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大地,连江濒海,气候温润,水产渔业自古就是岭南地区重要的农业活动。
早在唐代已有记载,今罗定、新兴一带,农民在稻田养殖草鱼,“既为熟田,又收渔利”。至宋,西江流域的鱼苗产业已相当发达,四大家鱼混养技术日臻成熟,当时广州城内,已出现囤养活鱼的交易设施。
中国的水产养殖量占全球六成,是当之无愧的水产第一大国。而广东又是中国第一水产大省,足可看出,广东在世界水产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地处南海之滨的广东,是全国光、热、水资源最理想,海岸线最长的省区之一,水生生物资源丰富,17 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遍布全省,水产苗种繁育和研发水平更是领军全国。2018 年广东淡水鱼苗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海水鱼苗接近全国三成,虾苗占全国三分之一。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产苗种生产和交易基地,每年春秋两季,全国苗商云集广东看苗订货,将饱含丰收希望的广东苗种发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曾经,鱼苗全靠江河捕捞,解放前有资料记载,鳙鱼鱼苗贵过黄金;如今,各种名贵水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水产种业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亮眼的成绩,源于广东在新中国成立不久便在种苗繁育研究领域站到世界之巅。钟麟,成功破解家鱼人工繁育世界性难题,解决了长期以来渔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这一成果使新中国在水产种苗人工繁殖方面一跃占领全球制高点,此后众多名贵珍稀品种以此理论为基础,实现规模化养殖,养鱼成为广大农村的支柱产业,全球 70 多个国家的技术人员先后来华取经,使养殖水产品成为全球特别是亚非拉人民重要的动物蛋白来源。
熊大仁,培育出我国第一批无核淡水珍珠;林浩然,开创鱼类人工催产第三里程碑的“林彼方法”;潘炯华,成功引进十多种水产新品种。如果说老一辈渔业专家为解决新中国的“吃饭问题”打下坚实基础,那么新一代的广东育种家则成为推动消费升级和行业转型的重要力量。广东在加州鲈、斑节对虾等特色品种的繁育和推广上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行业创造巨大经济价值,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创富传奇。
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同样昭示着广东渔业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在这片土地上,水产人率先摸索出桑基鱼塘、土塘养鳗、高位池养虾、万亩连片池塘高产养殖,海洋深水网箱等新模式与新技术。多年来,广东水产养殖“亩产效益”在全国遥遥领先,成为中国水产行业变革升级的发动机与策源地。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广东渔业聚力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目前已形成珠三角池塘高效养殖、内陆绿色健康渔业、稻鱼综合种养、沿海现代渔业和工厂化高效养殖等五大发展模式。截止 2018 年,养殖年产量接近700 万吨,居全国首位。受此带动,广东也成为全国饲料、动保等养殖投入品的最大产销地。
广东水产业不但规模总量大,同时特色鲜明,独具一份“大象也会跳舞”的灵巧。文庆鲤、中山脆肉鲩、信宜氹仔鱼,是广受食客热捧的广东独有美食;顺德鳗鱼、茂名罗非鱼、湛江对虾是远销日本、美欧的健康佳肴;白蕉海鲈、程村蚝、客都草鱼等更是做好特字文章,成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的优势行业、是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
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的广东,不仅是渔业生产大省,更是消费大省、流通大省。1979 年,广州率先放开塘鱼市场,拉开城市农产品供给改革序幕,由此奠定全国水产流通“老大”的地位。目前,黄沙市场、环球市场、湛江对虾市场,均是国内水产品交易的领头羊和价格风向标。广东是全球最大的对虾贸易集散地、最大的鳗鱼和罗非鱼出口地,全国最大的“南鱼北运”基地,在世界水产品贸易版图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众多主力品种享誉全球。
“鱼”通“余”,象征美好富足,从古至今,在与水共生的南粤人生活中,处处皆有鱼的身影。餐桌上,广东鱼生、潮汕打冷让老饕们垂涎三尺;民俗里,汕尾渔歌、沙头角鱼灯舞等非遗文化源远流长;生产中,数鱼花、打鱼针代代传承;美丽渔村、美丽渔港更是分布全省各地,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渔,既有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的平和与变通,又蕴含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拼搏和自强。千年渔业历程,折射出的是勤奋务实、和合共生、昂扬创新的广东精神。渔业是农业经济中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是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屡创辉煌的广东渔业,必将紧随时代的脚步,谱写更加华丽的篇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