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中国水产缺“种”问题

  近年,由于芯片问题,中国核心技术问题屡次被关注,种业就是其中之一。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我国一直在引种的道路上,尤其是南美白对虾种质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进口种虾数量由 2014 年的 15 万对增长至如今 30 万对左右,缺“种”成为国人之痛。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首届广东渔业种业博览会可以说是开创业界先河,激励我国水产种业创新提高。虽然广东渔业成绩辉煌,硕果累累,但是一直以来广东渔业种业缺乏对外展示和对接的平台和窗口,难以找到一个体现广东特色、行业地位和最新成果的地方性坐标。因此,广东农业农村厅站在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举办首届广东渔业种业博览会,将渔业种业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系统性提升广东渔业核心竞争力,为我国解决我国水产种业发展问题树立样本。

  事实上,目前国内科研育种体制不完善,大部分政府育种项目研究都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能得到的资源很少。科研院所的育种项目之间基本上没有合作,各自为战。他们之间信息不交流,育种资源不共享,因而带来的是社会公共资源支持的科研育种项目重复建设和严重浪费,科研效率低下,导致研发品种并不适宜市场,而企业需要的品种却又缺乏资金。

  水产种苗行业规模化及产业化路径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水产苗种市场需求不断增多,水产种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水产养殖场改制的推进,水产种业多为作坊式生产,导致水产种苗繁育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目前我国水产种业普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种质及资源退化,亲本更新速度缓慢,受经济利益和成本的影响,作坊式苗种从业者用于鱼苗繁殖的亲本都是在本地收购和培育的,有很多所谓的亲鱼更换就是就地取材,在附近的水域或养殖场发现有个体较好的鱼就收购一批来作为亲本,近亲和种质退化现象严重。二是苗种繁殖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作坊式的苗种从业者大部分是起点低、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低。有时因气候和市场原因,紧俏时苗种销售采取短斤少两手段,增加了养殖户生产成本,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三是苗种管理和质量监督不到位,苗种质量无保障。由于苗种从业者大部分为作坊式生产,数量多,水产苗种管理执法难度大,难以监管,未经许可或未申领生产许可证而从事苗种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分散、地理跨度大,业务部门缺乏强硬的执法手段和措施,执法力度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迄今为止,水产种苗生产和流通还基本处于自由状态,苗种管理乏力,苗种质量难以保证。因此,从市场监管、质量保障和食品安全等多方面要求,水产种业的发展必须朝着规模化、工厂化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企业从小到大,最终由少数大型企业主导的过程,水产种业也不例外。因此,水产种业企业需加强自主研发力度,重视质量和品牌,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企业。水产种业企业自主培育水产新品种,依靠自身的组织生产销售,独立承担风险,独立享有利润。最终发展为一个品种只有 3-5 家企业控制种质资源,垄断供应苗种。挪威大西洋鲑和美国南非白对虾的种质库和苗种垄断控制供应就是典型的例子。

  水产饲料企业做水产种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饲料企业拥有很多的用户及相关专业人才,并且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因此,未来水产种业中饲料企业将占据半壁江山,未来,饲料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助推水产种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方向上,从企业成本和利润空间来考虑,可控育种是未来育种发展的方向,以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体的育种必须是可控的,不可复制的,这样才能在保障企业利益的情况下,推动种苗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水产种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出台发展水产种业的相关政策,包括种业规划、提高组织化程度、品牌保护等制度,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水产种业违法行为。只需政府做好“裁判员”,无需政府投资,水产种业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