸20年,在“雙慶”的重大時刻,讓我們好好回望歷史,珍惜當下。澳門取得今日的輝煌成就,值得我們所有人好好珍惜。我們不妨回顧下過去,澳門在1999年回歸之前,我們都不會忘記,當時社會治安不靖,經濟持續下滑,在1996年至1999年GDP連續四年負增長;失業率高企,1999年失業率高達6.4%;居民收入下降,1999年就業人口月工作收入比1996年還低。整體經濟低迷,營商環境惡化,而當時澳葡政府即將退出澳門歷史舞臺,政治上越來越不作為,搶劫、打砸等治安問題嚴重困擾著社會,更令投資者卻步。如此狀態,國際上甚至有研究論述指出澳門經濟已經進入了衰退期。但是回歸以來,在中央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到今時今日,澳門經濟和社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歸之後,按照國家憲法和澳門基本法的規定,澳門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整個政治體系改變和有效的改善。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懷下,首屆特區政府在何厚鏵特首的帶領下,首先解決了治安問題,加強治安部隊的制度改革和建設,在打擊和遏制犯罪勢力方面下大力氣,採取果斷強硬的措施;並且在駐澳部隊的威懾作用下,聯手內地打擊跨境犯罪,大大壓縮了犯罪集團的活動空間,使治安狀況明顯改善,為經濟發展構建了安全、穩定的整體的經濟社會環境。
澳門回歸之後,澳門實現了經濟飛躍式發展。我們一般用GDP來衡量澳門的發展: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澳門GDP為4,403億澳門元,依照當年與美元的平均匯率折算約為545.4億美元,而人均GDP約合8.26萬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水平。而回歸前,澳門人均GDP僅為1.5萬美元。兩項對比,回歸前後的變化可謂天壤之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於今年上半年發表《2019年澳門特區第四條款磋商代表團工作人員報告》,當中對澳門未來經濟增長做出積極的預測,在報告中肯定澳門特區堅實的財政及對外支付能力、具公信力的聯繫匯率制度、穩健的金融體系、全面的經濟適度多元計劃以及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報告預計,澳門經濟在中期內將以旅遊業和持續的多元政策帶動較穩定而健康的增長。現在,我們身處的是一個繁華的澳門,一個充滿生機的澳門,一個和諧的澳門,的確值得每一個澳門人好好珍惜。
從澳門回歸前後的社會經濟民生發展的鏈條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只有穩定的政制,才會有安定、安全的環境,進而才能吸引外部的投資,有人投資了,經濟才會獲得蓬勃發展,有了經濟發展政府才會有豐厚的財政收入,在豐厚的財政積累和保障下,才能讓民生福利獲得持續的改善和發展,包括維持每年的現金分享、以及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各種民生福利。這是基本的社會生態形態。說到底,澳門回歸以來享有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民生進步,歸根結底是得益於澳門回歸祖國,核心是“一國兩制”的制度保障和中央政府、中央政策的支持。可以說,沒有祖國強大的後盾,也不會有澳門今天的成就。
在回歸這20年,中央給予了澳門很多的政策。包括CEPA的簽署、開放內地居民赴澳“個人遊”、允許澳門銀行試辦人民幣業務、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等。特別是2003年,在“非典事件(SARS)”引發的經濟危機之後,港澳經濟面臨比較大壓力,國家為了盡快讓港澳地區經濟得到恢復,試點實施個人港澳自由行政策,並且逐年擴大試點城市。內地赴澳遊客的不斷增加,對澳門旅遊和娛樂相關服務業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2004年5月18日,澳門金沙娛樂場的開幕盛況就是最好的歷史寫照。澳門金沙娛樂場作為賭權開放以來的第一家外資博企,總投資逾2.6億美元、經20個月建成,它的開業標誌著澳門經濟發展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是澳門經濟發展進程中頗具意義的節點。澳門金沙娛樂場開業當天吸引了25,000名客人入場,盛況空前,非常壯觀,更盛傳開業約半年時間就收回了全部投資。面對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讓其他博企都紛紛仿傚,加快旅遊博彩綜合體的投融資和興建。在外資湧入的情況下,澳門經濟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
同呼吸,共命運,
抓緊發展機遇
澳門是一個發達的經濟體,但始終規模相對小,屬於非常微小的經濟體。在中國地圖,包括在大灣區內,澳門佔據的面積都非常小,比廣州白雲機場還小,這個規模可以說是非常微型。在極為有限的社會資源下,20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不是因為自身內動力的驅動,而是長期依賴內地日益趨好的環境因素,以及國家的關懷和支持。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國內整體轉型升級,經濟發展迅猛,居民生活品質和需求提升,為港澳地區經濟增長提供動力源泉。內地經濟騰飛,也是澳門經濟井噴式發展的重要因素。內地過去數十年裏社會經濟發展實現質和量的提升,帶動澳門經濟的發展。因此,祖國好,澳門就好;祖國興盛,澳門就興盛。這是澳門興衰變遷告訴我們的一個真理,澳門同胞始終與祖國內地血脈相通、骨肉相連。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澳門與祖國關係的真實寫照。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澳門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在三個不同制度的地區融合下,促成多元化的制度架構,實際上在參與亞洲乃至全球經濟的格局來看,這可以成為一種優勢。