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敲除育出长速快、肉多个大黄颡鱼

  • 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 关键字:黄颡鱼,经济鱼类,肌抑素基因
  • 发布时间:2020-07-11 11:09

  黄颡鱼是一种优质高档经济鱼类,为农业部十大重点推荐水产养殖品种之一。但是,较小的个体、较低的出肉率及较慢的生长速度极大地限制了它的经济价。日前,笔者从南京大学获悉,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李凯彬课题组联合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赵庆顺课题组及南京尧顺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基因组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一种生长快速、肉质量高且规格大的新品系黄颡鱼,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的水产养殖鱼类(黄颡鱼)的基因敲除。

  据介绍,该项研究始于 2010 年,由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赵庆顺课题组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潘建林和葛家春研究员等合作,采用第一代基因组编辑技术——锌指核酸酶技术,成功敲除了黄颡鱼的肌肉生长抑制素(简称肌抑素)基因。

  肌抑素缺失的鱼,从外观表型上就可以直接分辨。这种鱼生长到 30 天时,就开始出现明显的双肌表型,表现为头部和背鳍之间形成两个明显突出的肌肉团,随着日龄增长会变得更加明显。在第 80 天和 210 天时,体重分别比同胞野生型的增大 27% 至 37%。据了解,这种典型表型为鱼类中的首次报道。组织学分析表明,新品系黄颡鱼肌肉发达表型源于骨骼肌肌纤维数量的增加。

  肌抑素基因是一个控制动物生长的重要基因。多种定向选育获得的优良品种家养动物,如牛、绵羊、狗等都携带了肌抑素基因的自发突变。携带这些自发突变的家养动物均表型出“双肌”表型,肌肉含量比肌抑素基因正常的品系显著增高。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革命性的遗传工程方法。现在,基因组编辑技术已发展到第三代的CRISPR/Cas9 技术,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品种改良、疾病模型建立以及基因治疗等不同生物农业和生物医学领域,对人类自身的日常生活正在形成日益巨大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基因编辑与转基因不同,基因组编辑技术实现的目标基因靶向突变,与天然的基因自发突变相同,均体现为在基因组水平上缺失或增加了几个核苷酸,其对基因的影响远比杂交育种、辐射育种及太空育种对物种基因组的破坏要小得多。”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赵庆顺教授说道。

  事实上,自然界中每一个物种都存在不同种基因自发突变的个体,尽管发生频率很低,家养动物依然可以依靠人工定向选育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将符合人类需求的携带突变基因的品种选育出来。而基因组编辑技术无疑可以加速这一定向选择过程,相当于定向快速筛选了在自然界存在的自发突变品系。那么,这种基因敲除的鱼好吃吗,消费者对其的接受程度还有待考证。

  张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