尤其在國際形勢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不同的制度差異,相互之間的優勢互補可以更加靈活地凸顯出來。不同制度的存在等於提供了多元化的發展平臺,三大體制各有特色和各具優勢,把各種制度的比較優勢一併發揮出來,從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探索獨特的發展道路。澳門把握灣區機遇亦是如此,應該要把制度差異性轉變為優勢。2018年11月12日,習近平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提到,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香港、澳門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仍然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年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規劃綱要”中明確了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雖然從規模上,澳門無法與其他三大城市比肩,但澳門本身有許多獨特的優勢,包括400多年的中西文化沉澱、與葡語國家合作的良好基礎、“自由港”制度,以及澳門“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和內地緊密融合發展等,這些優勢都令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裏具有不可或缺的功能和地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是新時期下澳門融入內地發展、提升自身發展的大好機會。澳門未來應緊扣區域發展機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加快“一中心、一平臺”建設,總結“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經驗,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現在規模小,輻射強度和範圍有限的現實條件下,依靠國家的強大後盾,不斷擴大和發展好自身,完善自身,然後更好輻射大灣區,服務國家。
用好政策,促適度多元穩健發展,續寫更輝煌的“澳門故事”
當前,受週邊不明朗因素持續增加的影響,2019年上半年澳門經濟同比實質收縮2.5%,而且包括政府部門、學界等領域的人士都預判澳門經濟到下半年乃至明年都仍面對下行壓力。正如前文所言,澳門是非常特別的微型經濟體,對外部有非常大的依賴,特別對內地的依賴度很高,而且顯得敏感。在外面複雜動盪的形勢下,澳門是很難獨善其身的,正所謂“天要下雨,無可奈何”。現在外部環境形勢複雜,主要包括中美貿易戰前景不明、內地的經濟增速放緩、加上人民幣貶值幅度或持續等,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澳門不可能獨善其身。近期我自己複盤一年來人民幣的匯率走勢,並進行了相關的統計研究,當中發現,從2018年3月中美貿易展口水戰開始到今天,人民幣持續貶值,最高的貶值幅度達到了14%。這意味著,以內地旅客為重要客源的澳門來說,人民幣貶值讓內地遊客到澳門的消費意欲下降,需求會變得疲軟。
從澳門經濟學會每個月持續發佈的經濟景氣指數來看,上半年除博彩毛收入、就業人口及失業率指標評分與2018年同期持平外,其中跌幅較為明顯的有零售業信心指數,其除了受人民幣貶值和內地經濟下行影響外,還要應該更全面地看到新興消費模式帶來的衝擊。比如內地各大型綜合電商平臺開始佈局跨境業務,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得以接觸到跨境電商,“足不出戶買全球”已經漸漸成為內地居民的消費風尚。這樣無形削弱了澳門“購物天堂”的優勢,過去我們強調通過增加遊客基數來帶動消費這一模式正在發生變化,當下已經不再是遊客越多消費越旺盛的簡單邏輯。這亦給我們一個重大的警示,尤其是傳統零售業將會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時代趨勢和潮流下,傳統行業必須改變思維,實現轉型。當然,我們也看到許多企業已經著力從技術層面推進,提升市民和遊客的移動支付體驗,包括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推出的跨境移動支付工具,支付寶上線的澳門商戶收款功能和居民電子錢包服務等,更加便捷安全的移動支付功能,將會有力帶動金融市場的快速流通,進而銜接起跨境電商平臺、跨境物流、倉儲等,從而構建新零售及線上、線下、物流為一體的新型消費模式。這是當前澳門中小微企業要主動面對、積極佈局的發展趨勢。
雖然澳門正處於經濟不確定性的時期,但同時亦應該樂觀看到目前就業情況穩定,公共財政豐厚、穩健,新興產業有序發展,經濟適度多元正在穩步推進,經濟韌性也正不斷增強。澳門經濟曾在2014年至2016年出現全行業下滑的深度調整期,但近兩年來又得到快速修復。由此可見,在政治制度根基穩固,全面準確把“一國兩制”方針貫徹落實好的前提下,用好國家政策,以穩應變、化變為機,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及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建設機遇,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升抗逆能力,增強城市韌性。有祖國作為澳門強大的後盾,無論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經濟形勢潮起潮落,只要“本根不搖”,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我深信,在中央政府的關愛與大力支持下,新一屆特區政府繼續踐行“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我們肯定能夠續寫更多、更精彩、更輝煌的“澳門故事”。
潘英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